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白鰭豚是中國哪裏特有的國寶?

白鰭豚是中國哪裏特有的國寶?

長江中下遊水系與富春江水域。

白鱀豚(學名:Lipotes vexillifer)也稱白鰭豚,又譯作“白暨豚”,是中國特有的壹種淡水鯨,曾分布於長江中下遊水系與富春江,有“長江女神”“水中大熊貓”之稱。

分類位置壹度存在爭議,曾被視為亞河豚、恒河豚等其他淡水豚類的近親,後經全面的形態學與分子遺傳學研究,確認其自成壹科,為古老的孑遺物種。

白鱀豚身體大致呈流線型,軀幹部分為紡錘狀。成年白鱀豚體長大約1.4至2.5米,體重則大約135至230千克。雄性體型略小於雌性。至2006年為止,已發現的雌性最大體長為2.53米,最大體重為237千克;而已發現的最大的雄性體長為2.16米,最大體重125千克。

白鱀豚的皮膚光滑且富有彈性,作用與競賽式泳衣的尼龍織料相同。能夠減少在水中快速遊動時,身軀周圍產生的湍流。它的尾鰭分為兩叉,扁平寬闊且與水面平行,上下擺動時可以推動身軀前進。而兩側的胸鰭呈扁平的手掌狀。背中部長出的背鰭則是壹個低矮的等腰三角形。

四個鰭給白鱀豚提供了方向與平衡的控制,加上光滑有彈性的皮膚,以及流線型的身軀,白鱀豚在逃避危險的情況下可達速度可達時速80千米。不過它的遊速順流壹般只有7.5–9.7千米,逆流2.7–4.9千米,這是白鱀豚體內生物能量所能保持的最佳遊速。

白鱀豚通常結成小群活動,捕食小型魚類。性情羞怯,缺少豐富易見的生態行為,長久以來鮮為人知。20世紀後半葉以來,受到中國工業和漁業發展的嚴重侵害而數量銳減,1988年被中國政府列為國家壹級保護動物,但因國內經濟建設與生態治理之間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各類危害其生存的活動始終未能遏止。

因長期未得到有效保護,白鱀豚種群的衰亡態勢已不可挽回,被認為是長江動物群中伴隨人類發展而產生的眾多犧牲品的代表,也是首個由於人為因素而走向滅絕的鯨豚類動物。

生活習性

白鱀豚生性膽小,很容易受到驚嚇,壹般會遠離船只,人類很難接近,加之其種群數量很少,活動區域較為廣闊,所以在野生狀態下對白鱀豚生活習性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鱀豚壹般為群居,但群居特性遠不及與其同屬鯨目的海豚明顯,單個種群數量壹般在3至4頭左右,多可達9至16頭,但也經常發現個別白鱀豚單獨行動。群居的白鱀豚壹般有壹只成年或老年的大個體豚引路,中間是幼豚,後面是青壯年豚。

白鱀豚經常活動於河流交匯處,尤其喜歡在河流沖積的淺灘區活動,常見其與江豚壹起嬉戲。同其他江豚壹樣,白鱀豚壹般主要在白天活動,尤其以清晨和午後最為活躍,經常是幾只白鱀豚排成壹線,在淺水中以每隔10秒至30秒的間隔頻頻出水換氣,急速前進,最快可達每小時80千米。

群居的白鱀豚壹般有壹只成年或老年的大個體豚引路,中間是幼豚,後面是青壯年豚。白鱀豚經常活動於河流交匯處,尤其喜歡在河流沖積的淺灘區活動,常見其與江豚壹起嬉戲。

同其他江豚壹樣,白鱀豚壹般主要在白天活動,尤其以清晨和午後最為活躍,經常是幾只白鱀豚排成壹線,在淺水中以每隔10秒至30秒的間隔頻頻出水換氣,急速前進,最快可達每小時80千米。

其他時間裏,白鱀豚相對安靜,壹般常在深水中緩慢遊動,換氣的時間間隔也隨之變長,最長可達200秒。在夜間,白鱀豚經常棲息於深水的漩渦中休息,有時會持續在同壹地點長達5至6小時。

白鱀豚是食肉動物,可捕食長江中下流域中的多種淡水魚類,但壹般以體長不超過6.5厘米的小魚為主,主要對象為草魚、青魚、鱅魚和鰱魚。群居的白鱀豚集體捕食。它用它的牙齒將小魚的頭部狠狠地咬住於頷側,然後再囫圇吞下,直接吞食,並不咀嚼。食量很大,日攝食量可占總體重的10%至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