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CCTV中國通史紀錄片》第87集 崇禎帝(解說詞)

《CCTV中國通史紀錄片》第87集 崇禎帝(解說詞)

第87集:崇禎帝

這是公元1610年,北京的農歷歲末,持續了幾天的雨夾雪,讓這座古老的皇宮,又多了幾分陰森。每年的這個時候,太監和宮女們都分外的忙碌,因為再過幾天,就要迎接又壹個新年的到來。臘月二十四清晨時分,壹聲嬰兒的啼哭從東宮傳來,皇長子朱常洛的第五個兒子,也是大明王朝的最後壹個皇帝朱由檢來到了人間。在大雪紛飛的清晨來到人間,在淒風苦雨的夜裏告別人世,這個亡國之君的壹生都沒有晴天。

朱由檢的生母在他五歲時便去世了,父親讓西李選侍康妃來撫養他,十壹歲時又改由東李莊妃撫養。莊妃寬厚,給了小朱由栓全部的關愛。這個巨大而又陰森的皇宮,對朱由栓來說充滿了陰郁。祖父萬歷皇帝嗜酒好色,父親即位後壹個月就突然去世,只有長他幾歲的哥哥朱由校與他手中情深。這個皇帝哥哥似乎對本職工作並不感興趣,又或許是沒有勇氣扛起破敗的江山。總之,這位大明熹宗皇帝更精於木工,做木匠的本領比當皇帝強得多。

朱由檢和哥哥十分親密,有壹次他問哥哥,妳這個官我能不能做。熹宗微笑的說,可以,等我做幾年之後,就由妳來做。不料,壹語成讖。熹宗真的只做了短短七年皇帝。遊玩時的壹場意外,讓他染上重病。天啟七年(公元1627)八月十壹日,熹宗在乾清宮西暖閣召見了朱由檢,準備將搖搖欲墜的大明江山交給了不滿18歲的弟弟。他鼓勵弟弟要大膽理政,中興明室,並托付了兩件事:壹是善視中宮,二是魏忠賢可任。

天啟七年(公元1627)八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哥哥去世後的第二天,朱由檢入宮。入宮前皇嫂張皇後壹再告誡他,不要吃宮中食物,入宮時記得在袖中私藏些麥餅,因為那位被熹宗認為可以信任的魏忠賢隨時都可能加害於他。當初熹宗病危時,魏忠賢意欲發動宮廷政變,後在死黨崔呈秀的勸阻下,並未實施。然而,他此時對朱由檢的擁戴,純屬違心之舉,暗藏的殺機時刻都在。朱由檢由巡邏宦官那裏拿來壹把佩劍放在身邊,但依舊徹夜未眠。

公元1627年農歷八月二十四日,本該秋高氣爽的季節,卻依舊陰雲密布,朱由檢在皇極殿舉行即位大典,決定次年改年號為崇禎。

商傳:崇禎皇帝登基有時候,正是他們(宦官)專權最猖獗的時候,因為天啟皇帝就是壹個完全不管朝政,就是壹個玩鬧的皇帝。其實在明朝的歷史上,這種玩鬧的皇帝不少。但是這些皇帝,他們在玩的過程中間,都有人給他幹活,就是內閣。而內閣的首輔大臣,包括內閣的這些成員,他們都是社會精英,他們是從士大夫文官考制制度湧現出來的壹些幹吏,由他們來管理。可是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了,內閣已經變得很弱了,變成宦官專權了。像魏忠賢目不識丁,他不識字的。這些人素質極低,謀求個人利益的欲望極強烈。所以把整個朝政,用亂政兩個字來形容壹點都不差。

然而,初登皇位的崇禎皇帝所面臨的危險與挑戰,遠不止來自朝廷內部的閹黨之亂。在距離京城僅有幾百公裏的遼東地區,帝國的邊防局勢起來越嚴峻。

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起兵攻明,並在兩年後攻陷撫順。次年,明朝政府以18萬大軍,分四路討伐後金,兩軍在薩爾滸壹帶決戰,明軍大敗,彼此元氣大傷。後金的崛起,成為明朝東北邊界的心腹大患。

國內局勢更不容樂觀,從萬歷朝以來,百姓賦稅不斷加重,官僚權貴生活奢侈,戰事頻仍,所有費用全部出自百姓。到天啟年間,名目更多。百姓衣食無著,四處逃亡,最後揭竿而起。天啟二年(公元1622),山東河北等地爆發徐鴻儒領導的白蓮教起義。天啟七年(公元1627),陜西白水王二帶領饑民殺死知縣,揭開了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

宦官專權,朝廷黑暗,邊防危急,民生雕敝。崇禎帝從皇史那裏接手的,竟然是如此壹副爛攤子,爛的讓他驚愕不已。那麽,這位年輕的皇帝,將選擇什麽做為終結亂象的突破口,實現他的中興之夢呢?

