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玉環國際幫

玉環國際幫

文|浮漁說娛

編輯|浮漁說娛

1994年,已經是53歲的蘇增福,踏上返回浙江的歸途。

此時的他面對壹個重要的抉擇,是安安穩穩退休,還是再拼壹把。

按照道理來說,在蘇增福的兒子都已經成家立業了,退休似乎也不是什麽不能接受的事情。

但是蘇增福就是不服氣,他就是要打造出來國人自己的品牌

蘇增福到底遇到了什麽事情,為什麽非得創業不可呢?

如今28年過去了,蘇增福的理想實現了嗎?

1、

1941年出生於浙江的蘇增福,幼年註定是不幸的。

從小他便跟隨父母經歷了饑餓,也經歷了天災人禍。

為了謀生,小小年紀的蘇增福便不得不跟隨父母東奔西走。

在這個過程中,蘇增福見到了許多人和事,也漸漸萌生了當兵保家衛國的想法。

於是在1960年的時候,已經19歲的蘇增福總算符合標準,成為壹名光榮的軍人。

這段軍旅生涯,蘇增福壹***持續了8年之久。

退役之後,蘇增福選擇回到家鄉,以自己的所學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

按照蘇增福自己的想法,在家種種地其實也挺好的,但是架不住鄉親們的熱情,擔心他過得不適應,不停有人上門給他介紹工作。

尤其是在這個“壹人當兵,全家光榮”的年代,當兵出生的蘇增福無疑是頗為受到歡迎,當地各個部門都爭著搶著要蘇增福

實在是拗不過大家的熱情,1969年的時候,蘇增福便在“陳嶼鎮辦社隊企業”上擔任了壹名普通的供銷員。

這壹幹,就是整整6年。

到了1975年的時候,蘇增福因為工廠業務調整,被調往“陳嶼農機廠”擔任供銷員。

在此期間,蘇增福因為表現優異,職位開始頻頻上升,到了1980年已經成為“陳嶼農機廠”的廠長

之後甚至被調往“玉環縣壓力鍋配件廠”,擔任廠長職務。

而這裏,也成為了蘇增福最重要的轉折點。

2、

在蘇增福接手“玉環高壓鍋配件廠”之前,工廠機會年年虧損,幾乎都快要幹不下去。

這主要是因為高壓鍋配件技術含量低,且在國內用途並不廣泛。

高壓鍋這種東西雖然在當時看上去比較稀罕,卻並非如此。

早在17世紀末的時候,法國壹名叫做丹尼斯·帕平的醫生,便已經率先發明出來高壓鍋

只不過當時高壓鍋最主要的作用是殺菌,基本上運用到醫學領域,再加上本身高壓容易爆炸的特性,導致高壓鍋壹直沒有被廣泛運用。

直到後來十八世紀的時候,人們才發現高壓鍋可以用以烹煮食物,開始嘗試消除其危險性,漸漸在各國流行開來。

我國高壓鍋的發展比較晚,直到1964年沈陽才研發出第壹口高壓鍋,取名為“金雞牌”高壓鍋

這個“金雞牌”高壓鍋壹經發售,就點燃了國內的消費熱情,幾乎家家都要準備上壹口“金雞牌”高壓鍋。

從此“金雞牌”幾乎壹直是國內炊具行業的標桿,占據高壓鍋市場的半壁江山。

包括“玉環縣壓力鍋配件廠”在內,大部分高壓鍋行業工廠,基本上也都只能淪為陪襯。

壹直到1986年的時候,“金雞牌”高壓鍋進行產業優化重組,正式改名為“雙喜牌”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蘇增福果斷抓住機會,親奔沈陽拿下了“雙喜”的配件供應訂單。

