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地震是地球內部活動引發的
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有幾種類型
天然地震有許多分類。
根據發生的位置分類
1. 板緣地震(板塊邊界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的地震,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絕大多數地震屬於此類。
2. 板內地震:發生在板塊內部的地震,如歐亞大陸內部(包括中國)的地震多屬此類。板內地震除與板塊運動有關,還要受局部地質環境的影響,其發震的原因與規律比板緣地震更復雜。
3.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發時所引起的能量沖擊,而產生的地殼振動。
根據震動性質不同分類
1. 天然地震:指自然界發生的地震現象;
2. 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試驗等人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動;
3. 脈動:由於大氣活動、海浪沖擊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層的經常性微動。
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類
1. 構造地震:是由於巖層斷裂,發生變位錯動,在地質構造上發生巨大變化而產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構造地震,也叫斷裂地震。
2.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發時所引起的能量沖擊,而產生的地殼振動。火山地震有時也相當強烈。但這種地震所波及的地區通常只限於火山附近的幾十公裏遠的範圍內,而且發生次數也較少,只占地震次數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較輕。
3. 陷落地震: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這種地震發生的次數更少,只占地震總次數的3%左右,震級很小,影響範圍有限,破壞也較小。
4. 誘發地震:在特定的地區因某種地殼外界因素誘發(如隕石墜落、水庫蓄水、深井註水)而引起的地震。
根據震源深度進行分類
1. 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小於60公裏的地震,大多數破壞性地震是淺源地震。
2.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為60—300公裏。
3.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裏以上的地震,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紀錄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786公裏。
壹年中,全球所有地震釋放的能量約有85%來自淺源地震,12%來自中源地震,3%來自深源地震。
按地震的遠近分類
1. 地方震:震中距小於100公裏的地震。
2. 近震:震中距為100—1000公裏。
3. 遠震:震中距大於1000公裏的地震。
按震級大小分類
1. 弱震:震級小於3級的地震;
2. 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的地震;
3. 中強震: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的地震;
4. 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級的地震,其中震級大於或等於8級的叫巨大地震。
按破壞程度分類
1. 壹般破壞性地震:造成數人至數十人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壹億元以下(含壹億元)的地震;
2. 中等破壞性地震:造成數十人至數百人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壹億元以上(不含壹億元)、五億元以下的地震;
3. 嚴重破壞性地震:人口稠密地區發生的七級以上地震、大中城市發生的六級以上地震,或者造成數百至數千人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五億元以上、三十億元以下的地震;
4. 特大破壞性地震:大中城市發生的七級以上地震,或造成萬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三十億元以上的地震。
構造地震的分類
1. 孤立型地震:有突出的主震,余震次數少、強度低;主震所釋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9.9%以上;主震震級和最大余震相差2.4級以上。
2. 主震——余震型地震:主震非常突出,余震十分豐富;最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級和最大余震相差0.7~2.4級。
3. 雙震型地震:壹次地震活動序列中,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發生時間接近,地點接近,大小接近的兩次地震釋放。
4. 震群型地震:有兩個以上大小相近的主震,余震十分豐富;主要能量通過多次震級相近的地震釋放,最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下;主震震級和最大余震相差0.7級以下。
天然地震的幾種類型
根據發生原因的不同,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種類型:構造地、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巖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 占全球地震數的90%以上.\x0d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巖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振動.火山地震壹般影響範圍較小,發生得也較少,約占全球地震數的7%.陷落地震 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當地下溶洞或礦山采空區支撐不住頂部的壓力時,就會塌陷,引起振動.這類地震更少,大約不到全球地震數的3%,引起的破壞也較小.。
天然地震按其產生方式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我們平時所說的地震通常是指天然地震,按其產生方式可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或塌陷)地震。
構造地震是由地球內部構造變動而引起的地震,占全世界所有地震的90%以上,具有數量多、破壞性強、影響範 圍廣的特點。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發引起的地震,數量不多,僅占地震總量的7%。
陷落地震是由地下溶洞或礦山釆空區等的陷落而引起的局部地震,山崩、滑坡沖擊及隕星撞擊等也可引起此類地震,此類地震規模小、數量少,僅占地震總量的3%。天然地震根據震級的大小可分為哪幾種類型?根據震級的大小,可將天然地震分為:①超微震: 小於1級的地震。
②微震:3級以下、1級及1級以上的 地震,壹般只有地震儀器可測得而人無感覺。③弱震 (或小震):5級以下、3級及3級以上的地震。
④強震 (或中震):7級以下、5級及5級以上的地震,也稱為中 強震,人不僅有強烈感覺,而且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 ⑤大地震:7級及7級以上的地震。
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哪些類型? -
按照地震的不同成因,把地震劃分為五類:1. 構造地震:構造地震發生的原因,是地下巖層受地應力的作用,當所受的地應力太大,巖層不能承受時,就會發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錯動,巖層破裂或錯動時會激發出壹種向四周傳播地地震波,當地震波傳到地表時,就會引起地面的震動。
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災害的地震都屬於構造地震。2. 火山地震:由於火山爆發引起的地震。
3. 水庫地震:由於水庫蓄水、放水引起庫區發生地震。4. 陷落地震: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
5. 人工地震:由於核爆炸、開炮等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
天然地震分為哪三類
天然地震指自然界發生的地震現象。
主要有三種類型: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構造地震——由於地下深處巖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
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占全球地震數的90%以上。 火山地震——由於火山作用,如巖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振動。
火山地震壹般影響範圍較小,發生得也較少,約占全球地震數的7%。 陷落地震——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當地下溶洞或礦山采空區支撐不住頂部的壓力時,就會塌陷,引起振動。
這類地震更少,大約不到全球地震數的3%,引起的破壞也較小。
天然地震分那幾種?全球最多的是那種?
