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間藝術有哪些,哪些傳承至今?
我國是壹個文化強國,在華夏文化的熏陶下,我國民間催生出了許許多多的民間藝術,這些藝術的靈感源自於華夏文化,同時在這種特有的文化氛圍中,變得絢爛多彩。在步入近現代後,由於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壹些傳統的手工藝及民間藝術出現了斷層的情況,無人繼承成為了民間藝術的致命傷。時至今日,我國的民間藝術已經所剩不多,其中吹糖人、年畫、剪紙、變臉、繡花鞋等壹直傳承到了今天。
吹糖人的具體創立時間無從考證,相傳是由奇人劉伯溫發明的,劉伯溫當年為了躲避朱元璋的追殺,與壹個賣糖的老頭子互換了身份,從此過上了賣糖的生活。在這期間,劉伯溫經過細心專研,將糖玩出了花樣,他發現將糖軟化後可以通過吹起和手法將其變成各種形態。之後這門手藝很快便在他手中流傳開來,至今吹糖人這門民間藝術已經有超過六百年的歷史了。
年畫在古代被稱為門神畫,是過年期間,人們為了驅散邪惡之物所繪制,到了光緒年間,正式將這種民間藝術成為?年畫?。年畫這種繪畫方式是中國所獨有的,他寄托了人們對來年的美好期望,是壹種受眾極廣的民間藝術。剪紙的歷史也頗為長遠,早在南北朝時期便已存在,它獨特的鏤空設計賦予了紙張極高的壹書價值,因為其藝術價值極高,我國很早就將它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變臉最早出現於明朝,在乾隆年間發展至巔峰,在當今的川渝地區人們依舊能經常看見變臉這門民間藝術,是十分罕見的保存得如此之好的民間藝術。繡花鞋在剛開始出現時主要是為了紀念晉獻公的豐功偉績,當時晉國宮內的女子都被要求穿著繡有特殊圖案的繡花鞋,後來這種行為被推廣至了全國各地。現如今,繡花鞋演變出了多種花樣,各種各樣的圖案被繡在了鞋面上,以此來展現不同地區人民的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