蘇增福看得很清楚,“雙喜”雖然改名了,導致市場很多用戶不認識這個品牌。

但這只不過是陣痛期而已,等“雙喜”回過神來之後,很容易就能重回巔峰。

選擇在這個時候選擇緊抱大腿,日後的收益絕對不小。

事實證明,蘇增福賭對了。

“雙喜”的改名,雖然到了所占據的市場份額有所下降,但影響並不大

而且隨著“雙喜”這個品牌確立之後,公司將更加容易進行宣傳,很快就搶占回來之前丟失的市場,甚至壹度占據了市場70%的份額,成為行業當之無愧的領頭人。

而作為最早“靠”上來的蘇增福,自然也能夠跟著分壹杯羹。

很快,“玉環縣壓力鍋配件廠”便轉虧為盈,實現利潤正增長。

也正是因為蘇增福挽救“玉環縣壓力鍋配件廠”的行為,所以在1988年的時候,他被評選為玉環縣優秀廠長。

而到了1989年,蘇增福再次被評選為臺州市優秀廠長

此刻的蘇增福,可謂是榮耀、名譽加身。

但蘇增福並沒有因此而感到滿足。

在蘇增福看來,高壓鍋配件終究只是小道,想要讓工廠真正發展起來,那麽還是要形成產業鏈才行。

為此,蘇增福專門請教了專業技術人員,並憑借市場調研,以及與“雙喜”公司的協談,最終明確了生產高壓鍋的想法

不過他的這個舉措,卻遭到了工廠內外的所有人反對。

在大家看來,明明“玉環縣壓力鍋配件廠”發展的勢頭還不錯,每年都能盈利,為什麽還要費心費力折騰完整高壓鍋的生產線呢?

而且高壓鍋與普通的鍋還不壹樣,在生產過程中是存在壹定危險性的,蘇增福以前有從來沒有從事過相關的行業。

再加上此時的蘇增福已經是47歲,孩子都已經長大成人了,大家都紛紛勸他不要再折騰了。

但是蘇增福偏偏不服氣。

1988年的時候,他將工廠的名字從“玉環縣壓力鍋配件廠”,正式改為“玉環縣壓力鍋廠”

雖然只是單單去掉了“配件”兩個字,卻表達了蘇增福的決心。

他誓要自己生產高壓鍋。

為此,他四處籌錢,準備引進壹條生產線。

可是大家根本不相信他,壓根就不會借給他錢。

最後沒辦法,蘇增福頂著被辭退的風險,親自跑到上海從銀行貸來200萬元的貸款。

有了這筆錢之後,蘇增福至少已經能夠先與國外企業開始交涉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蘇增福還讓底下人大肆宣揚此事。

