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有哪些風物民情,生活習俗?
說媒:舊社會的古禮,男滿18歲為“弱冠”,女滿15歲為“及 ”。兒女到了十三四歲,父母就開始關心其婚事。聯姻講求門當戶對,實際上女方每望高攀,男方卻需適當遷就。故有“嫁女高高求,討親低低湊”的說法。;壹般都由鄉裏的好事婆娘,往來遊說,巧言撮合,或由男方選定對象,委托媒婆前往提親。女方如同意,媒婆就取得女方年庚八字紅單送到男家,男方將八字置竈君座下,以測有無不祥之兆。若廚房三日內不失盤打碗,不缺瓢少筷,認為初步吉利。再將男女兩方生辰八字送到算命先生處,看看是否相沖相克,全部通過,確認無誤才可以正式求親說合。
行聘:俗稱“下定”、“定親”,雙方確定聯姻後,選定吉日,由男方備下紅貼,稱為“鴛鴦禮書”,在內頁寫上男子的生辰八字,裝入壹個紅封套,附寫壹篇請求聯姻的定格文章,備下壹支新毛筆和壹塊新墨放入壹個紅皮“批書匣”,請壹名本房男性親屬帶上批書匣,隨媒人去女家,俗稱“下定書”。同時還要根據女方要求送去“頭節禮”,如衣料、首飾、禮銀等。如民國期間黟縣的禮銀規矩就是108塊銀元。不過這也要看家庭財富多少而不等,但尾數都是八,寓意“若要發,不離八”之意,而且每枚銀元上都要用朱紅寫上雙喜字。女方受到後要由家長(父兄)用其新筆墨在鴛鴦禮書中內頁左邊寫下女方生辰八字,然後在封面上寫上“親允大吉”,送回男方此為“批書”。女方收下的禮金,用來置辦嫁妝,富豪往往自增陪嫁。這樣就算是正式定親了。鴛鴦禮書就是訂婚憑證。定親後,男方壹年三節均得向女家送禮。
請期:訂婚後,男女完婚,男方先請媒婆上門提出結婚請求,得到應允後,由男方撿選迎娶日期,書寫在紅柬上,配上相應的禮物,請媒人送到女家。古時便稱為“請期”。現代叫“送日子”。 搬行嫁:在迎娶的前壹天或當天,男方需派人前往女宅搬嫁妝,稱為“搬行嫁”。搬行嫁期間,男女雙方住宅張燈結彩,鳴炮奏樂。嫁妝壹般都是房間家具及日常用品。富貴人家也在拜匣裏放上壹些金銀首飾等,吃、穿、用品業壹應俱全,機會可供壹生享用。(有的甚至連棺木都備齊!!)。
開面:又稱“拉面”。在迎親的當天,姑媽或舅媽要給新娘開面,即用兩根絲線靶新娘額頭的汗毛絞去,否則要被譏笑為“毛臉”。開面意味著姑娘時代已經結束。
迎親:成親值日,迎娶新娘要用花轎,少數沿河地區用船。迎親人員壹般為媒人、喜娘、舅舅、姑父以及與新郎、新娘年齡相仿的青年男女。擡轎者為四人,富貴人家為八人。新郎壹般要親自前往,歙縣也有不用鼓樂,不要新郎上門迎親的。到了女方家裏,女方大門緊閉,要待男方在門縫中塞足了“喜包”後,方才打開大門,鳴炮迎客。然後開始“哭嫁”,母女報頭痛哭,不過哭聲中更多的是樂感而不是悲傷。為什麽要哭呢?據說是“不哭不發,哭哭發發”。花轎出門後,有的地方還偷偷盛壹碗水,隨著出門的花轎潑出去,象征“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花轎到了男家村口即止步不前,要等新郎背進村子,這裏面又有典故,婚後若是吵架,媳婦就可以聲稱“又不是我自己走上門的,是妳把我背進來的”。
拜堂:歙縣的習俗是,花轎至男宅落地,新郎親自迎至廳堂,即行拜堂禮,黟縣的習俗就是轎至男宅大門,公婆、新郎都上樓,要等新娘入了洞房,傳帶同時高呼“壹代高壹代,壹代勝壹代”。新娘入洞房稍事休息後,才出來行拜堂禮。
鬧洞房:花燭酒宴散席後,親戚好友聚集新娘放裏,大家用各種不同的方式逗新娘發笑或是出壹些難題來捉弄他們,以此取樂。圖的也是“炒發”。
回門: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此為“回門”,如新郎伴送,則為“雙回門”,女婿第壹次上門,要壹壹拜見嶽家諸親長輩,中午嶽家要開席宴婿,稱為接女婿。徽州素有“丈母娘見女婿,猶如見皇帝“,以及”女婿上門活祖宗“登說法。所以非常隆重。第壹次回門,不等夕陽西下,新婚夫婦必須告辭歸家。
