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張致遠字子猷
1.王徽之字子猷.生性卓越出眾不拘禮法,平素性情放縱,喜愛聲色。當時的人欽佩他的才能而認為他的行為有汙點。王獻之字子敬,年少有很大的名氣,高傲豪邁不羈,雖然終日在家,仍然有很多人來拜訪,成為當時最風流的人。專攻草隸,擅長繪畫。當時二人都生病了,有術士說:“人命完結的時候,如果有活人樂意替代。那麽死者就可以活。”徽之對他說:“我的才能和地位不如弟弟。請用我的余年替代他。”術士說:“替代將死的人,是因為自已的壽命有余,能夠補足將死的人。現在妳和妳的弟弟壽數都到了盡頭,怎麽替代呢?”不久,獻之去世。徽之奔喪卻不哭,直接走上靈床坐下,拿過獻之的琴彈起來,彈了很久,琴聲走了調,徽之嘆息說:“唉呀!獻之,人和琴都長逝啦!說完就昏倒了。他原先就患背瘡,於是瘡部潰裂,壹個多月後也去世了。
2. 弟弟在天之靈深受感動
2. 文言文閱讀1、CE
2、①於是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死過去。壹個多月後,(王子猷)也去世了。
②幼猴的媽媽沿岸壹直跟著,哀鳴哭號,走了壹百多裏都不肯離去。最後母猴跳到船上,剛落甲板就氣絕身亡。
3、①不是真的“不悲”“不哭”,而是壓抑悲痛,所以才有“慟絕”,睹物思情,悲痛就爆發出來了。
②彈琴、擲琴,這是子猷獨特的悼念方式,是他悲痛到極致的表現。(意思對即可)
4、例如:
伯牙絕弦——抒發對知音不在的沈痛(寫出了俞伯牙和鐘子期之間的知己情誼非常深厚、知音難覓的情感)
戴逵破琴——寄托不事權貴、堅貞不移的高尚情操。
廣陵散絕——嵇康借琴音表現了超然物外、從容赴死的氣度。
3. 郭鳴上.子猷訪戴.楊生狗.王羲之這四篇文言文的課文內容郭鳴上
郭鳴上筮仕授昆山縣令,縣故劇難治,吏人且多豪猾。郭赴官未至縣五百裏,吏人十數輩迎於道,乃詐稱疾不起,自懷部牒間道行壹晝夜抵縣。守縣吏方會飲堂廡,見壹老書生儀狀樸野,直上堂踞坐,皆大怒叱逐之。不肯去,視其手中所持若文書狀,迫視之則部給昆山知縣牒也。大驚互相推擠仆堂下。前迎令者怪疾久不出,伺得其故,亦馳歸適至,***叩頭請死罪。郭笑遣之,吏愈恐不肯起,乃諭之曰:若所為我盡知之。今為若計,欲舞文亂法,快意壹時,而身陷刑戮乎?欲守公奉法,飽食暖衣,與妻子處乎?皆曰:欲飽暖守妻子耳。曰:果爾,我今貸若罪。後有犯者,殺無赦。吏皆涕泣悔悟,終郭任無犯法者。
子猷訪戴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王子猷嘗贊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壹日無此君!”
