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中公教育股票

中公教育股票

回顧2023年a股市場,中公教育“榮登”年累計下跌77.63%的兩市榜首。

從2023年開年到2月2日,中公教育股價上漲到每股43元的高點,但此後股價下跌,截至12月31日中公教育收盤價僅為7.86元,跌幅為81.72%,市值超過2100億美元。

在股市震蕩的同時,中公教育業績也大幅虧損,備受監管部門關註,2023年10月和12月分別受到深交所的關註。

隨後,因涉嫌在未按規定披露關聯交易信息的情況下披露違法行為,受到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立案調查,並由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對中公教育實施正式處罰,受損害的投資者有機會正式提出訴訟賠償。

作為曾經教育版的白馬股,在考公繼續火熱的大環境下,中公教育之所以如此困擾,背後的原因令人懷疑。

股價暴跌,早就有勢頭了嗎? 至少在2023年新聞發布之前,中公教育的股市沒有任何利空消息,特別是壹季度業績不錯。

財報顯示,中公教育第壹季度營收同比增長66.79%至20.52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21%至1.41億元。

但上漲的業績並沒有阻止中公教育股價下跌,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令人懷疑的是,曾經像白馬股壹樣存在的中公教育為什麽沒有繼續贏得資本市場的信任。

拖延時間來看,中公教育股市震蕩的最大可能性是股東們減持。

仔細看中公教育的股價走勢,實際上是在2023年2月2日達到新的高點後才開始下跌的。

三個月前,中公教育股價也達到高點,也是中公教育股價的最高點。

由此可見,當時中公教育的股價走勢形成了典型的“M”型雙頂,這通常意味著拋售股票。

財報顯示,中公教育2023年壹季度前十大股東累計持股數比上年末減少9391.64萬股,二季度減少8732.71萬股,最新三季度減少4011.53萬股。

中公教育前十大流通股東中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第二季度將持股比例減少至3.90%,截至6月30日,中公教育股價較2月高點下跌逾壹半。

機構減持後,中公教育第三大股東王振東也多次減持,2023年6月15日至年底***減持5次,累計現金收入超過11億元。

另外,中公教育的股東們也進行了很多股票質押。 財報顯示,中公教育排名前三的大股東和排名第七、八的大股東全部進行股權質押,質押比例分別約為24.3%、34.22%、42.39%、73.42%、23.61%,財報顯示中公教育的

然而,散戶們卻意外地擔心中公教育12月15日因涉嫌在未按規定披露相關交易信息的情況下披露違法行為被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立案調查,抄錄還未完成就被中公教育壹腳踢開。

股東和機構紛紛減收,壹方面散戶們想搶購,但陷入了替代損失的狀況。 中公教育到底怎麽樣了? 為什麽股東們要做減持質押? 我們需要知道,到2023年,中公教育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是合適的白馬股,還是預見到了第三季度業績的大幅虧損。

錢包紙暴雷,妳早有安排了嗎? 果不其然,中公教育三季報壹出,市場壹片嘩然。

財報顯示,中公教育前三季度收入14.5億元,同比下降68.8%。 同時由盈轉虧,虧損額達7.94億元,斷崖式下跌167.45%。 2023年前三季度中公教育累計虧損達8.9億元。

作為中公教育核心收入來源的公務員序列前三季度收入同比減少70.18%至8.27億元。

要知道,2020年同期,中公教育實現營收增長83.65%,凈利潤增長233.58%。

時隔壹年,中公教育在業績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真令人懷疑。

而中公教育在2018年借殼上市時簽署對賭協議,承諾在2018年、2019年、2020年依次實現扣除非凈利潤每年9.3億元、13.0億元、16.5億元以上的目標。

事實上,中公教育超額完成任務的比例分別為122%、131%、132%。

與此相反,中公教育2023年第三季度報告中的水分可以說是溢於言表。 難怪深交所有兩封關註信都聯系在壹起。

但中公教育在連續兩次獲得跳票後,向深交所發布了第二封回信。 時間上的滯後既加深了市場的猜疑,新的解釋也仍然值得深思。

比如中公教育存貸款兩高問題,在協議班模式下,退學生學費需要壹定的資金,壹方面是保證經營穩健,另壹方面是考試等考試具有壹定的周期性,三、四季度收款少會導致經營活動現金流問題。

