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珍清的他人評畫
野是壹種美,壹種境界和格調。
劉珍清的畫《香中別有韻》曾壹舉獲得“七彩雲南”杯全國書畫大賽的金獎,令人驚訝。這位此前尚不知名的畫家,是用什麽博得了評委們的青睞?他的畫初看蓬頭粗服,既不濃裝艷抹,也不精雕細刻,卻能在數以千計的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這的確是值得深思的。
後來看了他便多的作品,如《溪尋萬壑》、《蒼然》、《最是橙黃橘綠時》、《兩道白雲騰半山》等,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他是創造了壹種新的美,這就是野性之美。野,它是自然、粗放、無拘無束、壹任天性,它充滿生命的活力和原始的意味,既沒有文人畫家所追求的那種清雅閑逸的書卷氣,也沒有宮庭畫家所表現的那種端莊秀麗的富貴氣,但卻有壹種令人眼目壹新、精神振奮的生命之美。
在他的山水畫中,看不到前人所倡導的那種可遊可居,體現著儒家思想和士人情懷的意境,卻全是堅石嶙峋荒無人跡的不毛之地,就好像專為探險家開放的詭譎神秘、充滿誘惑力的無名山處女地。在他所畫的梅花中,看不到園林盆景的痕跡,看不到園藝師的修剪紮束,卻有壹種蓬蓬勃勃的野氣。所以他畫梅的穿插結構,也無法就前人如“芥子園”所總結的程式規範,只好因勢布局、隨機生發了。於是“野”也就成了他的壹種審美追求,壹種新的審美對象的發現和創造。
就像人們吃慣了家常的菜蔬魚肉,忽然吃到山菜野味,反倒覺得格外爽口壹樣,這種野性的美不僅征服了大賽的評委,也必將征服愈來愈多的觀眾。過去不是曾經批判過“野、怪、亂、黑”嗎?如今人們不僅習而喜見,並且從審美的意義上愈益認識到它的價值。
野性美之所以為美,乃在於野中所蘊含的強大的生命力。它是生命之美,是有益於人的生命的。
美有多種多樣的品格和各種不同的審美特性。可能還有許多美的礦藏,有待我們去探索和開發。
珍清對野性美的開發也僅僅是開始,還需要不斷深入和提高。所謂深入,是指向大自然深入,向傳統深入;所謂提高,是指賦予它更多的文化內涵和創造新的程式規範。這是壹個由低到高不斷完善的過程。
在我國古代美術中,如巖畫、彩油、青銅器紋樣、畫象石、畫象磚、石雕等,其中就有許多野性美的表現,值得很好研究和借鑒。
以珍清的勤奮好學、勇於探索,在他以野性美為取向的藝術追求中,是會不斷地有所突破、有所成就的。(魯慕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