楊生狗
晉太和中,廣陵人楊生,養壹狗,甚愛憐之,行止與俱。後,生飲酒醉,行大澤草中,眠不能動。時方冬月燎原,風勢極盛。狗乃周章①號喚,生醉不覺。前有壹坑水,狗便走往水中,還,以身灑生左右草上。如此數次,周旋跬步②,草皆沾濕,火至,免焚。生醒,方見之。 爾後,生因暗行,墮於空井中。狗 *** 徹曉。有人經過,怪此狗向井號,往視,見生。生曰:“君可出我,當有厚報。”人曰:“以此狗見與,便當相出。”生曰:“此狗曾活我已死,不得相與。余即無惜。”人曰:“若爾,便不相出。”狗因下頭目井。生知其意,乃語路人雲,“以狗相與”。人即出之,系之而去。卻後五日,狗夜走歸。
王羲之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於其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 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 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4. 文言文閱讀(10分)甲 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小題1:.①總,竟 ②探望 ③完全 ④佩服(4分)
小題2:(1)為什麽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壹定)是他已經死了。(2分)
(2)山簡很佩服王戎說的話,因而大為悲痛。 (2分)
小題3:魏晉風度就是當時的文人士大夫任由性情、曠達、灑脫的風度。(2分)
小題1: “都、省、服”,根據語境可推斷出其意思。“省、服”與現代漢語的意思壹致。“了”要結合上下文認真考慮壹下。
點評:做課外文言文的詞語解釋題,壹定要牢記課外考查看課內的原則。用心想壹想,都能在課內找到這此詞的影子,這樣詞語就不難解釋了。但是平時要有壹定的文言知識積累,壹些文言詞語的常規用法是必須知道的。
小題2:試題分析:翻譯時要註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此句中的關鍵詞有“何以、已”,“何以”是文言文中的重點詞語,譯為“為什麽”。“已”和現代漢語的意思壹致,譯為“已經”。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點評: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壹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中考時常采用直譯。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當然課外的文言語句翻譯時,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壹種較好的方法。
小題3:試題分析:首先要理解“了不悲”“都不哭”“悲不自勝”幾個詞語的意思,即“壹點也不悲傷”“竟然不哭”“悲傷得自己不能承受。形容極度悲傷”,由此可見,人物
比較率真、率性而為,完全不掩飾、不虛偽。
點評:對語句的理解壹定要結合文章內容。尤其要註意語句出現的語段及其上下文的內容,這些往往提示我們語句的意思和情感,幫助我們正確理解語句。
5. 淩義渠 字駿甫 烏程人文言文閱讀翻譯淩義渠
