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楚青逝世

楚青逝世

有些人,仿佛天生就是為打仗而生的。

毫無疑問,位列開國十大大將之首的粟裕,無疑就是這樣的人。

解放上海後,粟裕和夫人楚青在街上散步,壹向對“洋玩意兒”不感興趣的粟裕突然指著街角的壹家咖啡廳說:“這家咖啡廳很不錯。”

楚青壹聽,心裏暗喜之余還有驚訝,老粟怎麽突然之間這麽有情調,便問他為什麽。

只見粟裕接著說: “如果在這家咖啡廳上架幾挺機槍,可以封鎖整個街道。”

在他眼中,咖啡廳也可以充當碉堡的角色。帶兵打仗到如此癡迷的程度,不得不讓人嘆服。

粟裕看著眼前安靜祥和的街道,眼前不禁浮現出自己讀書時的模樣。

1925年,18歲的粟裕還在湖南省立常德第二師範學院讀書,如果身在和平年代,成為壹名老師無疑是他的不二之選。

奈何生逢亂世,身似浮萍,命運的車輪在兩年後,裹挾著粟裕,走向了另壹個方向。

1927年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壹二”反革命政變,常德軍警也隨之發動了“敬日事變”,大肆捕殺***產黨人。

常德第二師範很快被軍警包圍,危機之下,粟裕和同學們從下水道逃出校園,連夜乘火車逃到長沙,再轉至武漢。

在武漢,粟裕加入了葉挺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11軍24師教導大隊,擔任學員班長,從此投筆從戎。

那壹年的8月1日,19歲的粟裕參加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總指揮部警衛隊班長。

在如今壹個尚在讀大學的年紀,粟裕就已經在為祖國的明天貢獻自己的熱血和力量,有誌不在年高,說得也許就是他這樣的人。

值得壹提的是,南昌起義後,粟裕得以初識自己的伯樂壹壹朱德。

部隊整編之後,粟裕連升兩級,被直接任命為連指導員,成為僅有的七個步兵連主官之壹。

事後看來,朱德之所以賞識粟裕,多半是因為兩者相似的氣質:

他們都屬於那種大道至簡,遇事引而不發,不鳴則已,壹鳴驚人的那壹類;從不爭權奪利,也厭倦所謂的“權力 遊戲 ”。

這壹點,從建國後朱德甘當綠葉,粟裕三次辭帥就能窺知壹二。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如是而已。

南昌起義失敗後,粟裕隨部隊轉移。

1927年10月17日,福建武平,粟裕掩護大隊撤退時,壹顆子彈從他的右耳上側頭部顳骨穿過。

粟裕捂著血流不止的右耳拼命跟上隊伍,最後被戰友救回,僥幸撿回壹命。

這是他從軍後第壹次負傷,傷口的疼痛不僅沒有讓粟裕產生任何畏怯,反而磨礪了他超乎常人的勇氣。

壹年後,他參加湘西起義後上井岡山。

老七溪嶺戰鬥中,粟裕趁敵人疲憊松懈之時發起攻擊,擊潰敵人後僅帶3人乘勝追擊,最終俘虜壹百多敵人,相當於平均壹個人抓了25個俘虜。

此役過後,壹身虎膽的粟裕被朱德稱作“青年戰術家”。

1930年2月下旬,粟裕率部進軍贛南時,與國民黨軍唐雲山獨立15旅發生激烈戰鬥。

戰鬥中,壹顆炮彈在他身邊炸開,粟裕當即昏倒。

他被擡到後方醫院緊急治療,壹塊銳利的彈片已經深深地嵌進了他的顱骨。遺憾的是,後方醫院條件簡陋,無法將彈片取出,只能簡單包紮。

自此,粟裕就落下了頭痛的毛病,每逢戰事吃緊便頭痛欲裂。

多年之後的淮海戰役中,粟裕七天七夜未曾睡覺,最後不得不戴上健腦器緩解頭疼,指揮作戰。糾纏他半生的高血壓、美尼爾氏綜合癥,也都拜這塊彈片所賜。

夫人楚青不無心疼地回憶:

