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五帝錢”之壹的“秦半兩”其錢體忽輕忽重的背後隱藏著什麽?
秦從西陲小國到統壹六國的大帝國,這期間經歷的坎坷與努力何止千萬。當然,壹個大帝國的形成,遠不止史書中帝王將相們的勤政與努力那麽簡單,在大帝國的形成中,貢獻最大的是,生活在秦國的老百姓,這個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
戰國半兩錢
春秋之際,有秦壹國,最初發軔於西陲,與犬戎、義渠為鄰。其封地相比於韓、趙、魏、齊等東方諸侯國毫無優勢。但秦國先民卻打破了這種地理條件的限制,經幾代秦王的勵精圖治,國力日蒸,最終在秦始皇時期統壹天下。
戰國半兩
秦國統壹天下的道路是十分漫長的,其中經歷了好多次改革,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無可厚非商鞅變法使得秦國的綜合國力有了明顯的增長,但是商鞅變法其根本思想卻是“重農抑商”。這就導致了原本邊疆化的秦國商業變得更加阻塞,商業閉塞,所以錢幣這種東西在秦國的存在感就很低。因此,此時的秦國還沒有像齊國、楚國、燕國這些東方經濟強國那樣形成自己獨特的貨幣體系,秦國在經濟上依舊深受河東晉國的影響,關於這壹點我們可以從這兩國之間通用甚至說是***用的貨幣“圜錢”看出。這壹現象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秦晉兩國之間關系的密切,基於這種關系就出現了“秦晉之好”這個成語(當時的晉國尚未被韓、趙、魏三家所劃分的階段)。
圜錢 ***屯赤金
當然,在農業為主的時代,商業的發展與否並不會直接對壹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產生過多的影響,尤其是對秦國這樣壹個商貿比較閉塞的國家而言,更談不上有多深的影響了。所以,毫無疑問,秦國通過“商鞅變法”運用“以農為本”的做法使得秦國壹躍變成了戰國時期七國之中,最先進的強國,居“七雄”之首。
半兩錢
但是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駟即位,是為秦惠文王。商鞅被誣告,被秦惠文王處以車裂之刑,好在秦惠文王贏駟並非昏聵之人,在其車裂商鞅之後,秦國依舊沿用商鞅之法,即“商鞅雖死,秦法未敗”。
秦半兩
商鞅變法的效果被沿用之後,秦國的國力日漸增強,貿易需求增多,此時的秦國很有必要建立自己獨特的錢幣體系。秦惠文王面對當時秦國錢幣體系的混亂(自己沒有獨立成體系的錢幣系統),且長期以來經貿方面深有依附的晉國已然被韓、趙、魏三國瓜分的情況下,秦惠文王認識到秦國亟待壹套成型的錢幣系統。
秦半兩
於是,在秦惠文王二年,秦國頒布錢法,該錢法被稱為秦國“初行錢”法。“初行錢”法規定“半兩錢” 成為法定貨幣,由中央政府統壹鑄造。這壹時期鑄造的“半兩錢”被稱之為“戰國半兩”。當然,最早的“半兩”並不是出自於秦惠文王頒布法令之後,而是要早於秦惠文王頒布錢法之前。據考證早在秦惠文王頒布法令之前,秦國的壹些商貿比較發達的城邑就已經開始鑄行“半兩錢”了。在“半兩錢”問世後,秦半兩在戰國錢幣中真可謂是“風生水起”。在秦國短短的三代君王治理下,秦半兩終於在秦始皇任上統壹了戰國的錢幣圈,在秦始皇的治下,半兩錢走上了“正規軍”路線。
秦半兩
但歷史對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始皇帝,卻只是以草草“暴君”二字帶過。對此我深以為此評價極不負責任。因為當我在研究秦半兩在各個時期的表現以及拜讀過程步先生所著的《真秦始皇》之後,我得出始皇帝應當是當之無愧的“千古壹帝”這壹結論。當然我這壹結論尚處於求證期,屬於個人觀點。
拋卻始皇帝個人的毀譽不言,我們先來看壹下秦朝速亡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人涉及秦朝滅亡時,會和我壹樣壹直有這樣壹個疑問。那就是,當軍事能力超前,實行先進的中央集權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統壹度量衡、統壹文字、統壹貨幣正處於蒸蒸日上的秦王朝,為何會二世而亡?
戰國半兩
關於秦朝二世而亡最主要的、最明顯的原因是表現在“秦半兩”這種錢幣上。秦朝速亡,看似與秦之行政體制有關,但實際並非如此。秦之所以能夠統壹戰國,統壹那個相互攻伐各自為政的亂世,這主要與秦事事為戰,時時備戰的軍事行政狀態有莫大的關系。秦人尚武,而秦國以軍功為主的政治體制更使得秦人的戰鬥力大大提升,所以縱觀始皇帝的壹統之路,正可謂是秦軍所向披靡,但秦朝事事為戰,時時備戰的行政體制在統壹六國後,很難有效的管理疆域面積大秦國將近十倍的秦朝。
秦半兩
於是,始皇帝與當時的丞相李斯***同改革制定了新王朝的壹系列行政體制。這些體制在短時間內成效卓著,其中尤其是統壹文字、統壹度量衡、統壹貨幣、修馳道這壹系列政策使得秦朝初定天下後,原本各自為政混亂阻塞的經濟、文化開始有了改觀,但天公不作美,秦始皇崩於巡視途中,改革的肱股大臣李斯也被趙高、秦二世所害,改革終止,改革所產出的制度也被擱置。秦二世昏庸無道,聽信讒言,關於這壹點我們可以從秦二世時期頒布“復行錢”改半兩錢可以看出。
秦半兩
秦二世改制後鑄造的錢幣僅為其父時期所鑄造重量的二分之壹。對壹枚錢幣秦二世尚且如此刻薄,壹葉知秋,二世在其他改革大政的篡改就更不用細表。所以在他的帶領下初統六國不久的秦朝,就在各種矛盾林立的國情中。風雨飄搖。最終倒在了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中。但秦朝雖亡,而秦制卻並沒有因此背後世王朝舍棄。關於後世沿用秦制最為直觀的就是秦半兩這種圓形方孔錢的沿用。
秦亡之後,其錢幣鑄造機構亦亡。但是人民的生活還需要繼續,要想生活,人民就必須有交易以期互通有無,交易就必須得用錢,用錢的話,就必須得有鑄造,可是秦朝的錢幣鑄機構已然不復存在。怎麽辦?於是就出現了“私鑄”錢,民間五花八門的私鑄“半兩錢”開始大量的湧現在市場之上,更有甚者壹些被戰國各國的錢幣也開始出現在了市場之上。五花八門的官、私鑄造的“半兩錢”以及戰國其他各國的各種型制的錢幣,使得原本就比較雜亂的“半兩錢”體系變得更加混亂。再加之私鑄錢幣大多重量不足、錢體粗糙,劣幣驅逐良幣使得原本不濟的貿易更加阻塞,市場倒退,於是這個首次以圓形方孔為型制的半兩錢在風行218年後,於漢武帝元狩五年即公元前118年,被廢除,改鑄五銖錢。
漢末五銖錢
半兩錢在漢武帝時期的種種錢幣法令中,漸漸的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圓形方孔的影子,卻深深地烙在了中國古代錢幣的身上,而這壹烙便是整整的兩千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