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典故的文言文
文言文小故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1、譯文:從前宋國有個農民(宋人有耕者)他的田地中有壹顆樹樁。(田中有株)壹天,壹只跑地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
(兔走觸株,折勁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荒廢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當然,兔子是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
(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2、“守株待兔”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人們用它來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獲得成功的僥幸心理。
3、註釋 耕——耕田種地。耕者,耕田的人,農民。
株——樹木砍伐後,露出地面的樹根。 走——跑的意思。
頸——脖頸,就是脖子。 釋——釋放,把東西從手裏放下來的意思。
耒——音累,耒耜,古代耕田用的農具,就是犁耙。 冀——音計,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
4、評點 這個故事包含著兩種意義,既諷刺了懶漢思想,也批判了經驗主義。這告訴我們,切不可把偶然的僥幸作為做事的根據,如果抱著僥幸的心理,片面地憑著老經驗去辦事,壹般是不會成功的。
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
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1、[註釋] ①閔(mǐn)——同“憫”,擔心,憂慮。
長(zhǎng)——生長,成長,揠(yà)——拔。 ②芒芒然——疲倦的樣子。
③病——精疲力盡,是引申義。 ④予——我,第壹人稱代詞. ⑤趨——快走。
往——去,到..去。 ⑥槁(gǎo)——草木幹枯。
⑦非徒——非但。徒,只是。
⑧其人——他家裏的人。 2、譯文: 有個宋國人嫌自己的莊稼長得慢,就將禾苗壹棵棵拔高。
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裏,對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幫助莊稼長高啦!”他兒子趕忙到地裏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
認為養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只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壹廂情願地去幫助莊稼生長的;就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 3、文章批評了哪兩種人? 說說這則語言的現實意義 壹個是比較懶的人,另壹個是急於求成的人。 現實意義就是 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
這壹寓言還告知壹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 4、成語-揠苗助長 發音yà miáo zhù zhǎng釋義揠:拔起。
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 後用來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近義詞欲速不達反義詞放任自流、循序漸進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歸取之。
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 1、註釋 鄭——春秋時代壹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且置——且,將要。
置,購買。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忖度,這裏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後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裏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裏指椅子、凳子壹類的家具。
至之市——至,到。之,往,去。
市,集市。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裏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裏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鄭國有個想買鞋子的人。他先在家裏拿根繩子量好自己腳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他到集市上去,卻忘了帶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經選好了壹雙鞋,想比比大小,發現量好尺寸的繩子忘記帶來了,於是又急忙趕回家去取。
等他帶著繩子跑回來時,集市已散,他最終沒能買到鞋。別人知道後對他說:“為什麽不用妳自己的腳試壹試呢?”他固執地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不從實際出發,信守教條辦事呆板的人。 3、給加點字註音並解釋. [1] 先自度其足度 [2] 吾忘持度 度 [3] 寧信度 度 (1)duó(第2聲)(2)dù(第四聲)(3)同(2 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壹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壹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壹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1、祠——音詞,祠堂,封建社會中祭祀祖宗或先賢、烈士的地方。這裏是祭祀的意思。
舍人——部屬,在自己手下辦事的人。 卮——音之,古代飲酒用的器皿。
固——固然,本來的意思。 安——文言疑問詞,怎麽、怎樣的意思。
亡——不存在,這裏是失去、得不到的意思。 戰國策——我國壹部古書的名稱。
原來只是壹些零散的材料,記載我國戰國時代謀士和說客的政治活動及其言辭。西漢人劉向將這些材料進行了整理和校訂,按照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
2. 20條成語典故,文言文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
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 邯鄲學步: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
——《漢書》畫蛇添足: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壹人飲之有余。
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壹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
未成。壹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已也,先誑之曰:“與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從狙皆伏而喜。——《莊子·齊物論》螳臂當車:齊莊公出獵,有壹蟲舉足將搏其輪。
問其禦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
莊公曰:“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回車而避之,而勇士歸之。 買櫝還珠: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
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韓非子》老馬識途: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壹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韓非子·說林上》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濫竽充數: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
宣王死,閔王立。好壹壹聽之。
處士逃。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u)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乘風破浪:宗愨,字元幹,南陽涅陽人。
叔父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誌。
愨曰:“願乘長風破萬裏浪。”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
愨年十四,挺身拒賊,賊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並以文義為業,少文既高尚,諸子群從皆愛好墳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知。
(選自《宋書》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望洋興嘆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於是焉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鄭人買履: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魯侯養鳥:昔者,海鳥止於魯郊。
魯侯禦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壹臠,不敢飲壹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養鳥也,非以鳥養鳥也。名落孫山: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
赴舉他郡,鄉人讬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
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宋·範公偁《過庭錄》指鹿為馬: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
’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東施效顰:西施病心而顰其裏,其裏之醜 見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裏,其裏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平漫屠龍:朱漫學屠龍於支離益。
殫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掩耳盜鈴: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
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再作馮婦: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 則之野,有眾逐虎。
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
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沈魚落雁: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葉公好龍: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3. 初中文言文中出現的所有典故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①,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②
典故
①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西部.戰國時荊軻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眾人送至易水邊,高漸離擊築,荊軻和樂慷慨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
②黃金臺:相傳是戰國燕昭王所築,置千金於臺上,延請天下奇才.
賞析
① 表現將士們無所畏懼,慷慨赴敵.