這給了不少人蘇增福馬上就要發達的“錯覺”。

於是許多人紛紛將手中的閑錢借給了蘇增福。

憑此,蘇增福很快就籌備起來100萬,再加上先前從銀行得到的貸款,湊齊300萬從國外引進了壹條國際上最先進、最安全的高壓鍋完整生產線。

尤其是這條生產線的安全系統,全部都是通過國際最高標準來搭建的。

蘇增福又憑此為宣傳點,招募來許多優秀的技術工人

正是靠著這壹環套壹環的計劃,蘇增福終於在玉環縣搭建起來首條國際化水平的生產線。

但是開工之後蘇增福才發現,這錢並沒有他想象中的那麽好賺。

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成本問題。

“雙喜”雖然更名過,公司人員結構也多次發生變化。

但“雙喜”畢竟是國內老牌公司,而且最基礎的生產線、產業布置都沒有發生變化。

再加上更名時進行的結構優化,導致“雙喜”的生產成本已經控制在壹個很低的水平

但蘇增福卻不行,無論是原材料的采買,還是銷售渠道的問題,蘇增福都遠遠不如“雙喜”。

而且最重要是,蘇增福所生產的高壓鍋市面上根本就不認。

沒辦法,蘇增福只能再次找到“雙喜”,承諾幫其進行產品代工生產。

此時的“玉環縣壓力鍋廠”雖然營業額並不好看,但那畢竟是因為原材料成本、銷售成本的限制。

但其生產線畢竟是引進著國際上先進水平,質量還是沒有問題的

於是雙方經過協商之後,同意“玉環縣壓力鍋廠”所出品的高壓鍋,冠以“雙喜”的品牌進行銷售。

就這樣,蘇增福才算是維持住“玉環縣壓力鍋廠”的前期生存。

3、

時間轉眼到了1992年,這壹年國內的市場商業環境發生巨大的變化

這壹年各地開始鼓勵實業,鼓勵高學歷知識分子“下海”,以知識與技術幫助幫助各地實業發展。

許多高知識分子受到鼓舞之後,紛紛放棄穩定工作。

或是進入壹線實業企業改變行業現狀。

或是自己創業開公司,以技術為行業註入活力。

借助這股浪潮,蘇增福的公司裏也招募到許多優秀大學人才,其中就包括他的兒子蘇顯澤。

蘇顯澤是浙江大學化工系的高材生,1991年才剛剛畢業

正好趕上1992年的這股“下海潮”,也想要以自己的知識來促進地方實業的發展。

反正跟誰幹不是幹,索性就留在了蘇增福的“玉環縣壓力鍋廠”。

但不得不說,蘇顯澤等大學生,確實不壹樣。

或許論經驗,蘇顯澤等人比不過工廠裏的老師傅,但是他們在大學的見識與新奇想法,卻是老人遠遠所不及的。

壹個最典型的例子。

蘇顯澤曾經提議,讓蘇增福在生產高壓鍋的時候,在“雙喜”這個品牌前面,加上自己的生產地

也就是說“玉環縣壓力鍋廠”以後生產的高壓鍋,將全部冠以“玉環雙喜”的名稱。

蘇增福開始的時候也不明白為什麽要這麽做,但隨著事情發酵,他也漸漸反應過來。

這個舉動就是為了在“雙喜”這個大品牌內部,打造獨屬於自己的小品牌。

“雙喜”這個品牌,自然是“口碑”的代名詞,質量也能夠保證合格。

但是這個“合格”與“合格”之間,卻是會產生巨大的差距。

壹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玉環縣壓力鍋廠”。

當時建廠的時候,蘇增福所用的都是國際壹流水平,技術人員也都是當地手藝響當當的老師傅

再加上蘇顯澤等大學生加入之後,更是為工廠的管理帶來新的思維方式。

可以說,從“玉環縣壓力鍋廠”所生產出來的“雙喜高壓鍋”,質量絕對已經是行業內響當當的存在。

但是“雙喜”的帶代工商又不單單是蘇增福壹家,而且大部分代工商的生產線,也也是遠遠不及蘇增福的水平。

這就導致了“雙喜”品牌的高壓鍋,雖然都合格,但是品質卻有著天差地別。

而蘇顯澤在工廠出品的高壓鍋上添加“玉環雙喜”的標簽,雖然在短時間看不出什麽成效

但是隨著時間的發酵,人們漸漸意識到“玉環雙喜”的品質更好之後,便會產生粘合度。

甚至在顧客口口宣傳之下,還能拉攏國內不少新客戶。

正是因為這個舉措,讓“玉環縣壓力鍋廠”的銷量直線上升。

到了1994年的時候,“玉環縣壓力鍋廠”的總銷量已經達到230萬口,年產值更是高達1.8億。

單論高壓鍋這個行業,這個成績畢竟“沈陽雙喜”還要高出壹倍。

這下“雙喜”公司方就有些不樂意了: 憑什麽代工比總廠自產的效果還好?

於是“雙喜”選擇中止合作,禁止“玉環縣壓力鍋廠”在使用“雙喜”品牌。

這可急壞了蘇增福,他心裏清楚,他之所以銷量這麽好,就是“玉環雙喜”已經成為了顧客心目中的品質保障。

如果不能使用“雙喜”這個品牌的話,那麽顧客怎麽知道哪個高壓鍋是妳“玉環縣壓力鍋廠”生產的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蘇增福、蘇顯澤父子兩人連夜做著火車來到沈陽,與“雙喜”公司方展開協商。

但是“雙喜”公司方害怕養虎為患,堅決不肯松口

為了此事雙方甚至還鬧上法庭。

不過這件事情吧,“雙喜”公司方雖然不地道,但畢竟沒有任何過錯。

最終結果毫不意外,蘇增福、蘇顯澤兩人敗訴了。

回到浙江之後,蘇增福壹夜頓悟。

生產做得再好,主動權也在旁人手裏,人家讓妳做妳才能做,不讓妳做妳想都不能想。

如果想要在行業穩定發展下去,那麽打造自己的品牌就必不可免。

於是在1994年,蘇增福成立“蘇泊爾”公司,開始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

而這壹年,蘇增福已經是53歲的年紀了。

4、

“蘇泊爾”成立之後,蘇增福憑借過硬的質量,壹舉在行業內站穩腳跟。

在加上蘇顯澤等大學生幫忙出謀劃策,宣傳推廣,“蘇泊爾”僅用壹年時間,便已經占據了超過40%市場。

到了1996年,“蘇泊爾”銷售額正是突破400萬口,占據了全國高壓鍋市場近乎壹半的份額。

也正是這壹年,蘇增福攜手“蘇泊爾”正式超過老東家“雙喜”,成為行業內新壹任“鍋王”

