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說聯想之星劉維:為什麽我不投模式型項目
(歡迎給我們投稿:tipsat36kr.com,具體要求見這裏)本期和我們對談的VC是聯想之星投資總監劉維,劉維主要負責TMT領域的天使投資。聯想之星系聯想旗下的科技創業孵化器。36氪:聯想之星在投資上有壹個“數據軸”理論,能不能跟我們具體說說呢?劉維:這麽說吧,我覺得業內很多人投的還是模式型的項目比較多, 美國有什麽東西比較火, 國內有幾個人就做了它了。從投資的角度來講,這些項目可能看著比較順眼,但是在那個時間點,妳也看不出來多不錯,所以後面就是壹個賭概率的遊戲。從聯想之星的角度來講,我們更多的還是去找壹個“軸長”。這個“軸長”壹定是在投資的始點上看,它某種積累已經比較豐富,這種積累有可能像十多年前我們投的科大訊飛也好,現在的Face++或者人機對話這些公司,它過往的技術積累往往是比較深厚的。而它當前還沒有被很好地裝到產品裏,或者它的商業模式還不夠好,所以它沒有散發出特別大的市場價值,但是它這個軸不是別人壹下可以追上的。所以投這些項目,壹是市場上有了更充裕的時間,另壹個就是說有利於新的產業。36氪:那這些公司數據軸很長,戰線很長,會不會因為這個遇到什麽困難?劉維:聯想有句話叫“退出畫面看畫”,行業的近期問題當然需要討論,但退得遠壹點,很多公司其實還有很多戰略機會,我到底應該怎麽去認識我這個市場,我應該怎麽做這件事,我做遊戲開發的是不是應該不去做發行,把這塊砍掉。但退得遠壹些,推出這個行業當前的用戶數,看看這個公司,戰略結構,怎麽把價值做大,重新梳理它的商業模式。 其實妳回頭看我們當年投的科大訊飛,它壹直堅持它的目標:當年想做語音,這麽多年它也壹直堅持下來了,不像很多公司,中間做自動集成什麽的就做其它的業務去了。但其實它也分階段實現目標嘛,如果說它從壹開始就壹定要做現在的這些訊飛語音、語音雲這樣的互聯網雲產品,肯定做不到。因為妳的技術、妳的邊界條件、妳的市場都做不到。所以它從很早的時候就規劃了這條路徑,先做合成、再做識別。合成上來講,我們先做怎麽去給電信運營商來提供這些產品,再怎麽去做獨立的產品。36氪:妳們通常怎麽幫助這些企業去規劃路徑呢?劉維:我們有壹種方法論是“目的性極強”。聯想挺強調邏輯,但強調邏輯並不是說有洞察力——今天就能判斷好我做什麽壹定是對的。妳的規劃可能還是錯的,但妳至少定了規劃。從目的的角度來講,就是我覺得現在市場格局是什麽,我為什麽要做這麽壹件事,來解決我對這個市場格局的認知。然後規劃這個事該怎麽做,壹步壹步分解下來。這個東西也許在過程中會不斷的調整,也許最後會被認為是錯的,但錯了沒關系,至少妳長本事了。妳回頭去看的時候,會想是我當年判斷用戶需求錯了,還是我決定以什麽產品適應什麽需求這個匹配錯了,還是我怎麽去做產品做錯了,我對哪個邊界條件判斷錯了。妳下次再決策的時候,肯定就能提高。所以我覺得目的性極強,對發展到壹定程度的企業,會對他們是壹種啟發。36氪:如何去培養目的性?劉維:還是從思想方法上來講,把它當成妳思考問題的中心吧。需要足夠的重視,而不是說把目的性寫下來,壹***有哪幾個,這樣很容易扣不住。如果說壹切的工作都是圍繞壹個核心目的來拆解,比如36kr說我們的目的是今年要創建壹個很好的創業者服務平臺,那這個平臺就包括妳怎麽去提供給創業者的功能,怎麽去聚攏創業者,怎麽去做適當的宣傳和合縱連橫,所以這個東西是層層扣緊的。這和今天我們說第壹要提高36kr的影響力,第二要讓讀者滿意,是不壹樣的。這些目的可能永遠是對的,但不是很有可辯論空間,它是很確定的這樣的壹個目的。 