終結亂象,首先從鏟除閹黨開始。天啟七年(公元1727)十月十三日,禦史楊維垣上疏彈劾閹黨五虎之首崔呈秀。七天後,崇禎帝免雲崔呈秀兵部尚書的職務,自此揭開倒魏大幕。

十月二十六日,海鹽縣貢生錢嘉征上疏,羅列了魏忠賢的十大罪狀。崇禎帝讓太監當著魏忠賢的面宣讀奏疏。魏忠賢聽罷,萬分驚恐,第二天便請求辭職。幾天後,崇禎帝下詔將魏忠賢貶往中都鳳陽祖陵司香。然而,魏忠賢居然氣焰不減,離京時帶著衛兵壹千余人,前呼後擁,招搖過市。崇禎帝聞訊大怒,下諭將其緝拿回京。

天啟七年(公元1727)十壹月初六,在阜城縣南關,慌亂逃命的魏忠賢和貼身太監李朝欽,在壹個小施舍中棲身。此時的魏忠賢已徹底明白了崇禎帝的決心,自知必死無疑,長虛短嘆,與小太監相對狂飲。

夜半之時,隔壁房間竟有人唱起了名叫《桂枝兒》的小曲。如此萬念俱灰之時,這段小曲在魏忠賢聽來,無異於催命之曲,絕望之中,解帶自縊。

在崇禎帝的嚴厲督責下,對閹黨的清算開始了。崇禎帝啟用了壹批曾經被魏忠賢排斥的官員,平反冤案無數。這些人幹凈利落的辦事態度,讓崇禎帝非常欣慰。他不特意留下墨寶,誇贊身邊的官員:“明理紀實,心領神會,五韻精嚴,八法清貴,周旋於規矩之中,超越科萬象之外,有以似其人乎,然也,若止於筆,方焉則未。”崇禎帝此時的搗鼓之情溢於言表,鏟除魏忠賢閹黨,更加堅定了他扭轉乾坤中興明室的信心。

崇禎二年(公元1629)三月十九日,持續壹年多的閹黨逆案,終於定讞。欽定的閹黨分子***計258人。鏟除閹黨,的確讓崇禎帝踏實了不少。他壹方面開始內政改革,重振朝綱,另壹方面則開始思考,如何解決內憂外患,把註意力轉向了遼東,這也是崇禎帝中興諸葛的第二步。這壹決策,讓壹個人的命運發生了改變。他就是曾因魏忠賢排擠而辭官歸隱的名將——袁崇煥。

明朝與後金爆發薩爾滸之戰的那壹年,袁崇煥考中進士。幾年後,他便受命奔赴遼東。天啟六年(公元1626),袁崇煥孤軍駐守寧遠,用紅夷大炮擊敗後金,努爾哈赤重傷而退,不久病死於沈陽,而袁崇煥則壹戰成名。他在遼東精心布局,加強防務,使明朝政府在遼東戰局上,獲得了壹個絕好的轉機。在崇禎帝看來,重新啟用袁崇煥,無疑是平定遼東的重要壹步。崇禎帝升任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將解決遼東外患的重任全權委托給他。在崇禎元年的壹次召見時,袁崇煥慷慨激昂地對崇禎帝說,五年而遼東外患可平,全遼可復。然而,當有人私下裏問袁崇煥有何韜略時,他竟不以為意,輕描淡寫地說,聊慰上意耳。

商傳:當然,袁崇煥是壹個了不起的軍事家,但是袁崇煥不是壹個了不起政治家。那個時候遼東已經坐大了,不是當年薩爾滸之戰之前的情況了。因為已經完全是人家後金,後來的清,人家采取攻勢,明朝節節敗退,采取守勢。最後只能把山海關外沿基本上沒什麽力量了,沒有回天之力了,只能守住山海關。在這樣的壹種形勢下,說這樣的大話,無非就是要表現自己。

