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佛像價格為什麽穩中上升,特別是明朝永宣年代的鎏金佛像!
中國古代的青銅器器型獨特、紋飾精美,國內收藏界多數人把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奉為瑰寶,而對明清時期的銅器卻不甚重視。然而,西方學者卻十分看重明清銅器,他們更把這段歷史叫做“中國銅器文化的文藝復興”。除了名揚天下的宣德爐之外,明清時期鑄造佛像的技藝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並成為當今古代佛像投資市場的主體。
而用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鎏金、可移動的佛造像,俗稱“鎏金銅佛像”。這種佛像是供宮廷、寺廟、使用;它的出現始於兩漢,盛行於隋唐,延續至明清。到民國,乃至現代,鎏金銅佛像仍在使用。鎏金銅佛像的種類有若幹,常見的有釋迦牟尼、觀音、文殊、普賢、天王、母度等。宋代銅佛像以菩薩像居多
古時候佛教造像的制作者,受當時生產工藝的限制,每件佛教造像的表情、服飾、裝飾都經過細致的雕塑技法處理。明清銅器,特別是佛像,存世量少,鑄造工藝好,投資升值潛力大。
從近幾年出現的高價拍品的類別來看,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銅鎏金佛像最受市場高端藏家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