淩義渠,字駿甫,烏程人。天啟五年進士。除行人。崇禎三年授禮科給事中,知無不言。三河知縣劉夢煒失餉銀三千,責償急,自縊死,有司責其家。義渠言:“以金錢殞命吏,恐天下議朝廷重金,意不在盜也。”帝特原之。宜興、溧陽及遂安、壽昌民亂,焚掠巨室。義渠言:“魏羽林軍焚領軍張彜第,高歡以為天下事可知,日者告密漸啟,藩國悍宗入京越奏,裏閭小故叫閽聲冤,仆豎侮家長,下吏箝上官,市儈持縉紳,此《春秋》所謂六逆也。天下所以治,恃上下之分。防維決裂,即九重安所藉以提挈萬靈哉!”義渠與溫體仁同裏,無所附麗。給事中劉含輝劾體仁擬旨失當,被貶二秩。義渠言:“諫官不得規執政失,而委申飭權於部院,反得制言路。大臣以攬權為奉旨,小臣以結舌為盡職,將貽國家無窮憂。”兵部尚書張鳳翼敘廢將陳狀猷功,為給事中劉昌所駁,昌反被斥。義渠言:“今上下盡相蒙,疆埸欺蔽為甚。官方盡濫徇,武弁幸功為甚。中樞不職,舍其大,摘其細,已足為言者羞。辨疏壹入,調用隨之。自今奸弊叢生,功罪倒置,言者將杜口。”不納。
三遷兵科都給事中。東江自毛文龍後,叛者接踵。義渠言:“東島孤懸海外,轉餉艱,向仰給朝鮮。今路阻絕不得食,內潰可慮。”居無何,眾果潰,挾帥求撫。義渠言:“請陽撫陰剿,同惡必相戕。”及命新帥出海,義渠言:“殲渠散黨宜速,速則可圖功,遲則更生他釁。”後其語皆驗。
義渠居諫垣九年,建白多。吏科給事中劉安行惡之,以年例出義渠福建參政。尋遷按察使,轉山東右布政使,所至有清操。召拜南京光祿寺卿,署應天尹事。
十六年,入為大理卿。明年三月,賊犯都城,有旨召對。趨赴長安門,旦不啟扉。俄傳城陷,還。已,得帝崩問。負墻哀號,首觸柱,血被面。門生勸無死,義渠厲聲曰:“爾當以道義相勖,何姑息為!”揮使去。據幾端坐,取生平所好書籍盡焚之,曰:“無使賊手汙也。”旦日具緋衣拜闕,作書辭父。已,自系,奮身絕吭而死,年五十二。贈刑部尚書,謚忠清。本朝賜謚忠介。
本文來自:讀書人網
(簡譯)淩義渠,宇駿甫,烏程人。天啟五年進士。除行人。崇禎三年,授官禮科給事中,知無不言。三河知縣劉夢李煒失餉銀三千,要求償還緊急,自縊而死,有關部門要求他的家人。義渠講:“因為金錢喪命吏,恐怕天下人會議論朝廷重金,意不在偷的。“皇帝特意原諒他。宜興、溧陽、遂安、壽昌百姓混亂,焚燒搶掠巨室。義渠講:“魏羽林軍焚燒領軍張彜的宅第,高歡認為天下的事就可以知道,天漸漸開始的告密,藩國強悍宗入京越奏,裏巷小所以叫守門人伸冤,我豎欺侮家長,下吏箝上司,市場商人拿著紳士,這就是《春秋》所說的六逆啊。天下的治理,依靠上下之分。防維分割,就是九重安所借以扶持神靈啊!”義渠與溫體仁同裏,無所依附。給事中劉含輝彈劾體仁模擬旨意失當,被貶為二級。義渠講:“諫官不能規勸執政失誤,而委托進行整頓權在部院,反控制話路。大臣以獨攬大權為奉聖旨,小臣以說話為盡職責,將給國家帶來無窮憂傷。”兵部尚書張鳳翼敘述廢將陳述謀略功效,為給事中劉昌駁回,董昌反叛被排斥。義渠講:“現在上下都難辨,邊界欺騙蒙蔽為嚴重。官方都過度追求,武弁到功為嚴重。中樞不稱職,除了他的大,摘下他的小,已經足夠為說的羞愧。清疏壹進入,調用跟隨他。從現在奸邪弊端叢生,功過倒置,說話的人將杜口。”不接受。
三遷兵科都給事中。東江從毛文龍後,反叛者接踵而至。義渠講:“東島孤懸海外,運糧艱難,向上給朝鮮。現在路阻隔不能吃,內部崩潰可以考慮。”沒過多久,眾人果然崩潰,挾率求撫。義渠講:“請陽陰剿撫,同罪惡壹定要互相傷害。”以及命令新帥出海,義渠講:“殲滅渠散夥應該盡快,很快就可以畫功,遲就再生其他爭端。”後他們的話都應驗。
義渠為諫垣九年,建議多。吏科給事中劉行惡的,以年例出義渠福建參政。不久升任按察使,轉任山東右布政使,所到之處有清廉的節操。召任南京光祿寺卿,代理應天府尹事。