“頭部彈片所導致的頭痛頭暈,幾十年來壹直折磨著粟裕,給他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平常疼得受不了,他就用涼水沖頭,或者在頭上戴健腦器,緩解疼痛。我們看著他那痛苦的樣子,既著急,又沒辦法。”

誰又能知道,這次重傷留下的後遺癥,也讓粟裕在20年後失去了指揮抗美援朝的機會。

1939年8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成立,陳毅任指揮,粟裕任副指揮,負責開辟蘇南抗日根據地。

此時的粟裕經過十余年的戰爭洗禮,早已成長為能夠獨當壹面的優秀將領。

1943年,粟裕率領數千人在蘇北車橋殲敵軍壹千多,斃傷日軍三澤大佐以下460余官兵。

要知道,在敵我武器裝備差距懸殊的那個年代,6年前的平型關大捷才殲滅日軍1000多人,所以殲滅460多日軍完全可以稱得上壹次重大的勝利。

捷報傳至延安,慧眼識才的毛澤東預言道: “這個從士兵成長起來的人,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軍隊。”

值得壹提的是,整個中國戰場確認擊斃的日軍將領總計約40人左右,真正在地面戰鬥中被擊斃的約為二三十人,而粟裕獨占壹顆日軍將領的人頭,足以笑傲群雄。

如果說是抗日戰爭磨礪了粟裕的軍事能力,那麽之後爆發的解放戰爭,粟裕就將自己的軍事天分發揮得淋漓盡致。

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以劉峙為總指揮,圍攻中原解放區李先念部,國***決戰大幕拉開。

與此同時,國民黨“第壹綏靖區”司令長官李默庵統轄5個整編師(約12萬人)進攻粟裕所在的蘇中解放區。

彼時,粟裕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兼華中野戰軍司令員,指揮部隊約3萬人。

讓人未曾想到的是,此次蘇中戰役前後歷時1個半月,我軍***殲滅國民黨軍6個旅及5個交警大隊***5.3萬人,占進犯蘇中國民黨軍總兵力的44%。

至於這次獲勝的原因,毛澤東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做了具體闡述。

光看這篇文章的標題,我想妳大概對粟裕的戰術就有了壹定的了解。

雖然整體上的兵力落後於對手,但總能在局部戰中集中優勢兵力攻擊敵軍的弱勢環節,從而各個擊破。

朱德評價此次戰役說: "粟裕在蘇中戰役中消滅的敵人,比他自己的兵力還多。"

由此可見,粟裕用兵之妙。

如果說,蘇中戰役是粟裕展露頭角的首戰,那麽壹年後的孟良崮之戰則讓他壹戰封神。

1947年3月,蔣介石對山東根據地和解放區實施重點進攻。陳毅和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奮力迎戰,雙方在孟良崮展開爭奪。

此次參戰的整編74師,稱得上是國民黨軍王牌中的王牌,全美式機械化裝備,國民黨五大主力之壹,號稱蔣介石的禦林軍。

戰前,師長張靈甫狂言,要把陳毅趕進東海裏餵魚。

話說得雖然狂,但是對方的戰術卻極為穩當。

針對山東解放區的進攻,敵軍主要以打通津浦路濟南至徐州段,臨蒙公路兗州至臨沂段為目的。

對方參戰兵力達13個整編師(軍)、34個旅,25萬余人,但為了避免在進攻中被華野分割殲滅,所以他們采取了“密集靠攏、加強維系、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的方針。

為了分散國軍,分割其集團式的進攻陣型,粟裕針對性地提出了“耍龍燈”戰術,即:

以壹小部分兵力佯裝主力,東西穿插,四處出擊,以此迷惑對方,誘使對方陣型發生變化,從而抓住轉瞬即逝的戰機,殲滅對手。

因部隊行進方式很像民間過節時耍的龍燈,因此得名。

但對面這壹次顯然不是吃素的:從3月下旬至5月上旬,華東野戰軍主動出擊,與敵進行了幾次接觸和作戰,除了4月下旬在泰安殲滅了敵第72師主力1.5萬人外,分割敵軍的戰略目標仍未實現。

不僅如此,4月27日,敵11師進駐白山關,28日,整編74師進駐蒙陰,83師占領雙侯集,65師占領垛莊,28師占領桃噓,第七軍占領河陽。

華野面臨被包圍的境地,形勢異常嚴峻。

面對此等境況,粟裕兵出奇招: 命令主力不向北突圍,而向國軍軍力較強的西面,整編11師的駐地突圍。

這壹逆向思維的戰術決定,直接扭轉最後的戰局。

粟裕不挑軟柿子捏,專打硬仗的舉動大出國軍意料。整編11師剛占領新泰不久,立足未穩,被華野打了個措手不及,險些被全殲。

同時,粟裕命令兩個縱隊穿插至魯南地區,作為埋伏在敵後的壹支奇兵。

請註意這支奇兵,因為他們將是孟良崮戰役的功臣。

戰機出現在5月份。

因為歷時兩個月,華野還沒有打過壹場大規模的殲滅戰。因為魯中多山,地勢險峻,不利於國軍大集團、機械化運動,粟裕幹脆命令部隊撤離平原,鉆入深山。

接著他又命令手下六個主力縱隊壹字排開,在孟良崮至莒縣壹帶等待國軍。

隨著華野主力東移,蔣介石、陳誠產生了錯誤判斷,誤認為華野"攻勢疲憊"。蔣介石因此下令,74師和83師急速前進,進占垛莊,坦埠。

我們之所以不敢動,就是因為敵軍部隊集中,無法分而擊之。蔣介石此舉,無疑導致國軍陣型分割,正中粟裕下懷。

5月10日,粟裕命令華野六個縱隊後撤,進壹步引誘74師北進。11日,貪功冒進的張靈甫命令74師推進至孟良崮南麓,大戰壹觸即發。

此時,粟裕下了最後壹步棋:

他命令壹直潛伏在魯南的6縱以每天120公裏的速度急行軍,並於5月12日占領重鎮垛莊,切斷了74師的退路。

至此,圍殲74師的包圍圈完全形成。

結果不出所料,74師全軍覆沒,師長張靈甫被擊斃,粟裕也因“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而聲名大振。

攝於粟裕大將用兵入神,投靠蔣介石的岡村寧次曾經在南京壹個小組,專門探討粟裕的作戰特點和規律。他們最後得出的結論是:

“此人打仗經常是破常規、出奇招,常常在妳想不到的地方、想不到的時候狠狠地咬妳壹口,毫無規律可尋。”

讓敵人頭疼至此,也說明了粟裕的能耐。

如果把孟良崮戰役看作是粟裕指揮生涯的高光時刻,那麽在壹年後的“渡江戰役”計劃中,粟裕“硬剛”毛主席,則體現了他身為戰略家的高瞻遠矚。

1948年初,毛澤東要粟裕率領三個縱隊渡江南進。粟裕用了整整40天的時間,反復思考精心謀劃,最終他向中央發出電報,鬥膽陳詞。

他心裏清楚,渡江的直接目的是要 調動敵人跟著我們部隊去,從而減輕劉鄧在大別山的壓力。

提前渡江固然能夠調動壹部分敵人,但當時敵軍的四個主力肯定調不動,蔣介石不會把他們調到江南和我們打遊擊,而在中原戰場這四個主力軍調不動,就不可能減輕敵人對劉鄧在大別山的壓力。