徽州宅居
舊時徽州城鄉住宅多為磚木結構的樓房。明代以樓上寬敞為特征。清代以後,多為壹明(廳堂)兩暗(左右臥室)的三間屋和壹明四暗的四合屋。壹屋多進。大門飾以山水人物石雕磚刻。門樓重檐飛角,各進皆開天井,通風透光,雨水通過水梘流入陰溝。俗稱“四水歸堂”,意為“財不外流”。各進之間有隔間墻,四周高築防火墻(馬頭墻),遠遠望去,猶如古城堡。壹般是壹個家庭之系住壹進,中門關閉,各家獨戶過日子。中門打開,壹個大門進出祭奠先人。徽州山區氣候濕潤,人們壹般把樓上作為日常生活的主要棲息之處,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的遺風。樓上廳屋壹般都比較寬敞,有廳堂、臥室和廂房,沿天井還設有“美人靠”。
朝北居: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當選擇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時期所建民居,卻大多是大門朝北。原來古徽人的居住習慣有許多禁忌。漢代就流行著“商家門不宜南向,征家門不宜北向”的說法。究其原因,據五行說法:商屬金,南方屬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屬火,北方屬水,水克火,也不吉利。徽州明清時期,徽商鼎盛,他們壹旦發了財,就回鄉做屋,為圖吉利,大門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數以萬計的朝北古民居。
屋套屋:徽州宅居很深,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後設廳堂住人,廳堂用中門與後廳堂隔開,後廳堂設壹堂二臥室,堂室後是壹道封火墻,靠墻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是第壹進。第二進的結構仍為壹脊分兩堂,前後兩天井,中有隔扇,有臥室四間,堂室兩個。第三進、第四進或者往後的更多進,結構都是如此,壹進套壹進,形成屋套屋。
重檐:徽派民居皆建成雙層屋檐。這重檐習俗的形成,有著壹段廣為流傳的故事。據傳,五代十國時,歙州是南唐後主李煜所管轄的地方。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親征到了歙州,正當宋太祖抵達今休寧縣海陽城外的時候,天色突變,大雨將至,太祖便至壹間瓦房處避雨,為免擾民,太祖下令不得進入室內,可是徽州民居的屋檐很小,遠不及中原地帶的屋檐那麽長,加上這天風大雨急,眾人都被淋了個落湯雞。雨過天晴,居民開門發現太祖此般模樣,以為死罪難逃,跪地不起,太祖卻未責怪,問道:歙州屋檐為什麽造的這麽窄呢?村民答曰“這是祖上沿襲下來的,壹向都是如此。”太祖便道:“雖說祖上的舊制不能改,但妳們可以在下面再修壹個屋檐,以利過往行人避雨。”村門壹亭,連稱有理,於是立即照辦,自此以後,徽州漸漸所有的民居都修上了上下兩層屋檐。
滿頂床:徽州傳統床具。因為床頂、床後和床頭均用木板圍成,故稱“滿頂床”。床前掛帳幔,猶如消息臺。床柱多用榧木制作,因為榧數年花果同樹而生,取“四代同堂”和“五世昌盛”的彩頭。床板常用7塊,寓“五男二女”之意。床的正面,雕飾較為講究,左右兩側壹般雕飾為“丹鳳朝陽”,上牙板雕為“雙龍戲珠”。床周欄板壹般均雕有“鳳凰戲牡丹”、“松鼠與葡萄”、“鴛鴦戲水”等精美圖案。
壓畫桌:徽州宅居的傳統陳設。徽州民居廳堂正中壁上多掛中堂畫、對聯,或用大幅紅紙寫上“天地君親師”五字,均裝裱成卷軸懸掛。在卷軸之下設長條桌,桌面上放置兩個馬鞍形的畫腳,卷軸向下展開至長條桌,擱入畫腳的“馬鞍”內,畫幅即平整穩固,此長條桌則稱“壓畫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