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急!!!!!求2000-2010中國自然災害

急!!!!!求2000-2010中國自然災害

2007年度“十大自然災害事件”:

(1)7月份淮河流域發生1954年以來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

(2)7月17日重慶遭受115年來最強雷暴雨襲擊

(3)7月18日濟南遭受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暴雨襲擊

(4)8月中旬超強臺風“聖帕”肆虐南方七省

(5)6月3日雲南普洱發生6.4級地震

(6)3月初歷史罕見暴風雪和風暴潮襲擊東北和華北地區

(7)7月末晉、陜、豫三省遭受嚴重洪澇災害

(8)6月上旬持續強降雨過程襲擊南方七省

(9)7月上旬四川連續遭受嚴重暴雨洪澇災害

(10)6至8月東北地區遭受嚴重夏伏旱

民政部日前發布2007年中國自然災害與救災工作情況指出,2007年以來,中國氣候異常,降雨嚴重不均,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多災並發,點多面廣,部分地區重復、連年受災,局部地區雨情、汛情、旱情、災情超歷史記錄,因災直接經濟損失達2363億元。

另據統計,2007年全國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約4億人(次)不同程度受災,因災死亡2325人,緊急轉移安置1499萬人(次);農作物受災面積7.3億畝,其中絕收面積8620萬畝;倒塌房屋146萬間。

據介紹,2007年中國自然災害主要呈現出5個特點:壹是多災並發,水旱災害損失重;二是點多面廣,重復受災區域大;三是氣候異常,極端天氣事件發生多;四是登陸臺風偏晚偏多,人員傷亡和損失少;五是城市受災,經濟社會影響程度深。

業內人士分析,2007年造成人口死亡的主要災種是洪澇和滑坡泥石流,約占全國總量的63%,其次是風雹災害。因災致死的主要原因分別是被洪水沖走(溺水)、雷擊、山體坍塌和泥石流掩埋、建築物倒塌,其中雷擊致死的比重從2006年的14%上升為25%,雷擊致死人數明顯高於往年。

2006年全國中小學安全事故總體形勢分析報告壹、2006年全國中小學校園安全事故概況

2006年,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報的各類安全事故中,事故災難(溺水、交通、踩踏、壹氧化碳中毒、房屋倒塌、意外事故)占59%;社會安全事故(鬥毆、校園傷害、自殺、住宅火災)占31%;自然災害(洪水、龍卷風、地震、冰雹、暴雨、塌方)占10%。其中,溺水占31.25%,交通事故占19.64%,鬥毆占10.71%,校園傷害占14.29%,中毒占2.68%,學生踩踏事故占1.79%,自殺占5.36%,房屋倒塌占0.89%,自然災害占9.82%,其他意外事故占3.57%。

從整體上看,2006年全國各地上報的各類中小學校園安全事故中,61.61%發生在校外,主要以溺水和交通事故為主,兩類事故發生數量占全年各類事故總數的50.89%,造成的學生死亡人數超過了全年事故死亡總人數的60%。其中,交通事故導致受傷人數最多,占全年受傷總人數的45.74%。溺水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學生安全意識淡薄,暑期和節假日到非遊泳區域遊泳導致事故發生。交通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駕駛員違規駕駛。

另據統計,2006年發生的學生食物中毒事故比2005年有所增多,全年發生的各類學生食物中毒事故占全年各類學校突發公***衛生事故總數的31%。各類學生食物中毒事故中,28%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24%是有毒動植物中毒(其中81%是由於豆角未炒熟所導致),9%是化學性食物中毒,39%是不明原因食物中毒。學校食物中毒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壹些學校領導的安全意識薄弱,安全管理不到位,對學校食品與衛生工作的監督與檢查力度不夠,學校食堂工作人員操作還很不規範,尤其是農村中小學普遍缺乏專兼職衛生人員,學校食堂、飲用水、廁所、宿舍等生活與衛生基礎設施與條件簡陋,存在很多衛生安全隱患。

二、2006年中小學安全事故的特征

從事故發生的區域、學段、時間、地點、日期、責任等方面分析,2006年中小學校園安全事故主要表現出以下幾方面特征:

1.農村是校園安全事故多發地區。

2006年全國各地上報的各類中小學校園安全事故中,27.68%發生在城市,72.32%發生在農村。農村中小學的安全事故發生數、死亡人數和受傷人數都明顯高於城市,分別是城市的2.9倍、3.9倍和4.2倍。

農村中小學安全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辦學條件差、基礎設施不完備,另外,師生安全意識淡薄、學校安全管理存在明顯漏洞也是導致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