短短幾年後,袁崇煥就為他誇下的海口付出了性命的代價。到任之後,袁崇煥很快發現,遼東局勢錯綜復雜,五年平遼遠非易事。鎮守皮島的將領,毛文龍的所作所為,引起了袁崇煥的關註。崇禎二年(1629)六月,袁崇煥先斬後奏,以十二條當斬之罪擒殺毛文龍。袁崇煥發誓說,我若不能恢復遼東,願齒尚方以謝爾。

商傳:實際上明朝後期,黨爭很厲害,形成了各種政治派別。在這種情況下,他殺了毛文龍以後,當時有很多人非常反對他,而且寫了《孤獨昊天錄》之類的這樣的文學作品來披露這個事件,引起了大家對這個事件的關註。實際上就埋下了他跟相當大的政治勢力之間的矛盾。

毛佩琦:作為壹個軍事將領,每到壹個地要樹立自己的威信,震肅壹方是必要的。但是擅殺大將很可能帶來整個軍事格局的變遷。毛文龍的部下遍布各地,他就是壹個嚴密的防禦網,也是壹個嚴密的關系網。那麽毛文龍壹殺,這些人的態度,這些人的心態就會發生變化,整個北方邊境的安全格局,也就會發生變化。

擅用尚文寶劍斬殺鎮遼大將,袁崇煥的這壹做法,大大超支了崇禎皇帝對他的信任。毛文龍被殺之後,側後方對後金的牽制喪失了。崇禎二年(公元1629)十月,後金軍隊便大舉南下,直接導致後金軍隊兵臨北京城下,史稱“己已之變”。

皇太極的十萬大軍,避開重兵防守的寧遠、錦州壹線,繞道哈剌慎部,很快便突破長城邊隘,在十月下旬,兵臨軍事重鎮遵化城下。遵化城距北京不過二三百裏,十壹月初壹,京師宣布戒嚴。按理說,袁崇煥應該率部,在順義、薊州、三河壹線阻擊後金軍隊,不應退守通州、昌平。但是,袁崇煥以京城安危為念,率軍直驅京城,抵抗後金的戰線,壹下子被推到了北京城下。部下勸他說,外鎮之兵,未奉旨而貿然進至京師城下,萬萬不可。袁崇煥卻說:“君父有急,何遑他恤。茍得濟事,雖死無憾。”。他隨即率領九千關寧鐵騎,日夜兼馳,搶在皇太極之前,抵達廣渠門外。次日,袁崇煥軍隊開入京師的消息傳開,朝野輿論嘩然,說袁崇煥這樣做是故意召敵。十壹月二十日,袁崇煥軍與後金軍隊,在廣渠門決戰。袁崇煥身先士卒,明軍大勝,皇太極退兵。第二天,皇太極故意放走了被俘的太監。急忙逃回宮中的太監,給崇禎皇帝帶回了壹個令他極為震驚的消息。太監說,前壹天晚上,他親耳聽到皇太極的手在低聲耳語,說今日撤兵是皇太極與袁崇煥的密約,事情很快可成。這其實正是皇太極精心布下的反間計。十二月初壹,崇禎皇帝召見袁崇煥,當遷宣布將他逮捕入獄,同時合大同總兵滿桂,統領各路勤王之師。後金兵退不久,崇禎皇帝將袁崇煥淩遲處死,死狀慘不忍睹。

?商傳:即使不是作為賣國的罪行而死的話,袁崇煥也很難再維持下去了。他是崇禎皇帝看重的能臣,而不是崇禎皇帝的近臣。在袁崇煥的政治生涯中,他最沒註意到那時候各種政治勢力交錯,這些政治派別之間互相爭鬥。袁崇煥殺毛文龍這件事情就引起了很多人對他的記恨,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那麽好,現在機會來了,我們壹定要失去這件事情,讓他死。