公告顯示,中公教育2019年、2020年及2023年前9個月的退費分別為44.14%、46.54%、65.81%。

也就是說中公教育業績下降確實是因為退款金額很高,但是為什麽2019年和2020年的業績仍然在上升呢? 因為本期的退款率也不低啊。

另外,中公教育從學員那裏退還部分學費的時間並不短。 壹般來說,學員從付款到考試的時間集中在6個月以上,考試得分和退款的時間可能長達壹年,這些預付款也用於投資收益。

財報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用於投資支付的現金達到70.15億元,高於營業收入,2020年同期達到282.65億元。

這也是中公教育退款難的重要原因,即使合同上規定的退款時間在30-45個工作日內,中公教育仍因多種原因落後。

顯然,這些解釋並不能充分說明中公教育儲蓄貸款的合理性。 中公教育在2019年年報中公布年度分紅方案,要知道現金分紅14.8億元。 也就是說,中公教育不差錢。

借書證推出到2019年年度分紅的13個月間,中公教育累計分紅兩次,***計約29億元,當年短期存款28.67億元,這是偶然的嗎? 此外,中公教育僅2019年分紅額就占當年凈利潤的82%,2018年這壹比例更是高達123%,按當年持股比例計算,中公教育前三大股東***獲得21.83億元。

難怪這樣的紅利被市場視為清倉式紅利。

這樣對照起來,對於業績和股市的雙重下跌以及監管問題,中公教育的副書簡,對兩高新技術的存款的解釋也很有意義。

總之,中公教育的新回復是對績效等具體問題的詮釋,即考試周期的變化導致第三季度績效下降。

中公教育的困境也可以理解為,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業績和股市的雙重下跌受到了試驗周期因素的影響。

在市場擴大的同時,中公教育的抗風險能力有所減弱嗎? 還是中公教育自身的商業模式存在問題?

“不正經”的中公教育導致中公教育退費率上升的重要原因是協議班的做法存在問題。

協議班主要指中公教育不為學生提供包場服務。 也就是說,申請中公教育的服務後,如果考試沒有通過的話會退還學生壹定比例的學費。 這對學生來說顯然沒有什麽損失,但畢竟考試只是退款。

通過這種方式,中公教育將在2015年超越華圖教育成為試點公領域的頭部機構,2019年市場占有率達到33%,八成以上的收入來自協議班。

為了吸引更多的學生,中公教育開始利用學生貸款等貸款產品為旗下學生牽線搭橋。

以理享學為例,學生計劃定員後0元入學,與平臺簽訂貸款協議,考試通過後自己還錢,沒通過就不用還款了。

但是,貸款額往往是兩三萬元開始,還有更多的人獲得了更高的貸款。 很多沒及格的學生發現貸款也沒還,很多剛畢業的學生在賺錢之前就背上了貸款。

對中公教育來說,貸款模式下的存款額大幅增加,2020年存款額達到59.75億元,占總額的24.94%。 這意味著五分之壹的學員將選擇學員貸款。

中公教育作為職業教育培訓機構,與理享學等貸款平臺密切相關,更有甚者,中公教育在未按規定披露關聯交易信息的情況下披露違法違規行為,被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調查清楚。

壹些專家認為,早期從學員那裏獲得貸款卻沒有償還等後續行為,很可能是利用時間差粉飾報告。

但隨著2023年股市暴跌,前三季度財報業績大跌,中公教育高度重視的“但包退”公考協議班也宣布以舊換新,逐步縮小學生貸款產品比例。

中公教育進行這壹戰略不僅是業績和市場壓力,也主要是來自監管方面的壓力。

2023年10月13日,教育部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示範文本)》(2023年修訂版),“培訓貸”收費方式明令禁止。

固有的協商班打法無限的話,中公教育的業績會變好顯然是不確定的。

另外,據統計,202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超過181萬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1萬多人,國家考試報名人數連續13年突破百萬人大關。

在考公如此火熱的情況下,中公教育在股價和業績上屢遭挫折,市場甚至對中公教育是如何跌跌撞撞打了壹個問號。 “不體面”的中公教育難道不應該拿出更合理的證據嗎?

自考/成考有疑問、不知道自考/成考考點內容、不清楚當地自考/成考政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老師,免費領取復習資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