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讓·波德裏亞的個人成就

讓·波德裏亞的個人成就

從1968年出版《物體系》開始,波德裏亞撰寫了壹系列分析當代社會文化現象、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的著作,並最終成為享譽世界的法國知識分子。

1976年出版的《象征交換與死亡》(又譯為《符號交換與死亡》)是其代表作,該書被公認為後現代理論與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經典的闡述之壹。而他的《消費社會》壹書,從消費的意義上解釋了時下的社會,則讓他風靡於大眾。《消費社會》是他使用政治經濟學方法批判消費社會狀況的作品,但是其描述卻直接指向了以大眾傳媒為基礎的後現代社會圖景。

之後,他於1979年寫下《論誘惑》壹書,試圖用誘惑這樣的美文學的、空洞的反奉行範式再壹次深化擬真這個激進的否定性範式。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他要借此劃分出自己與後現代話語的根本異質性。接著,他又創作了《擬像與擬真》壹書,深刻討論了”擬像“與”擬真“這個語境的邏輯。波德裏亞很有創造性地描述了這個幻境的產生:文藝復興階段,資本主義興起,擬像在“模仿”基礎上建立,效仿自然,服從自然,是簡單二元性的,他稱之為“價值自然規律”(不符合歷史,簡單生產早就存在);工業時代,擬像是“生產”,人不再是根據自然原型來加工,而是生產出在自然界沒有的東西,並且不斷復制擴大再生產這表現為破壞自然秩序,這壹階段受“商品價值規律”支配,人在物質生產中迷失自我,即馬克思所謂人被異化。第三階段,進入“手代碼支配的階段”,即擬真社會,“這是起源和目的性的顛覆,因為各種形式全都變了,因此它們不是機械化在生產出來的,而是根據他們的復制性本身設計出來的,是從壹個被稱為模式的生產核心散射出來的。”(《象征交換與死亡》,車槿山譯,譯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頁。)在這個時代中,人不在直接與外部世界發生關系,而是在通過擬真建構世界,這個世界本身無對象也無指涉物,可以成為自體生產的結構性價值世界,就像在眾多鏡像中迷失壹樣,但人卻覺察不到,有興趣的話可以參看《駭客帝國》,此片就是受擬像——擬真邏輯啟發的,片中有主人公手捧《擬像與擬真》壹書。人如何走出這異化了三次方的幻境?波德裏亞似乎只留下了恐怖的疑問,和這疑問的回聲~~

1991年,波德裏亞曾拋出《海灣戰爭未曾發生》的論斷,認為第壹次海灣戰爭只是傳媒制造了壹場影像戰爭,符號與現實的斷裂發揮到極端的判斷讓他更聞名於世,但也惹來了不少非議。

美國發生“9·11”事件後,波德裏亞更加大膽地說,這是壹次真正讓人亢奮的高水準事件,“正如我們所希望的,它打亂了歷史的節奏,從象征主義和黑色幻想的意義上說,是壹切事件之母”。盡管恐怖主義是不道德的,但它能反映出美國全球化本身的不道德。盡管許多美國人都沒法理解他的觀點,但他仍然不減對美國問題的熱情。

隨著波德裏亞的思想軌跡的展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後,關於他的思想研究在歐美越來越熱。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達到了壹個高潮,他的影響居然橫亙了30年,至今以波德裏亞為文本的研究還在繼續。

2000年,世界著名的SAGE出版社出版了 “現代社會思想大師”叢書,其中有《讓·波德裏亞》卷。在這厚厚的四卷本的書中,***收錄了88篇評論波德裏亞的重要論文。

從1971年至2000年前後,波德裏亞就為他的讀者們奉獻了20多部專著和200多篇文章(還有選集),以其“高產”和“高質”而在當代社會思想家中格外引人註目。他也是向英語圈輸出知識最多的法語作者之壹,幾乎壹有法文專著出現就尾隨有相應的英譯本推出。由於波德裏亞思想的原創性和沖擊力,他也成為了世界上備受關註的思想家。

2007年3月6日,讓·波德裏亞在久病之後,逝世於巴黎家中,享年77歲。

主要中文版著作:

象征交換與死亡/人文與社會譯叢 .波德裏亞著,車槿山譯.譯林出版社.2006.04.

消費社會/當代學術棱鏡譯叢.波德裏亞著,劉成富\全誌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01.

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夏瑩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完美的罪行.王為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0年

生產之鏡.仰海峰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

擬像與擬真.洪淩譯.臺灣時報文化.1998

冷記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論誘惑.張新木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