2.低年級學生更容易發生安全事故。

2006年全國各地上報的各類中小學校園安全事故中,43.75%發生在小學,34.82%發生在初中,9.82%發生在高中。2006年小學、初中、高中事故發生數比為4.5∶3.6∶1,死亡人數比為6.6∶4.8∶1,受傷人數比為7.4∶4.7∶1。

相對於高年級學生,低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安全知識都比較欠缺,安全意識相對淡薄,自我防護能力也比較差,這是導致低年級學生安全事故多發的主要原因。

3.校園傷害事故增多。

2006年,25%的安全事故發生在學校內部,主要是校園傷害和學生鬥毆,其中校園傷害占56%,主要包括綁架、爆炸、持刀傷害、放火、性侵犯等安全事故。2006年發生的幾個典型案例表明,校園傷害事故增多的重要原因是學校內部安全管理不健全,導致少數“害群之馬”混入教職工隊伍,以及個別校外非法人員進入校園,從而釀成了校園傷害慘案發生。

4.節假日是事故多發期。

暑假和周末等節假日及其前後是溺水、自殺等事故的集中多發期,全年有36%的中小學生安全事故發生在暑假和節假日。另外,全年有89%的事故是發生在白天,主要有交通事故、溺水事故、校園傷害事故、踩踏事故和學生鬥毆等;有11%的事故發生在晚上,主要是山洪、暴雨、地震等自然災害和壹氧化碳中毒等事故,少數是犯罪分子在學生上下學路上或侵入學生宿舍強奸並殺害女學生。

5.事故多發地點主要集中在上下學路上、江河水庫和學校及周邊。

2006年各類中小學生事故中,有32%發生在學生上下學路上,其中以交通事故為主,也包括個別強奸、學生鬥毆等事故;有39%發生在學校裏,其中以校園傷害和學生鬥毆為主,另外還有少數踩踏、房屋倒塌、壹氧化碳中毒等事故;24%發生在江河水庫和公路,其中以溺水事故為主,包括個別發生在非學生上下學路段公路上的交通事故;5%發生在學生家中,包括個別學生自殺、壹氧化碳中毒、火災等事故。

6.學生安全意識淡薄是多數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

2006年全國各地上報的各類安全事故中,10%是因自然災害等客觀原因導致事故發生,造成的學生死亡人數占全年學生死亡總數的10.84%;90%屬其他各類安全責任事故,造成的學生死亡人數占全年學生死亡總數的89.16%,其中,45%的事故因學生安全意識淡薄而發生,18%的事故因學校管理問題而發生,27%的事故由於社會交通、治安等原因發生。

三、今後進壹步做好中小學安全工作的對策

通過對2006年中小學安全事故的分析,今後,要抓住關鍵環節,把握規律,切實加強安全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壹是要重點加強農村地區中小學安全工作,加大農村教育投入,積極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尤其要加強農村地區中小學食堂、飲用水、宿舍和廁所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進壹步加強督導檢查力度,尤其要重點檢查學校(特別是寄宿制學校)校舍與設施的安全,學校周邊環境的治理,以及加強對師生的安全教育,建立安全管理責任制和應急機制的情況,及時消除安全隱患。

二是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小學生公***安全教育指導綱要》,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在廣大中小學生中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安全教育活動,尤其是要重點加強對低年級學生的安全知識教育,切實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和安全防護能力,使他們盡早養成自覺遵守各種安全規範的良好行為習慣。特別要在寒暑假前或開學後,在中小學集中開展壹次安全教育。

三是要努力做好學生上下學路上的安全保障工作。教育部門要與公安、交通等部門密切合作,加大對學生上下學接送車輛的排查整治工作,積極開展對各類車輛駕駛員的安全教育與宣傳工作,積極建立和完善校車管理制度。同時,還要與學生家長積極溝通,建立健全學生上下學接送和交接制度,確保不讓學生乘坐拼裝車、報廢車、拖拉機和非法營運客車等存在安全隱患的交通工具。

四是要加強對中小學校長和教師的安全培訓工作。培訓對象的選擇,要重點面向基層、面向農村、面向事故多發地區和學校管理薄弱地區;培訓要註重運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抓住壹些關鍵環節,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直接告訴校長和教師該做什麽、怎麽做,努力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是要加強學校內部管理,落實各項安全防範措施。尤其要落實校園的保衛和夜間巡邏、值班制度。要把好學校“入口”,嚴防少數“害群之馬”混入校長和教職工隊伍,要及時發現學校內的安全隱患,積極開展心理幹預和心理疏導,註意化解個別師生間和學生間矛盾,避免因矛盾激化而引發傷害事故。

六是要深入貫徹《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落實公安部八條措施和教育部六條措施,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努力形成齊抓***管的長效機制,切實提高依法做好學校安全工作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