②詩人引用這個典故,既與戰爭的地點相吻合,又是對天子和將士的稱頌.
9、別雲間
(明)夏完淳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典故
①南冠(guān):古代南方楚國人戴的帽子,後用為囚犯的代稱.語出《左傳》.楚人鐘儀被晉國囚禁,晉侯見了問道:“南冠而縶(zhí,拘禁)者,誰也?”官吏回答:“鄭人所獻楚囚也.”此處指作者被清兵逮捕.
賞析
①這個典故,既點明自己被捕,又含有要向鐘儀那樣忠於故國的意思.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唐)李 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①建安骨②,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③.
典故
①蓬萊文章:指漢代文學作品.蓬萊,傳說中的海上仙山,藏有仙家典籍.東漢中央校書處東觀,藏書很多,被稱為“道家蓬萊山”.詩中用“蓬萊文章”借指李雲的文章.
②建安骨:東漢末年,以曹操父子為首的作家,文章剛健清新,後代稱為“建安風骨”.
③弄扁舟:這裏是歸隱江湖的意思.春秋末年,範蠡辭別越王勾踐,“乘扁舟浮於江湖”(見《史記·貨殖列傳》).
賞析
①②贊美李雲的文章風格剛健.
③最後兩句是詩人對現實不滿的激憤之詞.
漁家傲
(宋)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①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摘自八年級下冊)
典故
①燕然未勒:意思是沒有建立破敵大功.據《後漢書》記載,漢和帝永元元年,大將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於,登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
賞析
抒發孤城將士壯誌難酬、有家難歸的抑郁情懷.
12、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①,到鄉翻似爛柯人②.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壹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典故
①聞笛賦:指向秀的《思舊賦》.西晉時,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向秀很悲痛,壹次他從嵇康的舊居路過,聽到有人在吹笛子,笛聲使他想起被殺害的好友,就以悲憤的心情寫了壹篇《思舊賦》來悼念嵇康.
②爛柯人:見《述異記》.傳說晉人王質入山砍柴,見兩個兒童在那裏下棋,他就在壹旁觀看.壹局棋剛完,兒童對他說,“妳的斧柄(柯)已經爛了.”王質回到家鄉,見同代的人都已死了,原來已經過去壹百多年了.
賞析
①作者借這個典故寄托了他對因參與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懷念.
②作者借這個典故來比喻自己長期貶謫在外,乍回家鄉,仿佛有隔世之感
4. 我要15篇成語故事文言文帶翻譯的1.執竿入城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翻譯:魯國有個拿著長長的竿子進入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著它,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著它,也不能進入城門,實在想不出辦法來了。
壹會兒,有個老人來到這裏說:“我並不是聖賢,只不過是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麽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後進入城門呢?”那個魯國人於是依從了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 2.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翻譯: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壹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壹把寶劍掉落江中。
他馬上掏出壹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壹個記號,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壹個記號。”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
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其實他又怎麽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
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3.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
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
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翻譯: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
在他的家裏,墻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蓋的上面都繡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裏張望。
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繡的、刻的假龍。
4.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
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 翻譯: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壹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
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
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有人問他說:「妳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壹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5.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譯: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
(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說:“用妳的矛,去刺妳的盾牌,會怎麽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6.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翻譯: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壹棵大樹。
壹天,他在地裏幹活,忽然看見壹只兔子箭壹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壹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壹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壹頓了。”
他拎著兔子壹邊往家走,壹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準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裏,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
結果,等了壹天什麽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裏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7.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壹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壹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壹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翻譯: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宗以後,便把壹壺祭酒賞給前來幫忙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夠,壹個人喝則是足夠的。
讓咱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 有壹個人最先把蛇畫好了。
他端起酒壺正要喝,卻得意洋洋地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再給它添上幾只腳呢!”可是沒等他把腳畫完,另壹個人已把蛇畫成了。那人把那壺酒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妳怎麽能給它添上腳呢?”說罷,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沒有喝到酒。8.狐假虎威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吾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
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5. 《韓非子》中的故事,要有文言文,還要意思以及寓意壹定要有意思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幸心理妄想不勞而獲. 文言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白話文 宋國有壹個農民,每天在田地裏勞動.有壹天,這個農夫正在地裏幹活,突然壹只野兔從草叢中竄出來.野兔因見到有人而受了驚嚇.它拼命地奔跑,不料壹下子撞到農夫地頭的壹截樹樁子上,折斷脖子死了.農夫便放下手中的農活,走過去撿起死兔子,他非常慶幸自己的好運氣.晚上回到家,農夫把死兔交給妻子.妻子做了香噴噴的野兔肉,兩口子有說有笑美美地吃了壹頓.第二天,農夫照舊到地裏幹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麽專心了.他幹壹會兒就朝草叢裏瞄壹瞄、聽壹聽,希望再有壹只兔子竄出來撞在樹樁上.就這樣,他心不在焉地幹了壹天活,該鋤的地也沒鋤完.直到天黑也沒見到有兔子出來,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第三天,農夫來到地邊,已完全無心鋤地.他把農具放在壹邊,自己則坐在樹樁旁邊的田埂上,專門等待野兔子竄出來.可是又白白地等了壹天.後來,農夫每天就這樣守在樹樁邊,希望再撿到兔子,然而他始終沒有再得到.但農田裏的苗因他而枯萎了.農夫因此成了宋國人議論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