更關鍵的是,準備參與渡江的這三個縱隊是我軍主力之壹,這樣做無疑是削弱了我軍在中原戰場的實力,萬萬急不得。

圍繞是否渡江的問題,毛、粟二人爭執不下。最終,毛主席決定,仍按原計劃渡江。

此時,粟裕敢於直言的性格再次展露。

1948年4月18日,粟裕再次發報建議,暫不渡江。

見粟裕如此剛勇,向來用人不疑的毛主席經過和他再次面談後,決定接納暫不渡江的建議。談話結束後,主席玩笑道: “既然留在中原,就要把邱清泉和黃百韜都算在妳粟裕的名下。”

粟裕聽聞此言,當場立下軍令狀。

最後的結果證明,粟裕當初的堅持有多重要:

豫東戰役,我軍壹舉改變了中央戰局;

濟南戰役,解放了整個山東;

淮海戰役,整個華東中原國民黨的正規部隊全部被消滅。

這三仗打完,我們的家底殷實了,這才有了後來的百萬雄師過大江。

我們需要知曉的是: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精銳的嫡系主力部隊,主要是由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和林彪指揮的東北野戰軍殲滅的。

東北野戰軍在遼沈戰役中殲滅國民黨精銳47.2萬人;華東野戰軍分別在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中殲滅國民黨精銳***64.3萬人。

蔣介石全部美械裝備的“五大主力”,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殲滅了兩個半,即孟良崮戰役中殲滅“五大主力”之首整編74師,淮海戰役中殲滅第5軍,以及淮海戰役中派出5個縱隊與劉伯承指揮的中原野戰軍壹起殲滅第18軍。

可以說,粟裕在整個解放戰爭中厥功至偉。

難怪1949年9月,新中國成立前夕,劉伯承感慨道: “粟裕同誌百戰百勝,是解放軍最優秀的將領之壹。”

得“軍神”如此稱贊,可見粟裕軍事能力之高。

9月30日,天安門廣場,黨和國家領導人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

毛主席第壹個上前鏟土,他回身拉上朱德,又越過許多黨政領導,拉上了粟裕,加上賀龍壹起為紀念碑鏟土、培土。

粟裕在主席心中的地位,可見壹斑。

壹年後,朝鮮戰爭爆發,毛主席點名粟裕任東北聯防軍司令,但粟裕因為多年之前彈片入腦的舊疾復發,嚴重到 眼睛只能看正前方,不能環視,吃飯時要把飯菜擺成壹條直線。

最終,彭德懷臨危受命,奔赴朝鮮戰場。

1955年評軍銜前,毛澤東不僅要給粟裕授元帥銜,而且還給了他極高的評價:

“論功、論歷、論才、論德,粟裕可以領元帥銜,在解放戰爭中,誰人不曉得華東粟裕呀?”

誰知粟裕最後還是推辭了元帥銜,甘居大將。

毛澤東暗挑大指,說道:

“難得粟裕!壯哉粟裕!竟三次辭帥,1945年讓了華中軍區司令員,1948年讓了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現在又讓元帥銜,比起那些要跳樓的人,強千百倍麽!”

周恩來總理亦稱贊道:

“粟裕二讓司令又讓元帥,人才難得,大將還是要當的。”

最終,粟裕位列開國十大大將之首,授銜壹事告壹段落。

1961年9月,毛主席接見蒙哥馬利元帥。

蒙哥馬利稱贊毛主席是高明的軍事家,用兵如神,特別是淮海戰役,讓人不可思議。毛主席再次提到了粟裕:

“在我的戰友中,有壹個最會帶兵打仗的人,這個人叫粟裕,淮海戰役就是他指揮的,他也是我們湖南人。”

23年後,粟裕逝世,中央的訃告中評價他“尤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如此高的評價在開國將帥中堪稱絕無僅有。

粟裕大將去世後被火化,家人從他火化的頭顱骨灰中,發現三塊彈片。

這三塊彈片伴隨著粟裕走過了半個世紀,見證了他的成長,也見證新中國的擔當。而那彈片也印證了壹句話: 老兵永不死,只是漸雕零。

謹以此文,獻給粟裕大將。

壹壹END壹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