十六年,入朝任大理卿。第二年三月,賊寇侵犯都城,有旨召回答。趕赴長安門,早晨不開門。壹會兒,傳城陷落,返回。已,到皇帝逝世的消息。背墻號啕大哭,頭撞柱,血流滿面。學生努力沒有死,義渠厲聲說:“妳要用道義相互勉勵,為什麽姑息為!”指揮使離開。根據近端坐,取生平所喜歡書籍全部燒掉了,說:“不要讓賊手弄臟了。每天都穿紅衣服”拜闕,寫信辭別父親。已,從系,奮身斷喉而死,五十二歲。追贈他為刑部尚書,謐號忠正清廉。朝廷賜謐號忠介。
《百度文言文翻譯》
6. 閱讀文言文《王子敬遊園》試題及答案王子敬自會稽經吳,聞顧辟疆有名園,先不識主人,徑往其家①。值顧方集賓友酣燕,而王遊歷既畢,指麾好惡,旁若無人②。顧勃然不堪曰:“做主人,非禮也;以貴驕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齒之他耳③!”便驅其左右出門。王獨在輿上,回轉顧望,左右移時不至。然後令送著門外,怡然不屑。
註釋①顧辟疆:吳郡人,他的花園,池館林泉之盛,號吳中第壹。
②酣燕:通“酣宴”。指麾:同“指揮”,指點。
③倫:吳人稱中州人為傖,含鄙薄意。
譯文王子敬從會稽郡經過吳郡,聽說顧辟疆有個名園,原先並不認識這個名園的主人,還是徑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顧辟疆正和賓客朋友設宴暢飲,可是王子敬遊遍了整個花園後,只在那裏指點評論優劣,旁若無人。顧辟疆氣得臉負都變了,忍受不住,說道:“對主人傲慢,這是失禮;靠地位高貴來做視別人,這是無理。失去了這兩方面,這種人是不值得壹提的傖父罷了!”就把他的隨從趕出門去。王子敬獨自坐在轎子裏,左顧右盼,隨從很久也不來。然後顧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門外,對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
閱讀下面古文,完成下面問題。
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劉義慶《世說新語》)
乙王戎喪兒萬子①,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②,何至於此!”王曰:“聖人③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註釋①萬子:王綏,字萬子。②孩抱中物:形容孩子很小,尚在懷抱之中。③聖人:指人格品德最高的人。
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的意思。
①何以都不聞消息( )
②山簡往省之 ( )
③語時了不悲( )
④簡服其言( )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1)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簡服其言,更為之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兩文中的“了不悲”“都不哭”“悲不自勝”“為之慟”,實際是為後人稱頌的“魏晉風度”的壹種體現。聯系兩篇文章的內容,簡要說說妳對“魏晉風度”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總,竟;②探望;③完全;④佩服
2.(1)為什麽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壹定)是他已經死了。
(2)山簡很佩服王戎說的話,因而大為悲痛。 (意對即可)
