驚訝嗎?自熱食品裏的凍幹菜竟比新鮮菜還健康
“早上起來必須得喝粥,胃舒服,還有營養。”
“壹天只能吃壹個雞蛋,不然會膽固醇高。”
這是不是很多人日常飲食的“鐵律”?但隨著 健康 知識的普及和 科技 的進步,大家已經逐漸知道了:粥的本質其實就是碳水化合物,而且是最易被吸收、直接快速升高血糖的那種碳水。
更直觀的說法是“和直接吃白糖類似”。
關於雞蛋黃膽固醇的問題,近年也有不少研究為其“正名”:人體內的膽固醇含量和飲食中攝入的膽固醇關系並不大,主要是和人體遺傳、代謝、身體運動水平等相關。
反傳統認知:空心菜比牛奶更補鈣
如果妳覺得這只是“ 打破傳統認知初級段位 ”的話,那麽再看這個:空心菜和牛奶哪個更補鈣?別控制,選。我猜不“控制”的情況下,大部分人壹定會覺得是牛奶吧。
但其實,100克空心菜含鈣量約145毫克,同等質量的牛奶含鈣量是100-120毫克。除了空心菜,同樣比牛奶含鈣高的蔬菜還有芥菜、薺菜、羽衣甘藍等數十種蔬菜。三觀震蕩不?
不同蔬菜的營養成分各不相同,且各有特點。/圖蟲創意
這些生活的小常識,不斷顛覆著大多數人的傳統認知。 科技 進步在 社會 各方面都改變著我們根深蒂固的認知。
比如單純的跑步並不能讓妳實現減肥的目標,因為辛辛苦苦跑1個小時消耗的熱量,幾串麻辣燙就吃回來了;比如大部分人覺得經常看手機、看書的不良用眼姿勢是導致近視的元兇,但妳知道糖分攝取過多也對近視形成有極大影響嗎?
很多時候“妳以為”的“以為”並不是事實的真相。
拿“脫水菜”當“凍幹菜”
別扯,差遠了
當前爆火的方便速食中,也有壹個關於“妳以為”的爭論。
提到“方便速食中的蔬菜”,妳的第壹印象是什麽?很多人會說是“方便面裏的蔬菜包”,還能順道總結出“三宗罪”:沒營養、原料渣、添加劑多。
這裏做個小科普:方便面中的蔬菜包,從工藝上講叫“高溫脫水蔬菜”。
這種菜包是通過烘幹工藝制作的,伴隨著高溫,蔬果裏原有的維生素早就蕩然無存。營養差勁,原材料品質讓人難以放心。為了延長菜包中肉品的保質期,真空包裝前加入大量的鹽和防腐劑。人們不知不覺吃下的,分不清是肉還是化學調味劑。
隨著技術進步,還有壹種被稱為“凍幹”的技術被應用到食品中來制作菜包。雖然“脫水”、“凍幹”都可以應用到產品制作中,但高溫脫水蔬菜≠凍幹蔬菜。
“凍幹蔬菜”可是跟“脫水蔬菜”有著天差地別的區別。
對於凍幹技術來說:
第壹, “凍”是指將食物在-38℃以下的溫度進行極速冷凍,把其中的水份變成固態冰。
第二, “幹”是指被瞬凍的食物在103帕的高度真空狀態下,通過-60℃的冷阱,將其中的固態冰不經過液化,直接升華為氣體,最終使物料脫水幹燥。
第三, 營養方面:由於不使用高熱,使得食品中對熱敏感以及易揮發的營養成分能夠得以保存;由於脫水率可以達到95%以上,極度幹燥,在無需防腐劑的情況下,仍可保質近壹年時間;凍幹食品由於實現細胞破壁,所以分子更小,營養更好吸收。
第四, 凍幹技術整體上不改變食品內部結構,產品體積不變,但疏松多孔。遇水後,食材形態和口感會迅速復原。
凍幹處理前會把品相良好的食材挑選出來。/unsplash
另外,由於凍幹技術的要求,需要使用新鮮蔬菜作為“菜基”進行加工。在進行凍幹之前,菜基要經過挑選、清洗、去皮、切分、燙漂等工藝處理,品相不好的蔬菜在第壹輪挑選中就會被淘汰出局。針對凍幹環境對菌群的嚴格要求,那些腐爛變質的蔬菜更是連凍幹的門都進不了。
鑒於省去運輸及等待售賣的環節,凍幹蔬菜會選擇采摘成熟度高的蔬菜。此時的蔬菜處於營養成分的巔峰時期,因此即使凍幹過程中導致營養素衰減,通常還是比超市雜貨店裏賣的新鮮蔬菜的營養成分要多;另壹方面,由於凍幹蔬菜體積小、重量輕,同等體積的凍幹蔬菜所含營養物質總量可以是新鮮蔬菜十倍之多。
也就是說,當妳吃掉1根凍幹胡蘿蔔時,其實妳已經獲得了10根新鮮胡蘿蔔的營養。
除了保存營養、原料新鮮外,經過凍幹制作的蔬菜包還遠離了各種防腐劑。 經過凍幹技術處理,若能及時真空或充氮包裝,食材甚至能保存到天荒地老。美國Costco有壹個“末日套餐”,夠壹家四口吃壹年。套餐內食物主要是各種凍幹蔬菜、肉制品、粉面谷物等,大部分都有25年保質期以上。
夠壹家四口吃壹年的“末日套餐”。
凍幹技術真這麽牛?咋不上天呢?