袁崇煥通敵賣國的罪名,直到南明時期才得以平反,後金實施的反間計,固然是袁崇煥之死的壹個原因,後來的清朝政權,也願意以此炫耀皇太極的謀略。然而,其決策武斷,剛愎自用的性格,也釀成了袁崇煥自身的悲劇。無論如何,壹代名將袁崇煥,最後慘死在他壹心效忠的君主刀下,死於朝廷紛雜的政治鬥爭之中,卻是不爭的事實,明朝自毀長城。外患還未平息,內憂又烽煙四起。崇煥元年七月至十月,短短三個月裏,陜西定遠逃卒王嘉胤,白水的王子順,安塞的高迎祥,清澗的王左掛,公元1616年漢南的王大梁,紛紛舉旗,率眾造反。崇禎二年(公元1629),李自成在榆中發動兵變。崇禎三年,張獻忠在脂起義,農民起義軍猶如燎原之火,由陜西向外蔓延。讓誰去擔當剿滅農民軍的任務呢,陜西三邊總督之職空缺數月,楊鶴臨危受命。他采用安撫政策,但是收效甚微,縣城有農民軍旋降旋叛,反復無常,因此遭到朝廷大臣指責,楊鶴請求辭職,但崇禎皇帝不許。崇禎四年,楊鶴終於因壹個叛軍的反復,而下了大獄。崇禎四年十壹月,洪承疇接任陜西三邊總督,變扶為剿,大開殺戒,壹時收到奇效。到次年年底,陜西全境基本蕩平。但是,零散的農民武裝,向旁近各省溢出。數萬農民軍渡過黃河,深入河南、湖廣、四川等地。剿滅農民軍的拉力棒,傳到了陳奇瑜手裏,崇禎七年(公元1634),陳奇瑜聘任山、陜、豫、湖廣、四川五省總督。最後竟在關鍵時刻鑄成大錯。崇禎七年六月,陳奇瑜將敗退的李自成農民軍,圍困在車廂峽。李自成走投無路,只好詐降,而陳奇瑜居然答應,李自成得以死裏逃生,後來復叛。崇禎帝大怒,將陳奇瑜下獄,

商傳:它(崇禎帝的做法)是兩種,壹種是在打著亂伏的過程中間,有壹個人打贏了,好,這就歸妳管了,這是壹種。還有壹種都不行了,派壹個人去,派壹個人去了沒兩天,打敗了,打敗了就撤了,再換壹個人去。

毛佩琦:妳想壹個官員,在位子上走馬燈壹樣變來變去,他不可能有所作為 。在崇禎的十七年當中,內閣成員先後有五十人之多。妳想他們能夠做成什麽事。

燎原烈火再次熊熊燃燒,農民軍的再生力量,超乎了皇帝的預料,農民軍潰圍而出後,劉集河南境內,然後兵分四向。威脅迅速升級,明軍的圍剿大軍還沒來得及集結,壹部分農民軍,便從河南進入南直隸鳳陽府。崇禎八年(公元1635)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鳳陽皇陵被毀。在崇禎皇帝的布置下,洪承疇督剿西北,盧象升督剿西南,就在洪承疇盧象升圍剿農民軍稍有起色之時,遼東邊事卻再度告急。

崇禎九年(公元1636)四月,滿洲、蒙古諸貝勒、漢軍都元帥、總兵官及文武大臣,齊集盛京沈陽,舉行隆重典禮,大清國正式成立,皇太極即位,他就是清太宗。

崇禎九年六月底,清軍從喜峰口南下,京師再次戒嚴,幾天後,滿洲鐵騎,攻至北京皇陵所在的天壽山,進抵昌平,前鋒到達西山。崇禎帝不得不調兵遣將,全力對付,盧象升調任宣大總督入衛京師,農民軍再次獲得喘息機會。

毛佩琦:崇禎帝所面臨的內憂外患,他在選擇的時候,確實費了躊躇,先安內還是先攘外,這壹點在他的政治格局當中,實際上是壹個走鋼絲的局面。當然明朝曾經幾次有徹底平復國內農民起義的機會,但是崇禎皇帝低估了明朝政權的腐敗程度,也就是低估了農民對政府的仇恨與不滿,也低估了農民起義的再生能力。

