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學校文化建設如何促進學生和教師發展

學校文化建設如何促進學生和教師發展

學校是育人的場所,育人要堅持以學生為本、以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是學校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因此,我校人文文化建設的開展主要圍繞學生未來發展的目標而進行。根據中學德育大綱要求,結合學校德育工作規律,我們認為,學生的發展主要應該包括行為規範、特長發展、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四個方面,相應地,德育也大致分為規範性德育、發展性德育、深層次德育和境界性德育,通過四個德育模塊的工作,使學生成為講文明、懂禮貌、行為規範的人,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成為身心合壹、心智和諧、心理健康的人,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信仰、有追求的人。基於這樣的價值取向,我校構建以“四個導向”為特點的人文文化建設目標,並通過宣傳、教育、活動、制度等途徑,推動人文文化建設目標的實現。“四個導向”的人文文化建設目標分別是,構建以集體為導向的人文文化,規範學生行為習慣;構建以活動為導向的人文文化,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構建以和諧為導向的人文文化,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構建以信仰為導向的人文文化,提升學生道德修養和人格境界。

壹、構建以集體為導向的人文文化,規範學生行為習慣

行為規範教育是德育的基礎性和常規性工作,經常占據學校德育的很多時間和精力,而且效果不是很好,還經常會引發師生沖突。構建以集體為導向的學校人文文化,讓集體成為巨大的教育力量,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壹問題。原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的平行教育理論是構建以集體為導向的學校人文文化的理論依據。平行教育理論指出:“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盡力設法不和個別人發生關系,而只和集體發生關系,使每個學生都不得不參加***同的活動和遵守***同的規則。”全部教育過程,應該遵循“通過集體”、“在集體中”和“為了集體”的原則。為了構建以集體為導向的學校人文文化,我校推出了“八好班集體”建設和學生“部委制”改革,著力推動全員德育,讓班集體和學校集體發揮出巨大的教育力量。

1.加強八好班級建設,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

學校從2006年開始推出“八好班集體”建設方案,把行為規範教育的各個方面納入“八好班集體”建設評價之中,個人不再是單個人,而是集體中的壹員;個人不僅要為自己負責,也要為集體負責;學生犯錯誤時,不僅老師是教育者,學生也是教育者,集體更是最大的教育力量。

我校“八好班集體”的做法是:把班集體建設的方方面面歸納、總結為八個方面,作為引領班集體建設的內容和目標,作為促進學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平臺。“八好班集體”建設從“學生出勤好、儀容儀表好、師生和諧好、公物維護好、教室整潔好、參加活動好、行為習慣好、課堂秩序好”8個方面提出了優秀集體的考核內容和考核標準,為班集體建設提出了目標、方向、標準和抓手。“八好班集體”建設的終極目標是形成“自主管理班集體”、“和諧班集體”、“學習型班集體”三位壹體的優秀集體,使學生在民主、和諧、向上、自主的集體中成人成才。“八好班集體”建設是班級和學生常規管理的基本載體,是學生行為文化和學校校風建設的主要抓手。

2.全面落實全員德育,推動學校全員育人目標實現

德育是學校的首要工作,德育應該由全體教職工***同完成,全員德育的理念得到了廣大幹部和教師的廣泛認可。但是,由於學校管理體制和實踐操作機制等方面的問題,全員德育經常是壹種理念和口號,很難落到實處。我們認為,全員德育不能有效落實的原因有三:其壹,對德育主體要求泛化,沒能根據他們的崗位特點和素質不同提出差異性要求;其二,全員德育停留在口號上,沒有搭建有效落實的載體和平臺;其三,對德育主體缺乏有效的支撐和切實的尊重,全員德育落實沒有保證機制。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實踐和探索。

第壹、制定了《北京市陳經綸中學全員德育管理規定》。明確全員德育的差異性要求,並對教師落實全員德育給予指導、支撐和激勵;教師是全員德育的主體,學科教學是德育的主渠道;班主任是全員德育的骨幹力量,對學生教育負主要責任;後勤員工是全員德育的重要力量,是服務育人和校園生活德育的主體;行政人員是全員德育的領導者和實施者,是管理育人的主體。

第二、推出了學生會“部委制”管理改革方案。為了解決現行的班級幹部設置不合理、三級幹部不銜接,以及學生幹部和管理教師不對接等壹系列問題,我校從本學期開始推出了學生會“部委制”管理改革方案,根據學校工作需要,每個班級設置15個班團幹部,校學生會相應地成立15個部委,各處室相應地有15位教師參與學生幹部管理。這壹改革可以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避免不同部門和幹部之間的交叉混亂,並為全員德育提供有效平臺。

二、構建以活動為導向的人文文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活動是教育的載體,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重要手段。學校為同學們搭建各種活動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努力建設青春校園。

1.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推動學生特長發展

學校堅持每天壹節體育課,基本按學生興趣上課,田徑、球類、健美操等十幾個項目供學生自由選擇;合唱團、管樂隊、舞蹈隊經常活躍在各項重大活動中;機器人、航模、無線電測向等科技活動多次在全國比賽中獲獎;幾十個學生社團和學生公司,成為校園壹道獨特的風景線;午間論壇、名人講座、課本劇表演、學生才藝展示、卡拉OK比賽使校園洋溢著生機與活力;運動會、元旦聯歡以及科技節、外語節等系列活動,豐富並提升著學生活動的文化品位。陳經綸中學的校園內處處充滿者笑聲、歌聲和讀書聲。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推動張德慶校長提出的“讓每壹個經綸學子戴上健康的皇冠,插上科技和藝術的翅膀,安上知識的馬達,睜著理性的雙眼,飛出陳經綸中學,翺翔在二十壹世紀”教育理想的實現。

