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上的阪本龍馬是誰?
阪本龍馬出生的時候正是幕府末年西方資本主義人侵,日本處於空前民族危機的時代。此時日本有識之土國防意識高漲,為了保衛日本,武士們重新開始修練武術,特別劍術壹項壹度復活,全日本的劍術館又興盛起來。青少年時的阪本也不例外,在住家附近的小栗派劍客日根野辯治的劍術館學劍術。這裏聚集著下級武士的子弟,毫無拘束,自由空氣濃厚。
1853年19歲的阪本到江戶,進人京橋桶町的北辰壹刀派千葉定吉的劍術館進壹步修劍術。他牢記父親的告誡——不忘忠孝修行第壹,不移心物質浪費金錢,不沾色情忘記國家大事,專心壹致學本領。兩年後終於取得老師的秘傳證,並把戶籍遷到千葉定吉劍術館,定居江戶。安政四年(1857)土佐藩主山內容堂在江戶舉辦武術比賽會,數十名劍客參加比賽,阪本和島田駒之助比賽獲勝。
當時的劍術館不僅是練武場所,還是政治學校,來自各藩的青年議論國家大事,日本究竟如何對待外敵才好。他們為了證實自己的議論,遍歷各國(藩)收集情報,再回到江戶作為討論的材料。土佐藩的武市瑞山、長州藩的高杉晉作和桂小五郎就是這樣的青年。文久元年(1861)武市瑞山在江戶的藩邸組織土佐勤王黨,並回土佐擴大組織,有200多人參加,阪本是其中之壹。1862年1月阪本代表土佐勤王黨領袖武市瑞山到長州會見長州勤王黨領袖久阪玄瑞,並探聽天下形勢。3月回藩以後便毅然脫離藩籍。
當時脫藩是犯重罪,不但本人要處死,還牽連家族。因阪本脫藩,他的姊妹乙女不得不離婚,送名刀給阪本的姊姊榮自殺,兄權平花了很多錢總算免難。而他自己則離開土佐藩以後便成為壹個職業革命家,然而生活的嚴峻考驗在等待著他。
幕末脫藩的人所走的唯壹道路是暴動舉兵,如掀起“天誅黨之亂”的武力討幕先驅者吉村寅太郎等,有強烈的功名心。但阪本脫藩不是為了功名,而是為了擺脫充滿反動勢力的土佐藩的束縛,思想和行動上獲得自由。因此阪本脫藩後不跟吉村寅太郎走,而周遊九州,經大阪到江戶,拜見幕臣勝海舟,跟他學航海術。武市瑞山作詩贊嘆他的果斷的脫藩行動:
肝膽元雄大,奇機自湧出。
飛潛有誰識,偏不恥龍名。
1863年8月18日政變以後,激進派三條美實等七公卿失勢,尊王攘夷派被逐出京都。土佐藩的公武合體派(保守派)山內容堂鎮壓以武市瑞山為首的勤王黨,武市被捕自殺。這是武市不能擺脫封建思想——對天皇、將軍和大名盡忠的結果。阪本則與薩摩藩合作,創辦龜山商社,專門從事薩長兩藩之間的貿易、運輸和購買武器船舶的業務,超越了武市瑞山的“壹藩勤皇主義”。
阪本生平崇拜老子,自稱“自然堂”。他從老子那裏接受了虛無主義,即把自己看成空的。老子的“回到自然,人在無或空之中才有存在的意義”這壹種想法最引起阪本的註意。
這種無欲和否定自己的精神具體表現在“不希望別人評價”或“不合別人的評價”,正如他的老師勝海舟所說“行動在於我,評價在於他人,與我無關”。1867年向後藤象二郎吐露“船中八策”的時候,阪本沒有自誇這是我想出來的,因此山內容堂的寵臣後藤進言時,把它作為土佐藩的藩論,並進壹步發展為對幕府的大政奉還建議書。此事連當時和後藤壹起參加大政奉還運動並起草“五條誓文”的福岡孝弟也不知道,到後來才明白“船中八策”是阪本龍馬想出來的方案。這是阪本智慮深遠,如果不完全當作後藤自己的創造,山內容堂不會接受。這就是他的“不希望別人評價”而自由發揮思想所起的作用。