果然,獲得喘息的農民軍又很快壯大,被推為闖王的李自成,繼續在四川、甘肅、山西壹帶征戰,崇禎十年三月,楊嗣昌向崇禎皇帝提出了壹個“四正六隅十面張網”剿滅農民軍的策略。這個策略首先限制了農民軍的流動性,然後步步為營,個個擊破,壹經實施,頗見成效,張獻忠兵敗降明,李自在渭南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烈部17人躲進商洛山中。得此大捷,崇禎帝大喜過望,他特意賜書楊嗣昌,對他大加贊賞,“鹽梅今暫作幹城,上將威嚴細柳營,壹掃寇氛從此靖,還期教養遂民生”。意思是妳楊嗣昌是個賢德的人才,在國家有難之際,妳出兵鎮壓作亂的流寇,從此使國家安定,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危難之時得此良臣,無異於絕地逢生,崇禎帝似乎再壹次看到了壹線生機。然而,就在張獻忠兵敗,李自成退回陜西之際,遼東局勢再度告急。

崇禎十壹年(公元1638)九月,清軍入墻子嶺,薊遼總督吳阿衡戰死,京師戒嚴。危急情況下,崇禎皇帝又只得從農民軍作戰前線調回洪承疇。在崇禎緊急調遣的精銳部隊保護下,北京安然無恙。然而清軍鐵騎卻深入內地兩千裏,破城70余座,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壹番飽掠之後北歸。

商傳:因為他畢竟是個少數民族,他才多少人啊, 要管理這麽大壹個國家,這麽多人,他信心不足。所以他主要的,從蒙古那時候開始,到清軍入關都是騷擾型的,他還不以占領妳的地方擴大我的領土為目的。

毛佩琦:為什麽崇禎帝沒有專心壹致地去鎮壓農民起義,就是因為北方有壹個幹擾。他壹旦有還手之力,他立刻主小西那奈面對北方的問題。他從來就把清軍的敵對,放在第壹位,他並沒有把李自成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但是不幸的是,當時的國內矛盾,已經如火如茶。

無論皇太極當時是否有入主中原的野心,此次南侵卻實實在在讓崇禎帝開始焦慮,時局似乎很難再發生逆轉。他的兩個心腹之患都已強大起來,噩耗接踵而至。

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進入河南,適逢河南大災,李自成收留饑民,開倉放糧,提出均國免賦的口號。壹時間遠近饑民壹呼百應,唱著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荷鋤而往。李自成部快速壯大,對明王朝威脅最大的壹支農民軍力量就此形成。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二月,張獻忠攻下襄陽,將襄王朱詡銘和貴陽王朱常法等處死,楊嗣昌四正六隅計劃徹底破產。同年正月,李自部也風生水起,攻占洛陽,釘死福王朱常洵,剁其肉與鹿肉相雜煮熟,稱之為福祿宴。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三月,清軍再次大兵壓境,洪承團全軍覆沒,最終變節。松山、錦州相繼陷落,塔山、杏山失守,明朝喪失寧遠以北大片疆域。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壹月,李自成在襄陽建立政權。四月雷震奉先殿獸吻。五月,張獻忠在武昌建立大西政權。九月,鳳陽地震。十月十壹是,李自成占領西安。這壹年,京城還疾病流行,死者枕藉。

莫非天要亡我大明,江山破敗,國之將傾,作為君主竟已無能為力。崇禎帝懷古思今,感慨萬千,提筆抄錄了唐代詩人岑參的詩句“西原驛路掛城頭,客散江亭雨未休,君去誠看汾水上,白雲猶似漢時秋”。心懷中興之夢的崇禎帝,何嘗不希望大明王朝能如漢朝壹般的強盛。然而此時,他已無力回天。

崇禎十六年年底 ,北京城中,家家戶戶都在忙碌著又壹次辭舊迎新。然而,在紫禁城紅墻深處,壹切都顯的那麽陰沈、晦暗,了無生氣。在新年的鐘聲中,李自成的部隊橫掃秦晉大地,正向京城悄悄逼近。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正月初壹,北京城內陰雲蔽空,日色無光,大風驟起,沙石橫飛。南京鳳陽地震的惡訊,也傳進宮來。巫師占蔔,卦辭更是大兇之兆。風從乾起,主暴。兵至城破,臣民無福。星入月中,國破君亡。這壹天的元旦早朝,早早來到大殿的崇禎皇帝,只看到值班的錦衣衛指揮使,直到上進鐘聲不斷敲響,文武群臣們才紛至沓來。