2.開展廣泛深入的綜合實踐活動,促進學生體驗感悟

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人生遠足已經成為學校的品牌,“生活即教育、社會即課堂、人生即遠足”成為其核心理念。通過市內課程、省外課程、國外課程的開設,使北京文化、中國文化、世界文化都融入到校園文化之中,讓學生能夠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使同學們能夠逐步成為真正的北京人、自豪的中國人、卓越的國際人。

誌願服務是我校又壹項品牌性實踐活動。學校構建了涵蓋家庭、班級、學校、社區、社會五個方面的誌願服務系統,以便能夠使更多的同學在更多的基地進行誌願服務活動。學校通過開展“家庭之星”、“班級之星”、“學校之星”、“社區之星”、“社會之星”等評選活動,有效地推動學生誌願者服務活動的開展。“五星服務”活動由團委獨立運作,由團委誌願部負責具體管理,由班級愛心社和特別行動小隊負責具體操作,實行記小時管理,以前每位同學在校三年的學習時間內至少完成48小時的誌願服務活動,新課程實施後修訂為80小時。我們還提煉出“以愛育愛”的“五星服務”理念,讓學生“通過誌願服務奉獻愛,通過愛的奉獻傳遞愛,通過愛的傳遞學會愛”,最終實現讓世界處處充滿愛。今年我校也因之成為了全國百個誌願服務優秀集體中的壹員。

三、構建以和諧為導向的人文文化,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調查研究表明,中學生在校生活主要的壓力來自學習負擔過重和不良的同學關系、師生關系,這也是給學生帶來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為此,我校提出了“構建以和諧為導向的學校人文文化,幫助學生健康成長”這壹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

1.提出三個主體的不同要求,營造和諧育人環境

為了營造和諧的學校人文文化氛圍,我校堅持從人入手,做到以人為本,在幹部、教師和學生中倡導中華民族傳統的“合和”文化。學校提倡幹部歷練“人性、人品、人格”,每位幹部都是壹面旗幟,真正成為師生的楷模;引導教師實現“合力、合作、和諧”,努力形成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啟發學生堅持“主題、主體、主流”,每位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所有同學得到全面發展。

2.提出教師“四留情”要求,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學校在師生中廣泛開展師德教育和感恩教育活動。通過師德教育和“手下留情、嘴上留情、作業留情、處理留情”的“四留情”學生觀的教育,使教師加強師德修養,轉變教育觀念,實施民主科學管理,主動建立民主、平等、尊重的師生關系;通過感恩教育和“尊重老師、學習老師、質疑老師、超越老師”的新的學習觀的教育,潤滑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加強學生品德修養,促進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學會感恩父母、感恩教師,主動建立融洽的親子和師生關系。

幹部之間、幹群之間、教師之間、師生之間、親子之間、學生之間的關系和諧了,學校的各種工作也就順暢了,學生心靈健康成長的空間和氛圍也就形成了,這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

四、構建以信仰為導向的人文文化,提升學生人格境界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人們的價值觀也在不斷走向多元。多元價值觀引發了社會文化的多元,社會文化的多元在豐富民族文化的同時,也沖擊著我們民族的主流價值觀。這壹文化現象在青少年身上的負面反映是,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自由主義,追求明星、追求名牌、追求名利、信仰缺失。面對這樣的尷尬局面,學校德育將走向何方?德育工作者將如何作為?我們的思路和做法是,構建以信仰為導向的德育亞文化,發揮學生主體性,弘揚主流價值觀,努力提升學生人格境界。

1.挖掘學校歷史育人功能,加強學生愛師愛校教育

校史是學校歷史和精神的載體,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巨大財富。我校利用精心設計的各種人文景觀再現陳經綸中學88年的歷史文化積澱,努力挖掘學校創始人清水安三先生“學長補短,學而事人”和學校改建人陳經綸先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誠為信,以善為懷”等題詞的時代內涵,重新詮釋“奮飛向上,自強不息”的校徽寓意,用校史激勵學生、感染學生、教育學生。

學校的校園裏,有反映學校發展歷史過程的校園文化廣場、雕刻有學校不同發展階段的石雕、記載著學校發展歷程的校史展覽,有反映學校建立和改建的功勛人物清水安三先生和陳經綸先生的雕像,有反映當代新型教育模式的“三構建壹加強”的樓道文化。這些人文景觀的設計,對學生起著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每學年的新生入學教育更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感悟學校歷史文化的厚重和傳承。

2.建構系列信仰教育活動,促進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學校積極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動,利用節假日參觀名勝古跡和祖國的大好河山,利用國旗下講話和班隊會時間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世界觀人生觀教育,在學科教學中有效進行德育滲透,在學生中評選“十項百名標兵”,在學校中開展感恩教育、誠信教育、責任教育、奧運教育、禮儀教育、禁煙禁毒教育、黨校教育、團校教育、儀式教育。學校有意識在各種活動中體現核心文化及主流價值觀,讓主流的教育內容和主流的價值觀占據校園,占據學生心靈。

學校團委正在構建以黨校、團校以核心的,以初壹建隊、初二離隊建團、初三放飛理想、高壹人生規劃、高二參觀清華北大、高三成人儀式為主體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這些將成為我校高境界德育的主要內容。我們相信,學生是成長中的人,是可以改變和塑造的人,以信仰為導向的學校人文文化,壹定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壹定能夠提升學生高尚的人格境界和水平。

以上是我校人文文化建設的主要思路和脈絡,它將和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融為壹體,成為壹種集體價值取向,發揮出巨大的導向功能、感染功能和育人功能。為不斷豐富和發展我校的人文文化,07-08學年度,我們推出了壹些有影響力的主題教育活動,作為人文文化建設的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