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古代戰士的護背旗是幹什麽用的?潘甲絲濤是什麽?

古代戰士的護背旗是幹什麽用的?潘甲絲濤是什麽?

古代作戰時,戰士穿的鎧甲,在京劇舞臺上有專用名詞,叫做靠。

靠,壹般可分以下幾種:硬靠、軟靠和改良靠。

硬靠,又叫作大靠。在靠背的背後綁著壹個皮鞘,皮鞘裏插著四面三角形的靠旗子。這種帶靠旗的靠叫作大靠,或叫作硬靠。壹般武將都穿大靠,再襯上四面靠旗,看上去特別顯得威武、勇猛。如果舞臺上站著四名或八名披著大靠的武將,每個人都張著胳膊把下邊兩片下甲提溜起來,昂首挺胸、威風凜凜,那麽,給人的感覺就有千軍萬馬之勢了。這就是京劇服裝所起的特殊作用。靠的形狀采取這樣的設計,主要為的是渲染氣氛,便於舞蹈。

靠旗是插在背後的三角形的四面旗子,又叫護背旗。旗上有用各種彩線繡的龍紋。每面旗上附有壹條彩色飄帶。動作時,旗子連同飄帶飛揚招展,瀟灑優美。靠旗在實際生活中是沒有的。很難想象穿著鐵葉子做的鎧甲,背後插著四面靠旗,那樣怎麽能夠進行戰鬥呢?有人認為靠旗是從古代傳令旗變化而來的,這只不過是壹種猜想,沒有任何根據。在舞臺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四面旗子與發號施令沒有任何聯系。而且令旗只有壹面,怎麽發展也不會發展成四面。再說靠旗是插在背後,不是插在脖子裏,也不能隨時拔下來。因此,靠旗只是壹種裝飾性的舞蹈工具,是為了渲染武將的威風,顯示表演者的技巧,增加舞蹈時的動態美,以此來幫助塑造人物的壹種專用舞蹈工具。後來,由於壹些京劇表演藝術家運用靠旗設計了壹些高難度的技巧動作,把靠旗從壹般的舞蹈服裝裝飾又發展了壹步,變成了高難度技巧的壹種輔助工具。比如,雲南的表演藝術家關肅霜,在打出手的時候,就運用靠旗桿的彈力,把對方的兵器彈回去。我們知道,通常打出手用手、用腳、用腿來進行壹些動作。可是,關肅霜卻利用靠旗桿的彈力來進行表演,這就加強了緊張、驚險的效果。又如,天津表演藝術家厲慧良,他在《金沙灘》這出戲中的壹次下場以前,就把兵器——鞭,拋在半空中,然後,壹轉身恰好鞭就落在四面靠旗的夾縫裏邊,同時顯示壹個很威武的亮相。構成了壹個很優美、予人以很精確感覺的造型。

男式靠在使用時插靠旗,即表示人物全副武裝,已處於臨戰狀態,這叫“硬靠”(靠旗之生活根據,源於古代將官之令旗。當然,那種實用令旗較小,傳令時手執,騎馬行進時就插在後腰革帶上,作為傳令憑證。發展為“靠旗”後,已美化、誇張、加大成為臨戰武將的裝飾物了。壹般用四面靠旗,緞料,繡“單龍戲珠”)。

靠的結構很復雜,全身***有繡片31塊,其中有3塊可移作它用;穿蟒或穿箭衣者圍靠領,象征武將;單用兩塊靠腿者,象征丟盔卸甲的敗將,幾有符號意義。

靠是武將所通用的戎服。圓領,緊袖口。靠身分前後兩片,長及足。

“靠”源於清代將官之綿甲戎服。上衣下裳相連,具有長寬袍的莊重大方,但它衣分兩片,似衣非衣,似甲非甲。衣片雖有鎧甲紋樣,卻不緊貼身體,因而完全擺脫了生活中的原始形態。極度的誇張與變形,使這種“分離式”的服裝靜則賦予人物以威武氣概,動則便於誇張舞蹈動作。靠的造型鮮明體現了京劇服裝“可舞性”這壹藝術特點。

主要紋樣為魚鱗形或丁字形,鱗甲的中部飾以團壽字,在甲紋四周飾以雙層裝飾花紋——“小邊”、“大邊”,分別為草龍、江牙連續圖案。靠肚的紋樣也很重要,壹般說武生或武老生用“雙龍戲珠”或“獨龍”。武花臉角色,性格粗獷豪放,壹般用大虎頭。

色彩也分為上五色與下五色,用色規範和蟒的程式大致相同,如黑臉譜的用黑色靠,紅臉譜的用綠色靠,英俊武生、武小生用白色靠等。

硬靠

男式靠在使用時插靠旗(靠旗之生活根據,源於古代將官之令旗,靠旗較令旗更大、美化而誇張),即表示人物全副武裝,已處於臨戰狀態,這叫“硬靠”。靠的結構很復雜,全身***有繡片31塊,其中有3塊可移作它用。穿蟒或穿箭衣者圍靠領,象征武將;單用兩塊靠腿者,象征丟盔卸甲的敗將,具有符號意義。

女式靠的靠肚略小,繡雙鳳牡丹。靠肚下綴二或三層飄帶。虎頭肩(肩部甲片)下另襯荷葉袖,繡鳳及牡丹。用時加用雲肩。其服裝造型比男式靠更具有裝飾性,色彩紋樣都更為絢麗,完美地襯托出女將英武和陰柔之美的形象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