這壹天的西安城,卻是另壹番景象,天朗氣清,紅日高照,喜氣洋洋。李自成改國號為大順,大明崇禎十七年成了永昌元年。正月初八,大順軍主力揮師東向,目標直指北京。李自成大兵壓境,決戰的時候到了。崇禎帝急詔天下兵勤王,而官員們卻因為軍餉問題和他討價還價,最後應如入衛的,只有區區八千人馬。崇禎帝此時才意識到,李自成的威脅,遠遠超越了滿洲軍隊。大明王朝兩百多年基業,難道就這樣葬送在自己的手上。崇禎帝決定最後壹搏。他痛下決心,命鎮守在寧遠前線的吳三桂火速進京。然而崇禎帝沒有料到,此刻的吳三桂,卻帶著五十萬人馬猶豫不決。三月上旬就從寧遠啟程,日行僅僅五十裏,十六日才進入山海關。而這壹天,李自成攻下昌平,隨即進犯明皇陵,焚燒享殿,砍伐松柏,祖墳被刨。崇禎帝聞訊,號啕痛哭。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高碑殿和西直門外,都響起了隆隆炮聲,崇禎帝堅持早朝,群臣相對而泣。次日的北京城,被淒風苦雨所籠罩,城中的官員們很多都已四處逃散。壹位不知名的小吏,在他的《燕都日記》中寫到,先是,連旬天氣陰慘,日色無光。是日,大風、驟雨、冰雹、雷電交至。還有人記載說,當時的北京城陰雨蔽天,飛雪滿城,慘釘之氣,透人心脾。明朝政權和崇禎皇帝最後的日子來臨了。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三月十八日夜,北京城內的明朝官兵大開城門,爭相迎降,炮聲停止,農民軍控制了全城。這天夜裏,北京城上空細雨夾雜著雪花,在煙霧迷蒙中灑向大地。崇禎帝帶著心腹太監王承恩,悄悄登上煤山眺望,確認內城已經淪陷,決定下山布置善後事宜。他讓三個兒子,換上平民衣服逃走,好讓大明王朝留下壹線希望。生離死別之際感慨萬千,爾三人何不幸生我家也。皇宮嬪妃們,也到了和崇禎帝雇別的時刻。袁妃與周皇後,壹個死在崇禎帝的劍下,壹個自縊身亡。其他幾位公主嬪妃也倒在了崇禎帝的劍下,就連熹宗的皇後張氏,也選擇了自縊。

商傳:崇禎皇帝他沒有選擇,就是所有的官員都有出路,他可以投降啊,換了壹個主子,誰我都可以投降。只有他沒有出路,他沒有投降的機會,要不然做皇帝,要不然什麽都不是。

毛佩琦:明朝滅亡的趨勢,實際上到崇禎時期已經不可挽回。盡管他的勤奮,盡管他的力圖振作,都沒有能夠起作用。所以個人以壹已之力雲力挽狂瀾,挽回壹個已經傾倒的大夏,那是無力回天的。

三月十九日子時,王承恩再次陪同崇禎帝登上煤山。兩人相對,默默無語。最後,在壽皇亭旁邊的壹棵大樹下面,主奴雙雙解帶自縊。

據說,崇禎皇帝自縊時,留有血衣遺詔“騰自登基十七載,三邀天罪,致虜陷地三次,逆賊直逼京師,諸臣誤朕也。騰無顏見先皇於地下,將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可將文官盡行殺死,勿壞陵寢,勿傷我百姓壹人。”

十九日,大順農民起義軍完全占領北京,秋毫無犯,開入內城。正午,李自成氈笠縹衣,乘烏駁馬,自城北德勝六入城。驛卒出身的李自成,成了明王朝的掘墓人。

北京城並未因崇禎帝的死去而陷入悲痛之中。市民們張燈結彩,擺香設案,到處張貼著迎接新主子的標語。

朱由檢十八歲即位,三十五歲離世,在位十七年,勤於政事,夙興夜寐,以圖中興,和他的皇祖皇父皇兄,形成了鮮明對比。他曾對廷臣說,朕禦極以來,夙夜焦勞。確實如此,他即位之初,即恢復了久已廢弛的召對傳統和日講、經筵。不久,又恢復每日視朝的祖制,十幾年如壹日。就在他生命結束的最後兩天,仍堅持上朝。如此勤勉,淪為亡國之君的偏偏是他。俄羅斯文豪列夫托爾斯泰說,皇帝是歷史的奴隸。這壹次,明王朝的歷史選擇了朱由檢當它的奴隸,而且為它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