蘄春艾草的與李時珍
可以這樣說,沒有李時珍,就沒有蘄春艾草。相傳曾經李時珍常上麒麟山(今蘄州鎮郊)采集艾葉標本,並在家園裏親自種植,並首次將蘄州艾葉命名為蘄艾。據《本草綱目》載:“宋時以湯陰復道者為佳,四明者圖形。……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相傳他處艾灸酒壇不能透,蘄艾壹灸則直透徹,為異也。”從此,蘄艾之名,風靡全國。正是由於李時珍對蘄州艾葉的肯定,從而為蘄艾成為艾葉道地藥材的地位奠定了基礎。繼李時珍之後的明清醫家及本草醫籍皆遵從時珍之說,十分重視和極為推崇蘄艾,明《本草乘雅半偈》記載:“蘄州貢艾葉,葉九尖,長盈五、七寸,厚約壹分許,豈唯力勝,堪稱美艾。”清代的《本草備要》、《本草從新》、《本草易讀》、《得配本草》等皆明載:以蘄州者(蘄艾)為勝。現代的壹些醫藥專著均強調蘄艾的優質性和道地性,如1953年時逸人著《中國藥物學》就註明:艾產於我國各地,以湖北蘄春縣最佳。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藥學》、現代中藥的大型誌書《中藥誌》以及臺灣出版《本草藥性大辭典》等也多有類似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