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鴻銘為什麽被稱為“清末怪傑”?
1857年,辜鴻銘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字湯生,號立誠,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壹位西洋人。換到現在來說,辜鴻銘就是壹個混血兒。他祖上是福建省同安縣人,後來遷居到了南洋,在這裏積聚了不少的財富和聲望。
辜鴻銘的父親在壹位名叫布朗的英國人的橡膠園中做管事,因為布朗先生沒有子女,因此對待辜鴻銘就如對待自己的兒子壹般。因為這麽壹個原因,他最開始接觸的是西方文化,十歲的時候跟隨布朗先生來到大英帝國,十四歲的時候前往得過學習先進的科技,先後在愛丁堡大學和萊比錫大學就讀,考取了包括、文學、哲學、神學在內的十三個博士學位。
後來辜鴻銘回到故鄉,從壹位中國友人處接觸了中國文化,從此深深的沈迷於中國文化之中。他潛心學習中國文化的同時,還壹直致力於將中國文化傳播給西方人民。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中國人的精神》等書,在西方國家引起極大的轟動。辜鴻銘此人,也在西方留下了很大的名聲,西方人曾流傳壹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由此可見辜鴻銘在西方的影響。
辜鴻銘,學貫中西,被稱為“清末怪傑”。“清末怪傑”這個稱呼應該如何解讀呢?
首先來看“怪”,壹個“怪”字,就將辜鴻銘與其他文學者區別開來。辜鴻銘怪在哪裏呢?辜鴻銘怪在與環境的格格不入上!在他剛踏入中國的時候,留著壹頭西式短發,穿著正宗的三件式西裝,壹絲不茍。那時候的人們,長衫短褂,腦袋後墜壹條長辮子,辜鴻銘這壹副打扮如何不怪。這也就算了,等到了辛亥革命後,辜鴻銘還是怪的。
辛亥革命後,新思想新文化在整個中華大地湧現,壹大批的人剪去了自己的辮子,換了壹副新容貌。可是這個時候的辜鴻銘呢?他早已穿馬褂,留著長辮子多年,並且鑒於他對中國文化的著迷,壹點也沒有想要改變的想法。壹雙深邃的眼睛,挺翹的鼻梁,立體的五官,煩著黃色的頭發。穿著馬褂長跑,帶著瓜皮帽,腦袋上留著壹條淡黃色的長辮子,在到處都是短發的中國,是有多麽的怪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