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北天主堂的歷史發展
天主教1781年就已傳入貴陽,是年底,中國神父孫本篤從四川來貴陽傳教。至1798年,貴陽信奉天主教的教徒已有壹百人。教徒集銀九十二兩,在貓貓巷買了壹所房屋,作集會念經和接待神父的地方。這就是貴陽稱為“天主堂”的第壹所房屋。
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反天主教的風潮驟起。地方官府下令全部拆毀。貴陽的第壹所“天主堂”僅存在了四年。但這壹舊址,後來成了北天主堂基地的壹部分。
貴州天主教於1846年3月26日,按照羅馬教廷的指示,從四川重慶教區劃分出來,成為獨立的貴州教區,但仍屬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管轄。貴州教區第壹任主教是法國傳教士白斯德望。他於1849年3月18日,在重慶由法國傳教士範若瑟主教祝聖為主教後,來到貴陽就職。他依仗1844年的中法不平等條約——《中法黃埔條約》,要求清政府停止“教難”,準許傳教自由和發還教堂等教會產業。1850年壹所非民房式的天主教堂落成,教堂的正門和正門牌坊頂上,以及屋脊中央豎有十字架,惹人註目。成為貴州第壹所正式的天主教堂,亦是貴州教區的主教堂。
到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貴陽的教徒已發展到約二千人,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因教友群眾逐漸增多,原有教堂已不能容納,遂將其拆除重修大教堂,貴州教區第三任主教法國傳教士李萬美,將原教堂拆除,重新修建較大的教堂,由法國傳教士畢樂士負責監工修建。畢樂士遍訪中國古建築專家,又融西方教堂建築之精髓,造壹座貴陽標誌性的建築物,但在教堂就要修建竣工時,1875年12月2日發生壹場火災,教堂全部付之壹炬。傳教士和教徒們眼見教堂被焚毀,立即籌劃再次動工興建。
1876年將新堂建成。
建成後的貴陽北天主堂以其中西合璧的建築特色馳名中外,它因地勢高峻顯得雄偉壯觀,堂身四十米長、十八米寬,大廳面積約670平方米;教堂正面聳立著壹座高大牌坊,高30米,牌坊上千姿百態的中國傳統彩繪彰顯著建造者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大堂頂部的三大穹窿,卻是西方教堂建築的典型特點;教堂後部聳立著32米高的五層鐘樓,當時,從鐘樓頂部可遠眺貴陽全景。曾被法國制成明信片和郵票向全世界發行。
該堂采用中國傳統建築材料,傳統施工工藝,傳統裝飾紋樣並揉合天主教教義建造,具有西方古建築傳統制式和近代屋架人字型結構方式以及巴西利卡式型制,其正面的牌門和後面的鐘樓與中部大廳組合協調,過渡自然,體現了較好的空間藝術性。它的史料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在貴陽所剩的歷史建築中,其典型性、僅存性都是獨壹無二的。
貴陽和平路北天主堂從建堂以來壹直是教徒們誦經祈禱,恭敬天主的地方,僅在清代“禁教”和現代的“文化大革命”中宗教活動有過中斷,尤其是文革當中的1966年,北天主堂遭到極大的破壞。1980年,中國***產黨重申宗教信仰的政策後,人民政府多次拔款維修北堂。停止宗教活動達十三年之久的貴陽北天主堂重新響起了祈禱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