3.魏晉風度就是當時的文人士大夫任由性情、曠達、灑脫的風度。(意對即可)
7. 文言文閱讀徐度,字孝節的答案譯文可供參考:
徐度字孝節,安陸人。世代在京師居住。年輕時灑脫自在,不拘泥於小節。長大後,身材魁偉,喜歡喝酒、賭博,經常派小仆役和職業卑賤的人鬧事。梁朝始興內史蕭介去到郡上,徐度跟著他,率領士兵,征討各處山洞,因驍勇聞名。高祖征討交阝止,用厚禮征召他,徐度於是歸順高祖。
侯景之亂時,高祖攻克平定廣州,平定蔡路養,打敗李遷仕,計劃大多出自徐度之手。徐度又統率士兵,每次打仗都立有戰功。回到白茅灣,梁元帝任命他為寧朔將軍、合州刺史。侯景被平定後,追錄前後的戰功,晉升為通直散騎常侍,封為廣德縣侯,食邑五百戶。後又遷任散騎常侍。
高祖鎮守朱方時,徐度任信武將軍、蘭陵太守。高祖派衡陽獻王去荊州,徐度率領所部人馬跟隨前往。江陵陷落,徐度抄小路東歸。高祖平定王僧辯時,徐度和侯安都為水軍。紹泰元年(555),高祖向東討伐杜龕,侍奉敬帝駕臨京口,由徐度總管宮中警衛,並且主持留守事務。
徐嗣徽、任約等前來進犯,高祖和敬帝回到京都。當時敵人已占據石頭城,市廛居民,卻都在南去的路上,離朝廷很遠,擔心被敵人追擊,於是派徐度率軍鎮守於冶城寺,築壘阻斷敵人。敵軍全部出動,大舉進攻,未能攻克。高祖不久又援救徐度,大敗任約等。翌年,徐嗣徽等人帶引北齊軍渡江,徐度隨大軍在北郊壇打敗敵人。按照功勞授職為信威將軍、郢州刺史,兼任吳興太守。不久遷任鎮右將軍、領軍將軍、南徐州沿江諸軍事、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送給他壹部鼓吹。
周文育、侯安都等向西討伐王琳,戰敗,被王琳囚禁,於是以徐度為前軍都督,在南陵鎮守。世祖繼位,遷任侍中、中撫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晉爵為公。尚未行禮授職,出任使持節、散騎常侍、鎮東將軍、吳郡太守。天嘉元年(560),增加食邑壹千戶。服職期滿,任侍中、中軍將軍。出任使持節,都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新安、新寧、信安、晉安、建安九郡諸軍事,鎮東將軍,會稽太守。尚未到任,太尉侯調在湘州去世,於是由徐度代替侯調任湘州、沅州、武州、巴州、郢州、桂州諸軍事,鎮南將軍,湘州刺史。服職期滿,任侍中、中軍大將軍,儀同、鼓吹等不變。
世祖駕崩,徐度事先受遺詔,帶武裝士兵五十人進入皇宮禁地。廢帝即位,晉升為司空。華皎占據湘州反叛,帶引北周軍隊下到沌口。和王朝軍隊對峙,於是晉升徐度為使持節、車騎將軍,統率步軍,從安成郡經嶺路去到湘東,襲擊湘州,俘獲敵人留在湘州的全部家小而歸。光大二年(568),去世,時年六十歲。追任太尉,送給班劍二十人,謚號忠肅。太建四年,詔令配享高祖廟庭。其子徐敬成襲封。
8. 閱讀文言文潘純,字子素,廬州人也,回答4《潘純傳》
徐顯
潘純,字子素,廬州人也。少有俊才。遊京師,壹時文學之士、貴卿之家爭延致之。每宴集,輒雲“潘君不在,令人無歡。”聞其至,皆倒屣出迎,及談笑大噱,壹座為傾。嘗著《袞卦》以諷切當世。其初之辭曰“出門即袞,永無咎也”。其上曰:“以袞受爵,亦不足貴也。”或以達於文宗皇帝,欲系治之。亡徙江湖間,遇有以君事為滑稽士解者,事乃得釋。
因客江南,值京師所與遊者平章事吳公可堂、治書侍禦史廉公亮、秘書卿達公兼善、廉訪使幹公克莊、禦史中丞吳公元震、廉訪副使杜公德常、廉訪僉事魯公誌道等皆持節在外,遂往來諸公間,名聲藉甚。而江南大姓慕君氣勢,望風承謁。於是挈妻子居東吳,日與諸貴人觴詠為樂,所賦詩音節精麗,李義山、溫庭筠輩不能過也。
