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計算與雲計算有什麽區別?
框計算的實現過程:
1、 首先,用戶的任意壹個需求被提交到“框”裏;
2、 經過壹系列復雜的需求分析,包括語義分析、行為分析、和智能人機交互技術分析,和海量計算,用戶的需求被分發給框後臺的某個或某幾個應用所響應;
3、 框背後的應用平臺是開放的,框計算平臺提供了大量即插即用的接口,各種應用可以主動與框計算平臺對接,使自己有機會來響應框所收集到的需求。
1、狹義雲計算
狹義雲計算是指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資源(硬件、平臺、軟件)。 提供資源的網絡被稱為“雲”。“雲”中的資源在使用者看來是可以無限擴展的,並且可以隨時獲取,按需使用,隨時擴展,按使用付費。這種特性經常被稱為像水電壹樣使用IT基礎設施。
2、廣義雲計算
廣義雲計算是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服務。這種服務可以是IT和軟件、互聯網相關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務。
解釋:
這種資源池稱為“雲”。“雲”是壹些可以自我維護和管理的虛擬計算資源,通常為壹些大型服務器集群,包括計算服務器、存儲服務器、寬帶資源等等。雲計算將所有的計算資源集中起來,並由軟件實現自動管理,無需人為參與。這使得應用提供者無需為繁瑣的細節而煩惱,能夠更加專註於自己的業務,有利於創新和降低成本。
有人打了個比方:這就好比是從古老的單臺發電機模式轉向了電廠集中供電的模式。它意味著計算能力也可以作為壹種商品進行流通,就像煤氣、水電壹樣,取用方便,費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通過互聯網進行傳輸的。
雲計算是並行計算(Parallel Computing)、分布式計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和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的發展,或者說是這些計算機科學概念的商業實現。雲計算是虛擬化(Virtualization)、效用計算(Utility Computing)、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SaaS(軟件即服務)等概念混合演進並躍升的結果。
總的來說,雲計算可以算作是網格計算的壹個商業演化版。早在2002年,我國劉鵬就針對傳統網格計算思路存在不實用問題,提出計算池的概念:“把分散在各地的高性能計算機用高速網絡連接起來,用專門設計的中間件軟件有機地粘合在壹起,以Web界面接受各地科學工作者提出的計算請求,並將之分配到合適的結點上運行。計算池能大大提高資源的服務質量和利用率,同時避免跨結點劃分應用程序所帶來的低效性和復雜性,能夠在目前條件下達到實用化要求。”如果將文中的“高性能計算機”換成“服務器集群”,將“科學工作者”換成“商業用戶”,就與當前的雲計算非常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