36氪:那妳們投訊飛和Face++這樣的企業,最終的目的性是什麽?劉維:我們投資這些公司的願景,可能就是兩種層面:高和低。這些公司現在看起來都是通過技術平臺來入手,那他們至少能做到的事是幫助很多app、很多人增加、改善體驗,比如說能畫能做得更好、人臉識別能控制得更好,增加體驗之後呢,能獲得自己收入、積累起盈利的可能。比如做安全認證的,可以去做OpenID體系,做語義理解的,返回結果的時候可以夾雜至少是妳推薦、提供來源的東西,所以它是短期內能實現商業價值。它們最後被大公司買走也好,或者成為像科大訊飛壹樣賺錢的公司,都是有可能的。但這是壹種低的、保守的方案。更為積極的方案,我們當然是希望他們能成為入口級別的廠商。36氪:您最近比較關註哪些領域?劉維:“數據軸”還是持續會比較關註的壹個領域,雖然我們已經投了這麽多了,但還是會有不斷的機會,比如剛剛說的Face++,人臉識別下壹步也有聚焦,比如它下壹步會聚焦到更偏表情,還是更偏識別、更聚焦3D人臉。別的壹些項目我們還是會關註。因為這裏頭有壹個大背景是,雲技術的發展,大大改變了這件事的可行性,原來像科大訊飛這些公司,它得磨個五年十年花幾個億的錢,可能才能把壹些參數去人工地調到規則算法,那現在雲的發展使得這個速度大大地加快。另壹類來說,我們也會關註to B業務這壹塊的機會。我自己其實最早是做to B業務出身的,但是過去這些年,我壹直覺得中國不太存在這樣的機會,就是讓它像salesforce互聯網公司這樣爆發性地增長。因為中國整體的環境決定,大部分的企業在采購的時候重重黑幕,它買壹個軟件、買壹個IT的服務,根本不在乎效率。過去幾年漸漸有些小企業成長起來了,但2000年之後的這壹波小企業呢,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品味,就是它是有訴求啦,老板說我都是自己的錢啊,沒有什麽黑幕,但是呢,我要買個ERP,我也不知道什麽好,拿到了我也不會用。這種情況就不太適合互聯網,不是說“我是產品好,壹開始可以免費用,用多了再去擴展”。但這壹兩年又發生了很多改變,比如說電商,電商很多企業其實是既有訴求又有品味的。因為他們每天賺的就是通過配置IP參數,通過數字化去把生意做好的人。他們對於很多CRM的東西,很多企業軟件的東西,越來越懂。36氪:那麽為哪些領域服務的公司最有可能成為SAAS?劉維:比如電商,比如零售。零售就在於市場上的中小企業比較多,這麽說吧,石油行業肯定不適合。當然我說的小企業是相對高端壹點的,有點連鎖性質的零售。它的競爭者很多,而且它的競爭就是數據的競爭,對於這樣的企業來講,妳讓它花點錢、花點代價去做這件事,它很願意。因為它有這個剛需。我自己有句話叫“融化的冰山”,中國企業市場這塊冰山這兩年開始在融化,我們這塊其實比美國落後了十幾年,我們to C業務就好很多。所以to B這塊現在在加速追趕,加速融化,很有機會。36氪:您覺得這幾年中國那些不太有品位的企業在慢慢改變的社會背景是什麽?劉維:壹個是溫飽解決了,大家的品味還是在漸漸提高嘛。另壹個,其實是另壹種意義上的“C to B”,或者說“C推B”。有時候企業的品味提高得慢,但企業裏的人的品味提高的快。妳看中國現在to C產品最活躍,壹點都不比美國差,美國到三四線城市,很多東西根本沒人用。而在中國不壹樣,現在很多二三線城市,大家玩得東西也挺潮流的,這個實際上是在提高品位。其實現在360和騰訊都同樣面對這個問題,不是說我什麽東西抄壹下就行,壹些細節做不好用戶就不買單。為什麽?其實就是用戶品位提高了。所以我覺得中國會有很多這樣的機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