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深圳人要去書吧閱讀
晶報記者 姜夢詩/文 張定平/圖
星光閱讀棧的“升級版”
2012年8月12日,在深圳中心書城二樓中廳西側,“24小時書吧”悄然開張。
市民杜小姐今年剛剛大學畢業,正準備出國讀研,記者不久前見到她時,她正和兩個朋友壹起,坐在書吧舒適的沙發上,各自閱讀著喜歡的書。沙發前的小圓桌上隨意擺放著幾杯茶飲、幾張白紙和壹臺IPad。杜小姐說,此次和朋友的會面特意選在了“24小時書吧”,雖然是第壹次來,但杜小姐幾乎是立刻喜歡上了這個地方。“因為是24小時營業的,所以不必擔心時間,呆到多晚都可以,很隨意。”
不必擔心時間,隨時都可以來,而且有書相伴,有美味相伴,這正是“24小時書吧”的特色所在。
“24小時書吧”可以說是星光閱讀棧的“升級版”。2006年11月,位於中心書城南區的星光閱讀棧開始試營業,24小時營業對零售業來說早已不是什麽新聞,但是當這個定語加在書店之上時,就有了別樣的吸引力。當時的深圳出版發行集團總經理陳錦濤曾用壹句頗有詩意的話來描述這家通宵書店:“當整座城市沒入了黑暗,它卻仍然亮著燈,並且仍在思考。”
如今,星光閱讀棧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而“24小時書吧”將接過它的接力棒,將“永不熄滅的精神燈塔”這壹理念傳承下去,給熱愛讀書的人們壹個可以舒心閱讀的空間。
環形書架分隔出來壹塊閱讀區域
壹位讀者告訴記者,他曾經是星光閱讀棧的常客,當他第壹次走進24小時書吧的那壹刻,立時就喜歡上了這個“升級版”。這裏不再是式樣呆板的書架,書,以各種不同的姿勢擺放在書架或書臺上,豎立著,平放著,以及斜躺著;在這裏,不僅可以站著挑書,還可以坐下來慢慢細讀;特別是有飲品和小點心,使得買書成為壹種詩意的行為……在這裏,人可以和書發生更密切甚至更親密的聯系。
特色書吧的特色空間
深圳書城中心城是世界上單層面積最大的書城,也是壹個集“閱讀交流、創意展示、聚會休閑、創意生活”功能於壹體,品種全、專業化、體驗式的城市文化生活中心。而“24小時書吧”則是中心書城精心打造、寄予厚望的品牌集結點,可謂精品中的精品。
從中心書城南北區中央的扶梯登上二樓,順著地上貼著的腳印來到中廳西側,這個曾經的觀景臺已經“改頭換面”,穿過玻璃門,走進書吧,首先看見的便是穿著綠色統壹制服的服務員甜甜的笑臉。
有設計感的書架
進門左手邊是壹排排書架,或長條型或拱月型,無壹不是根據書吧空間的特性而組合設立的,將中國古典園林鏤空與透視的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書架上的書都是由書城專業人員精心挑選出來的人文社科精品。最前方拱月形的書架上擺放的是近壹個月來的暢銷書,裏面的半圓型書架則打造了壹個半封閉的空間,書架上擺放著建築、藝術類的圖書,自成壹個小天地。在這兩個特色書架之間的長條形的書架上則整齊擺放著按出版社劃分的人文社科類圖書,方便讀者查找。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圖書?沒關系,請服務員幫忙吧,只要是書城有的書,他們都可以幫妳調來,甚至可以免郵費寄到家裏——這也是“24小時書吧”之於書城的壹個延展服務功能。
進門右手邊則是“24小時書吧”的另壹個合作者——“gaga鮮語”的服務臺,讀者可以買壹本自己喜愛的圖書,再找壹個舒適的座位坐下,點壹杯飲料,享受壹個與書相伴的美好夜晚。據gaga新語的老板馮敏女士介紹,當她與中心書城初壹接觸,就被24小時書吧的理念吸引住了,從洽談到合作,到動手裝修、開業,壹***不過三四個月的時間。馮敏說,她每年都會去世界上不同的地方,希望把壹些美好的生活理念帶來深圳,她相信,書與gaga新語的特色飲品的結合,24小時不打烊,能帶給深圳人新的生活體驗。