這壹年,蘇增福不過才55歲而已。

也是這個時候,蘇增福的野心已經不再滿足於做“炊具大王”,他想要更進壹步將產業擴充到整個廚房用具行業。

既有包括鍋碗瓢盆等在內的傳統廚房用具,也有包括電飯鍋、榨汁機在內的新式廚房家電

而這舉動,無異於壹下子就捅了馬蜂窩。

壹是“張小泉”、“王麻子”為首的傳統工藝品牌

這些品牌先前或許只是專精於其中壹項,只是隨著越做越大,產業也開始的擴張。

二是“愛仕達”在內的國內新興廚房用具品牌

這些公司大多與“蘇泊爾”壹樣,開始的時候靠著某樣廚房電器起家,之後慢慢將產業擴張到全廚房用具領域。

但不管是哪壹種,都與“蘇泊爾”有這最直接的競爭關系。

除此之外,還包括許多國際上的大品牌也開始在國內嶄露頭角。

可以說,此時的“蘇泊爾”雖然看上去輝煌,但處處都是危機,壹步踏錯便行將就木。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蘇增福卻突然要大張闊斧邁入不銹鋼行業

這不禁讓人大跌眼鏡,哪有自己主業還沒有完全站穩腳跟,就急忙忙拓展領域的。

甚至不少人跑來勸蘇增福,先緩壹緩腳步再說。

但是蘇增福卻絲毫不在意,或者說,他成立“蘇泊爾”之初,便沒有想過制霸某個行業。

用蘇增福自己的話來說: “我是做實業的,也知道實業的重要性。”

當初蘇增福之所以非要成立“蘇泊爾”,就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的高壓鍋品質好,他想要讓國人都能夠用到高品質的高壓鍋。

而其他企業如果想要在這個行業站穩腳跟的話,那麽就必須要研發出比“蘇泊爾”品質更高的高壓鍋才行。

這才是實體企業最大的貢獻,壹個好的實體企業,往往能夠促進整個行業的進步。

但現在“蘇泊爾”已經成為國內炊具行業的龍頭了,蘇增福也不準備繼續在這個行業深入。

而他的下壹個目標,正是不銹鋼行業。

蘇增福曾透露,他見過很多制作精良的不銹鋼工藝,但是因為高昂的專利費,導致無法在國內推廣。

但是蘇增福偏偏不信這個邪,他要讓中國人都用上便宜且精良的不銹鋼制品。

蘇增福的目標很宏偉,但是卻忽略了壹個很重要的點。

那就是廚房用具的不銹鋼產品,最直接產生競爭的便是“張小泉”、“王麻子”等傳統工藝品牌

別看現在“蘇泊爾”名氣大,但那只不過是在高壓鍋行業。

在刀具行業“蘇泊爾”常年位居“張小泉”、“王麻子”之下,最好的成績也只是第三名。

雙方的這個競爭關系壹直持續了十年之久。

直到2004年,“蘇泊爾”選擇上市融資,但是卻不知道因為什麽原因導致股價接連暴跌,市值也是不停縮水。

蘇增福思前想後,決定以40億的價格,賣掉名氣正盛的“蘇泊爾”

當時這個舉動震驚業內媒體,但是蘇增福卻表示自己絕不後悔。

而蘇增福拿到這筆錢之後,開始全力研究不銹鋼。

不過這次蘇增福學聰明了,他有意識避開“張小泉”、“王麻子”再能的廚房用具,反而以水龍頭為翹板,進軍衛浴行業。

到如今“蘇泊爾衛浴”已經成為行業內領銜品牌。

蘇增福是他是做實業的,而他實際上也壹直是這麽做的。

先後兩次的創業,都是以實業為基調,並且不管旁人怎麽說都絕不停滯。

或許在現在看來,當初蘇增福賣掉“蘇泊爾”有些虧。

但仔細想想,蘇增福已經得到了足夠的資金,繼續開拓全新的領域。

這種永遠面對挑戰,永遠在路上的精神,才是他能夠取得如今成就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