妳別說,它還真是“上過天”。
凍幹技術最早出現在美國“阿波羅”航空計劃的宇航員餐單裏,到現在也是航空航天員的太空食物。營養 健康 ,妥善解決了宇航員在太空中“吃”的問題。
有了凍幹食品,在太空也不用擔心營養不均衡。/圖蟲創意
不是所有的自熱鍋都叫自嗨鍋
讓吃上過“天”的凍幹蔬菜變得簡單
七八年前,自嗨鍋品牌創始人兼董事長蔡紅亮,偶然被壹塊凍幹榴蓮的醇厚味道驚艷了。為了消費體驗的提升,他決定在自嗨鍋中使用凍幹技術,自嗨鍋也成為了唯壹壹家使用凍幹技術的自熱食品品牌。這壹標誌性的舉措,打開了自嗨鍋與其他自熱食品的區隔。 畢竟,不是所有的自熱鍋都叫自嗨鍋。
凍幹技術既然這麽好,為什麽品牌選用的卻這麽少?
因為凍幹唯壹的“缺點”,就是貴。
凍幹技術的設備投入較高,加工時間也比較長。上世紀80年代,國內企業已掌握凍幹技術。礙於成本高昂,國內制作的凍幹制品大多出口到日本歐美等發達地區。
自嗨鍋的“凍幹蔬菜”(左),自嗨鍋的“凍幹牛肉”(右)。
當時日本凍幹技術人員到中國做指導,看到這種應用,紛紛感慨“奢侈”。畢竟,日本杯面裏的凍幹雞蛋、凍幹海帶等,通常只有指甲蓋大小。而自嗨鍋的蔬菜包有數倍之大,且食材包含蔬菜、肉類品種豐富。蔡紅亮堅信:“雖然應用凍幹技術之後,相關的費用成本增加了4倍,但是為了消費者吃到的營養和美味,這種成本我們願意來承擔。”
既然凍幹菜包的成本不能動,那要如何在不增加消費者購買成本的壓力下,保證自嗨鍋的“產品力”?蔡紅亮想到的辦法就是不斷提升自嗨鍋的技術與技藝。自嗨鍋從標準化入手,技術革新帶動坪效,他們從最初的人工包裝菜包,壹個菜包裏9種食材逐壹稱重。後來逐步升級,將天然食材切片按標準重量分類,用機器分裝,大大提升人效。
除此之外,在“降本”的同時,自嗨鍋也不忘“提質”。
這些年,餐桌上不時出現“假牛肉”。制假人員用牛肉香精來腌制豬肉,企圖冒充牛肉。為了還原牛肉的真味道,自嗨鍋的凍幹牛肉堅持不另外加調料和添加劑。
剛開始,這種真牛肉口感偏柴,達不到“七分熟”的境界。自嗨鍋也在反復調配實驗,通過物理性能提升,還原肉質爽滑的口感。
同時,針對自熱火鍋中的凍幹蔬菜易碎的問題,自嗨鍋也將在未來嘗試菜包“塊狀”呈現,更好的保持食材的完整性。
壹人食正逢其時
不管是對於凍幹技術的壹份追尋,亦或是對於“吃”這件事情的方方面面去偽求真。飲食已經從最開始的滿足溫飽逐漸變身,承載了更多的需求與期盼。
“壹人食”,正逢其時。
既要吃得“剛剛好”,也要質感少不了。打造壹人食餐飲標準的自嗨鍋不忘守住壹份好食品的初心:不為外在形式的簡便來壓縮對於極致美味的探尋。
而這份探尋,或許可以從壹份飽含“凍幹技術”的自嗨鍋開始。
?作者 | 曉 洋
封面圖來自圖蟲創意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