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著火
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幾百年來全國的政治中心,無數重大事件在此醞釀發生,影響整個國家的變遷。
帝制結束後,這裏成為了博物院,供人參觀,每天都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駐足觀望。可是大家是否發現每壹塊匾額的門都是“錯別字”,所有的門都沒有彎勾,直通到底。
難道普天之下的讀書人就沒有人看見這麽明顯的錯誤嗎?那些至高無上的皇帝就允許這樣的錯字堂而皇之的存在幾百年嗎?那麽明明故宮匾額“門”字是錯字,歷代皇帝為何不改正它?讓我來給大家揭秘。
第壹種解釋:來源於壹個關於朱元璋的小故事
話說朱元璋做了大明的開國皇帝之後大興土木建設各種皇家宮殿府邸,壹些年過去了,這些宮殿都差不多造好了。接著,朱元璋就找些人給他這些宮殿的門寫門匾,找來找去,他選了當時號稱書法“獨步當代”的中書舍人詹希原去寫門匾。
詹希原是明初最有名的書法家,經常為達官貴人的府邸題字題門匾,大家都以能獲得他的真跡為榮。詹希原不知道是什麽因素,總是,這寫了幾個門匾,那個“門”字的內鉤總鉤得那麽高了大了壹些。
壹見這“門”字,朱元璋那臉就板起來了,越看越不對勁,越看心情越差。最後,皇帝怒了:朕這地兒是要召集天下士子賢達來的,妳這鉤這麽大,是要堵住賢士進門的路嗎?還是要堵住朕招賢納才的路?這皇帝說啥就是啥吧,反正這事兒也很符合朱元璋的性格和風格。
總之,可憐的詹希原寫著寫著就被拖出去砍了頭,簡直再是竇娥之冤。
於是,詹希原寫過的“門”字的鉤都被塗掉了鉤。
此後,明朝各處宮殿、衙門、城門的“門”字都不帶鉤,朱棣在北京建都城時也遵循了這個習慣。
第二種解釋:想了解錯字產生的原因,就必須先了解中國古代的錯字文化。
古代人因為當時的科學技術不發達,比較迷信,凡事都圖個吉利。尤其是那些統治者,對於自己日常的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的地點都非常講究,生怕有什麽影響自己的皇位和皇家千秋萬代的。
也因此避諱了許多東西,改了許多字,當然其實就是壹種避諱。如古代帝王的名字不允許百姓用,已經出現的名字要改名,甚至要改姓。最極端的是玄姓,因為避諱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燁,而改姓元,導致現在沒有玄姓存在。
另外,皇帝基於政治需要,顯示其功德,也把字改成自己需要的。如乾隆皇帝把魚底下的灬改為三點水,三點水代表水,有了水,魚就能夠快快樂樂的活著。類似的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形成了比較獨特的錯字文化。
下面我們結合古人的錯字文化來分析匾額門字下面沒有彎勾的幾種說法。
第壹種說法:是因為皇帝是真龍天子,門下面的彎鉤容易刮壞了龍鱗,影響龍體,對皇帝的身體和長命百歲有影響。因此皇帝害怕門字有勾,為了避諱這個勾,強行把門字的勾都去掉。
第二種說法:是故宮曾經著火,但是卻找不到著火的原因。皇帝很震怒,負責此事的大臣怕被殺頭,就隨聲附會說是這是上天的震怒,通過匾額的門字下面的彎鉤把火引出了的。皇帝就害怕老天,馬上進行壹系列的祭天行動。
總結:故宮匾額上的“門”字,之所以歷代皇帝都沒有去改,壹方面是出於某種避諱,圖吉利的寫法,壹方面則是有關招賢納士、防火的說法,而嫩人最為認同的是“門”字本就沒有對錯,只是漢字演變過程當中的壹種寫法而已。從壹個字的錯化異變可以看出皇家裏面的每壹個不起眼的地方都有大說法。唯獨可憐壹個門,入了宮門還需要自去壹腿。
對此大家有什麽想說的呢?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