至正壬辰間,兵起淮東西。淮南行省郎公曹公德照雅君言於上官,使人具書幣辟參軍謀事,君度不可為,謝遣使者,移家避地於越。時太尉高公為禦史大夫,開行臺於會稽,以君為上客,與參謀議。而大夫之子安為樞密院官判,掌兵柄。恃己為父客,以安事語大夫,公因召訓戒。安忿懼,遂中君於法械,系以吏,送還吳郡。行次蕭山道中,拉殺之,以暴疾聞。其子谷間走,竊得其屍,藏之會稽嶽王墳。僧可觀請於谷,葬君西湖嶽王墓側,大夫公不知也。
論曰:禍其可避乎?以郭璞之智而不能免,禍不可避也。果不可避乎?孔子微服而過,有避之道矣。必也盡其避之道,然後聽於天,斯可以言命也。君嘗約予避地,予留以全,君往以斃,其故何耶?君知避其身不知避其言,豈獨兵之能殺身也哉?日見大山不睹眉睫,禍所由來矣。昔馬援恃故舊以致主疑,梁松挾忿怨而害父客,《易》曰“言行,君子之樞機也”,可不慎乎! (《稗史集傳》)
譯文:
潘純,字子素,是廬州人。年輕時就有傑出的才能。他到京師遊學,壹時間喜歡寫文章談學問的人家和富貴官員之家爭著邀請他到家。每次宴會聚集時,人們總是說“潘先生不在,讓我們沒有歡樂”;聽說他到了,大家都急忙連鞋子也來不及穿好就跑出來迎接,等到他談笑風生大開玩笑,滿座都為他傾倒。他曾經寫了《袞卦》這本書來諷諫針砭當時社會,這本書開頭的文字說“壹出門就碰到皇帝,永遠不會遭受災禍”。在這句話的上面說:“因為碰上皇帝而得到官爵,也不值得尊貴。”有人把這句話報告給文宗皇帝,想把他抓起來治他的罪。在逃亡江湖期間,碰上有人拿皇帝的事為幽默滑稽的人解脫過錯,他的事才得以放過。
潘純因為此事客居江南,恰逢京城同他壹起遊學的平章事吳可堂先生、治書侍禦史廉亮先生、秘書卿達兼善先生、廉訪使幹克莊先生、禦史中丞吳元震先生、廉訪副使杜德常先生、廉訪僉事魯誌道先生等人都帶有皇帝授予的生殺大權在外當官,潘純就在他們之間往來,名聲大震。因而江南的大戶人家羨慕他的氣勢,只要壹聽見他的風聲就連忙去迎拜他。此時他帶著妻兒子女居住在東吳,每天同各位達官貴人以喝酒詠詩為樂,他所賦寫的詩音節十分精美,詞句十分華麗,李義山、溫庭筠這些人的詩都不能超過他。
元惠宗壬辰年間,淮東淮西都起兵造反。淮南行省郎公曹德照(字雅君)向上級報告,帶著聘書和禮物征召他為參軍謀事,潘先生考慮到此事不可為,謝絕了派遣的使者,搬家躲避到了越地。當時太尉高先生擔任禦史大夫,官署就在會稽,他把潘純作為座上客,讓他參與重大決策的制定。禦史大夫的兒子高安擔任樞密院官判,掌握兵權。潘純仗著自己是高安父親的賓客,把高安幹的(不合規矩的)事告訴禦史大夫,禦史大夫因而把兒子召來訓斥誡勉。高安既生氣又害怕,就中傷潘純按照法律把他抓起來,捆著到官府,押送回到吳郡。他們行走到蕭山途中住宿,高安把他拉出去殺了,假說他暴病而死報告給上面聽。潘純的兒子潘谷悄悄逃走,偷得潘純的屍體隱藏在會稽嶽王墳。可觀和尚向潘谷請求,把潘純埋葬在西湖嶽王墳旁邊,禦史大夫高先生不知道這件事。
(作者)評論說:災禍難道可以逃避嗎?憑借著郭璞那樣高的智商尚且不能避免,災禍是不可能避免的呀。果真不能避免嗎?孔子穿著壹般人的衣服逃出宋國,(這就是)有避免災禍的辦法呀。壹定要盡量選擇避免災禍的方法,之後才聽從上天的安排,這樣才可以談論命運啊。潘純曾經約我壹起出外地避禍,我留下來卻得以保全,他跑出去卻因此斃命,這中間的原因是什麽呢?潘純知道讓自己的身體避免災禍之地卻不知道避免會讓自己遭受災禍的言論,哪裏只是兵禍才能殺身呢?每天能見到大山卻不能看見眼前的事,災禍就由此而來了。以前馬援仗著是老朋友因而導致漢光武帝劉秀的懷疑,梁松因為私人的怨恨而誹謗中傷嶽父的賓客,《易經》說:“言語和行動,是君子立身的關鍵呀。”可以不謹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