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說出10個歇後語
歇後語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得最的語言文化之壹,它集詼諧幽默於壹體,讀了之後往往能令人會心地壹笑。歇後語集中反映了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
歇後語是漢語獨有的文字遊戲,將壹句話分成兩部分來表達某個含義。前壹部分是隱喻或比喻,後壹部分是意義的解釋。有時也稱作「俏皮話」。
最初的歇後語與現在我們看到的歇後語的表現形式並不相同,是對當時通用的成語、成句的省略。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稱之為「藏詞」。例如用「倚伏」代替「禍福」(出自《道德經》:「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種歇後語需要壹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範圍受到了限制。
後來的歇後語在結構上是「比喻——說明」式的俏皮話。使用的人往往只說出比喻部分,後面的解釋部分則讓對方自己領悟。
歇後語最大的特點是諧音和比喻,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搟面杖吹火—壹竅不通”等壹些膾炙人口的歇後語。
歇後語的另壹個重要特點是會意,通過會意後再進行概念擴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等。歇後語可以分成兩種類型:
壹種是邏輯推理式的,說明部分是從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結果。例如:
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
水仙不開花——裝蒜
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說不出」)
還有壹種是諧音的歇後語,他在前面壹種烈性的基礎上加入了諧音的要素。例如
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孔夫子搬家——盡是輸(書)
火燒旗桿——長炭(嘆,即享受)
糞坑關刀——文(聞)不能,武(舞)也不能。
以下為壹些常用的歇後語:
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秀才遇著兵:有理說不清
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貪
財到光棍手:壹去無回頭
盲人吃湯丸:心中有數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水仙不開花:裝蒜
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孔夫子搬家:盡是輸(書)
禮義廉:無恥
泥水佬開門口:過得自己過得人
偷雞不成:蝕把米,即不僅沒有占到便宜,反而受到了損失
茅坑裏扔炸彈:激起民糞(憤)
閻王爺嫁女:鬼要
以下是壹此常見於粵語的歇後語:
牛皮燈籠:點極唔明
床下底劈柴:撞板,即闖禍、出亂子
老婆擔遮:陰公,即可憐
老公撥扇:淒涼(妻涼),即可憐
單眼佬老婆:壹眼睇曬
冬錢臘鴨:得個睇字
隔夜油炸鬼:無火氣
番薯跌落風爐:該燴
濕水欖核:兩頭唧
水瓜打狗:唔見咁截
無掩雞籠:自出自入
白鱔上沙灘:唔死壹身散,即死定了
火燒旗桿:有排長炭(嘆)
潮州音樂:自己顧自己
結他無缐(濕水棉花):無得彈,即無可挑剔
非洲和尚:乞人憎(黑人僧),即令人討厭
賣魚佬沖涼/賣魚佬洗身:無聲(腥)氣
船頭尺:度水
亞蘭嫁亞瑞:累鬥累
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
年晚煎堆:人有我有
老舉埋年結:算數
蒙古大汗——
忽必烈:被打至屁股開花(忽=屁股;烈=裂)
吞金滅宋(金=借喻買菜的錢;宋=餸=菜)
歇後語:放下擔子聊天——歇後語
------------------------------------
歇後語的由來
歇後語是我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壹種特殊語言形式。它壹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壹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最早出現“歇後”這壹名稱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所謂“鄭五歇後體”(壹種“歇後”體詩)。但它作為壹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象,卻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意思就是說,丟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歇後語。
歇後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古代的歇後語雖然很少見於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肯定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恒言錄》所載:“千裏寄鵝毛,物輕人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後語,直到今天還繼續為人們所使用。
歇後語是我國民間流傳得最廣的傳統語言文化之壹,它集詼諧幽默於壹體,集中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 和才智。歇後語最大的特點是諧音和比喻,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搟面杖吹火-----壹竅不通”,“外甥打燈籠------照舊(舅)”等壹些膾炙人口的歇後語,歇後語的另壹個重要特點是會意,通過會意後再進行概念擴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等。
歇後語的語言詼諧幽默,讀了之後往往能令人會心地壹笑,如果說笑話讓您捧腹大笑,那麽歇後語會讓您嘴角微翹,暗暗叫妙。希望能讓“ 笑話幽默-”的讀者得到各程度、全方位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