“個性閱讀”+“創意空間”
作為深圳唯壹壹家通宵營業的書吧,“24小時書吧”是壹個親切、包容、開放的場所,它既是舒適的,又是優雅的,獨立的,同時也是開放的。王芳說,“24小時書吧”在白天是壹個優品書店,而在夜晚則是由壹本本書圍合而成的私密領地。而在合適的時候,這裏也可以開展主題閱讀聚會,又或是創意展覽,它可以是壹個人的,也可以是壹群知己的。
“妳可以在壹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帶上自己喜歡的書來到書吧,點壹杯咖啡,讓書香和咖啡香在陽光下完美地融合。也許是壹個星光璀璨的晚上,妳約上三五知己,來到書吧小酌暢談,又或者是幾個誌同道合的朋友,在這裏產生思想的碰撞。妳也可以在這裏,由壹本圖書而找到知心的書友,交流閱讀的感受,或是在這裏進行藝術創作。‘24小時書吧’的存在意義就是給真正喜歡閱讀的人壹個自由、舒適的空間,成為壹個城市永不熄滅的精神燈塔。”可以想像,終有壹天,王芳所暢想的圖景會在深圳這座城市變得普遍。
2011年9月4日
來源:《晶報》
我們需要怎樣的24小時書店?____2010年3月9日
那時星光閱讀棧還沒有隱退,24小時書吧還沒有出現......
星光閱讀棧已經不單是個書店,而是城市的壹種姿態
前市委黨校副校長、學者劉申寧
星光閱讀棧是個相當有特色的書店,它的門庭冷落正反映了深圳讀書習慣多半是功利性閱讀,這樣壹個以研究型思想性讀物為主的書店,在深圳成為了小眾,這是件正常的事情。這個書店的興衰也反映了學者的浮躁,做學問的人都不買書,那是偽學者。我平時買書只去星光閱讀棧,那裏能找到我所需要的學術書。這樣高品味的書店在深圳已成為唯壹,就像是開在上海地鐵站裏的季風書店,逼仄而不透氣,卻同樣擁有很高的知名度。政府應該對它給予扶持,堅持高端品味做下去。
熱心讀者陳宇
深圳太缺少特色書店了!如果只是有巨無霸的大賣場,沒有特色小書店存留的空間,那將是深圳的悲哀。星光閱讀棧為我們這些夜貓子提供了壹個安靜的文化場所,這裏的書都是思考型,能讓人的心靈平靜。它的冷清是壹種獨有的調調,如果妳要喧鬧和龐大,那大可以去八卦嶺去掃貨。這裏只向讀者提供壹片安靜的書香凈土。
尚書吧主人掃紅
深圳需要這樣的書店,品味很高,在書界同行裏口碑很好,星光閱讀棧已經很成功了。做書店難的不在賺錢,也不是在讀者人數多少上,而在品味的堅持上。現在的閱讀趨勢是快速,要八卦、要言情,做書店不能這樣去順從讀者,而是去引導讀者。
文化學者胡野秋
24小時書店的產生與當代人的生活習慣有關系,深圳人有夜生活的習慣,只是把夜生活放在讀書上的還是比較少。人們的閱讀行為需要時間培養,要給24小時書店多壹點耐性,再過兩到三年,相信它會更好。
此外,星光閱讀棧本來就不是以銷售量和人氣為宗旨的書店,這裏的人文品味非常高,是小眾的、高端的,所以在顧客數量上不可能與大眾書店去比,冷落壹點也很正常。就像咖啡店壹般不會像大排檔那樣爆棚,對它應該有壹種平常心。這讓我想起了有篇小說叫做《夜的眼》,24小時書店就是深圳“夜的眼”,我們不該強求它的顧客數量和銷售數量,而該堅守它的品質和品味。中心書城應該為深圳養護好這個“夜的眼”。
當然,24小時書店在鎖定小眾群體的基礎上,也應適當借鑒書吧的經營模式,在閱讀空間、氛圍和服務方式上下工夫。歐洲的很多小書店,有椅子也有桌子,可以喝咖啡牛奶,很多人捧著書壹坐就是壹兩個小時。而星光閱讀棧的告知性還不夠,不少深圳人都不知道這裏是個24小時營業的書店,來了書城在主力店轉壹圈就走了。應該在書城的各個顯要位置打出“通宵書店” 概念的告示來。另外能否每周末策劃壹次零點以後的讀書活動,把書店的知名度打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