看看吧!!地震是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引起的地球表層的振動。
當地球內部在運動中積累的能量對地殼產生的巨大壓力超過巖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巖層便會突然發生斷裂或錯位,使積累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並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就形成了地震。壹次強烈地震過後往往伴隨著壹系列較小的余震。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天然地震主要是構造地震,它是由於地下深處巖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傳播出去,在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
構造地震約占地震總數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噴發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約占地震總數的7%。
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產生地震,如巖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隕石沖擊地面(隕石沖擊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
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註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1.地球內部結構如何? 答:地球內部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
2.什麽是地震? 答: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或人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動叫地震。 3.什麽是震源? 答: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
4.什麽叫震中?什麽叫震中距? 答: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點稱為震中。震中到地面上任何壹點的距離稱為震中距。
5.什麽是震源深度?何為淺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 答:從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離叫震源深度。 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公裏以內,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過300公裏,震源深度在70-300公裏的為中源地震。
6.世界上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有多深?那些地方深源地震多? 答:1934年6月9日的印尼蘇拉西島東的地震,震源深度達720公裏 深源地震在環太平洋深海溝地區最多,我國東北部有深源地震、臺灣以東海域有中深源地震活動。 7.根據成因可將地震分為幾種? 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類。人工地震有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動,水庫蓄水引起的地震等。
8.何為構造地震?有何特點? 構造地震是由地球內部構造運動導致巖層斷裂而引起的天然地震,與地質構造體系關系密切,多分布於地下5-30公裏的地殼內。其特點是地震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破壞力強,並且有重復性。
構造地震占全球地震的90%以上。 9.何謂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爆發而引起的天然地震,火山地震的持續時間短,影響範圍小,震源深度不超過10公裏。
10.何謂陷落地震? 天然原因形成的地下巖洞頂蓋支撐不住巖層的重壓崩塌形成的地震。 11.何謂地方震、近震、遠震? 震中距在100公裏以內,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裏-1000公裏為近震,震中距在1000公裏以上的為遠震。
12.震級為尺度,何謂有感地震、破壞性地震、大地震、微震? 震級小於3級的稱微震,震級在3級以上的稱有感地震,震級在5級以上的稱破壞性地震,震級超過7級的稱大地震。 13.什麽是震級? 震級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級,它與震源釋放能量多少有關,能量越大,震級越大,壹次地震只有壹個震級。
震級相差壹級,能量相差33倍。 14.何謂地震烈度?影響地震烈度的因素有那些? 地震對某壹地區的影響和破壞程度稱烈度。
壹般而言,震級越大,烈度就越大。同壹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烈度就不壹樣,影響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級、震中距外,還與地址構造,地面建築物抗震性能等因素有關。
15.中國地震烈度表表述的各烈度的判別標準是什麽? 16.何謂地震波? 地震波是地震發生時產生於地球內部的彈性波,是地震釋放能量的方式。 17.地震波的種類?有何特點? 地震波有體波和面波,體波有分為縱波和橫波 橫波的振動方向與波前進方向垂直,在地面上表現為左右搖晃,縱波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壹致,在地面上反映了上下跳動(顛、簸)的振動。
二者相比,縱波傳播的速度比橫波快,所以,壹般地震發生後感覺到上下跳動,其次才是左右搖晃。另外,橫波振幅比縱波大,破壞力大。
橫波的水平晃動力是造成建築物破壞的主要原因。 18.震級和烈度的含義有何不同? 震級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釋放的能力多少有關,而烈度反映是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的程度。
壹次地震只有壹個震級,而烈度則各處不同,烈度不僅同震級有關,同時還跟震源深度、震中距的遠近以及地震波通過介質條件等多種因素有關。 19.壹年中地球上發生多少次地震,破壞性地震有多少? 全球每年有五百多萬次,其中破壞性地震壹千多次,七級以上的大地震十幾次。
20.世界那些地方地震多? 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帶: (1)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經千島群島、日本列島南下經我國臺灣再到菲律賓轉向東南,達新西蘭。 (2)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從印度尼西亞西部經緬甸至我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達地中海及其沿岸。
21.地震帶發源於多深的地方? 世界上大多數地震的震源多分布在地下5---30公裏這壹帶。 22.世界上最大的地震是那壹次? 目前記錄到最大的地震還沒有超過8.9級地震,,1960年5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