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點評為什麽與騰訊戰略合作
張濤說,對於這次合作看中的不只是壹加壹等於二,而是能產生乘法效應和化學反應,那麽在這樣的背景下,大眾點評為什麽選擇騰訊?
1年前,我和大眾點評CEO張濤聊到大眾點評被巨頭並購或參股的可能性,他有段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他說:“Reasonable(合理)是最重要的,而只有彼此價值有倍增才是合理的,能力購買、領域拼接和規模疊加其實都不是合理的理由。”
顯然,現在看來騰訊在移動時代的超強“連接能力”加上點評對服務業長達十年的成體系積累,看起來比點評與百度和阿裏的聯手更有“合理性”。而這次騰訊參股大眾點評也的確不是“能力購買、領域拼接或者是規模疊加”的目的。實際上,這更像是中國互聯網產業格局中壹次值得玩味的轉折點。
之前業界流傳百度20億美金收購大眾點評的事情,如果以張濤的邏輯來看是“不合理”的,因為百度作為桌面端最強的流量入口雖然坐擁豐厚市場,但是對於O2O這樣高度依賴移動端連接能力的領域其實沒有太大的優勢,而其在地圖領域從去年開始發力雖然進展順利,但是還沒有形成依托百度地圖的強大連接能力。對於大眾點評來說,這個夥伴雖然能讓自己20%左右流量來源成本更低,但是沒有彼此價值“倍增”的可能。這與愛奇藝與百度當年的聯手完全不是壹個局面。
阿裏巴巴也曾經與大眾點評保持著持續的資本層溝通,但是阿裏自己在移動時代正在被騰訊的微信帶入相當被動的局面,焦頭爛額的在移動領域集中補課,而且阿裏最大的困難是其生態體系中原有的“與用戶和與商戶的連接方式”屬於桌面網時代,跟微信生態上的基於移動和關系的新連接方式相比明顯落伍,所以大眾點評從阿裏那裏拿不到實質上的額外價值,更何況阿裏還是點評在團購上最大的對手——美團的股東。
顯然,從騰訊微信生態體系去年年底的各種公開會議上大眾點評的頻繁的站臺支持,可以看出雙方在彼此價值和心態上是有默契的。大眾點評認同將不謀求自己封閉的用戶連接能力,而承認像微信這樣有更大的連接能力的平臺如果是開放的,自己就願意在微信平臺上合作做生意並分享收益。
而對騰訊的移動時代的戰略來說,它拿到“船票”的壹瞬間看起來誠惶誠恐,但其實騰訊上下幾乎立即就會意識到“在這壹波移動化浪潮下,尋找重組產業結構與勢力範圍的機會來了!”所以騰訊還在大踏步圈地階段——在與用戶和企業的“連接能力”它還有很多大事要做,有很多大架構要建立。而“傳統商業的互聯網化”這樣細節太豐富的服務它有可能都去自己變現,但是又需要這個氛圍能跟上自己的架構拓展,所以積極給“群眾發槍”和給“夥伴送彈藥”是最合理的做法。
顯然,壹年前評論家們關於“微信將會殺死大眾點評”的觀點眼光顯得過於聳人聽聞。因為微信的連接能力雖然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微信不可能真的進入所有這些垂直領域。替代了大眾點評無非就是增加了壹個價值幾十億美金的業務,但是微信過去壹年在金融、支付、遊戲、國際化領域的架構快速擴展,帶來的是壹個過萬億港幣市值的騰訊公司和好幾個至少有百億美金規模潛力的業務平臺,當然,還有其手上拿到的對中國互聯網巨頭格局歷史性的調整機會。
在騰訊依靠“連接能力”的優勢大踏步擴展疆界的時候,大眾點評這樣的夥伴可以在後面填補真空,把有價值的要點拿下、鞏固、把機會落地、夯實。而這次牽手騰訊對大眾點評也是壹次勝利——除了資本價值提升、拿到了支持自己大踏步業務擴展的充足彈藥,更重要的是率先站到了“順風”的位置,借助騰訊的“勢”,大眾點評很有可能鎖定自己在微信這個新連接方式中的優先位置,讓其在於美團等對手日常的競爭中提升壹個維度,贏得了探索新的業務模式和更大世界的機會。這可能就是張濤說的價值倍增吧。
值得註意的是,這也很可能將成為未來壹個階段國內互聯網巨頭交鋒中的重要對抗模版——“巨頭做勢,夥伴做事兒”——也就是巨頭拼業務架構和連接能力,而建立了資本關系的小夥伴們在後面打掃戰場和變現財富,最終收益***享,當然也不排除合適的時候甚至可以再次資本運作完成“勢與事兒的合體”。
其實現有壹個勢頭正在越來越明顯,那就是在中國互聯網產業內的創業公司想要“不站隊”,保持獨立發展,將會越來越艱難,巨頭通過註入自身資源而不僅僅是資金,將會迅速影響創業公司在某個領域的競爭環境和前景。這個趨勢,將對未來壹段時間創業企業的發展路徑帶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