阪本龍馬思想的進步在於拋棄了狹隘的“壹藩勤王主義”,和單純的尊王攘夷思想訣別,既不是攘夷又不是開國,而是超越這兩個概念,把眼睛朝向碧綠的海洋,即富國強兵才是當前員迫切的任務。因此他1862年到江戶,不是去殺開國論者勝海舟,而是去受他的感化和教育。因為勝海舟已在兩年前乘“鹹臨丸”去過美國,了解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
阪本龍馬在勝海舟的保護下進了神戶海軍操練所(類似現在的國立海軍大學或商船大學),並成了該所的領導人(塾頭)。但是元治元年(1864)勝海舟因部分學生作為反幕軍參加“禁門之變”被罷職,海軍操練所也於慶應元年(1865)關閉。
於是阪本龍馬和操練所的學生在長崎成立龜山商社,專門從事薩長兩藩的交通運輸和進口軍火的業務。建立商社雖然是為了生活,但對阪本來說,倒幕與其說是政治鬥爭不如說是經濟鬥爭,也就是說雄藩要將當時被幕府壟斷的貿易奪過來,瓦解幕藩體制,然後重新組織新政府。
1867年以龜山商社為基礎成立海援隊,阪本龍馬為隊長,其下設置文官、武官、器械宮、運輸官、醫官等,成為土佐藩的壹個商會。因此土佐藩也赦免了阪本的脫藩罪。
阪本心中的海援隊不是單純為土佐藩的利益而設,而是凝縮象征大政奉還後按新體制成立的日本國家的政策方針。阪本的壹切思想都寄托於海援隊,後來他對巖倉具視說它是“世界的海授隊”。
海援隊的規則第壹條說,“凡有誌於海事的我藩或他藩的脫藩者均可人隊。本隊的目的在於以運輸、商業、開發、投機等幫助我藩,今後隊員的選拔不論出身如何,壹律按本人的誌願辦事”。這樣海援隊成了所謂脫藩者——自由人的團體,同時也是壹個不拘身分的組織。這方面不僅是與幕藩體制的階級社會相對立,而且創立了壹個沒有等級身分的社會組織。這點與後來明治維新成立的藩閥政府相距甚遠,阪本龍馬的理想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薩長兩藩為爭奪全國政局的領導權發生不和,經阪本龍馬從中斡旋,1866年1月長州的木戶孝允和薩摩的西鄉隆盛、小松帶刀在京都締結“薩長同盟”,壹致結集倒幕勢力,準備武裝推翻幕府。但是武力倒幕,外國必然乘內亂之機進行侵略。為了確保日本的獨立,不讓列強像中國壹樣蹂躪領土,必須避免內戰。後藤象二郎對阪本龍馬的這種見解很賞識,問他有什麽秘策?
“秘策並非沒有,那就是讓德川氏將政權奉還朝廷。”
“什麽?”連後藤也直翻白眼了,但立即轉過腦筋來,“的確,如果那樣的話,薩長兩藩既不會起來,戰火又可以避免,同時英法兩國也垂頭喪氣了。不過佐幕派恐怕不會沈默吧。”
“可以重新讓德川慶喜做大臣。”
“如果那樣的話不是與現在沒有多大不同嗎?”
“不,不問公卿、諸侯、武士、庶民,讓天下的人才都參加議會和國政。”
終於後藤領會了阪本的奇策——避免內亂,使列強無危機可乘,而且還貫徹了薩長兩強藩的主張,同時幕府也不負致命傷,這樣土佐藩更能發揮領導作用。這豈止是壹箭雙雕,還是壹箭四雕的好策略。
“懂了,就這樣做吧!不,只有這樣。明天藩船‘夕顏丸’進京,跟我壹起去,我想在船中將妳的話重新整理成文件。”後藤象二郎說。
在“夕顏九”上,海援隊文官長岡謙將阪本的設想記錄下來,那就是所謂“船中八策”——(1)奉還政權;(2)設上下議政局;(3)登用天下人才;(4)廣泛采納公議修改條約;(5)重新撰定法典;(6)擴充海軍;(7)設置親兵保衛帝都;(8)就金銀物價制訂與外國相等的法令。
這壹個新的政權設想大綱,四個月以後作為“大政奉還”實現,而且還發展為1868年的《五條誓文》——(1)廣興會議決萬機於公論;(2)上下壹心盛行經論;(3)官武壹途迄至庶民各遂其誌;(4)破舊來之陋習,基天地之公道;(5)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