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10本心理學書籍推薦?

10本心理學書籍推薦?

開頭借用《王陽明心學》裏面的壹句話:信仰是既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偽的,完全取決我們自己的選擇,妳可以認為生命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只是壹種渺小而短暫的存在,人來到世上純屬偶然,活著也沒什麽特別的意義,無非就是吃吃喝喝、男男女女而已;妳也可以認為生命的本原是高貴而神聖的,每個人來到這世上,都帶有壹種使命,就是讓自己的人格得以完善,潛能充分發揮,進而為他人和社會創造價值,同時讓自己獲得壹個快樂、幸福、成功的高品質人生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為社會創造價值。這裏分享個人非常喜歡的10本心理學書籍,與大家***勉。

1、《自卑與超越》-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曹晚紅

這本書算是我讀的第壹本心理學書籍。幾年前就壹直想拜讀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所以這本書應該是如獲至寶。與弗洛伊德的“決定論”理論恰恰相反,他不認為過去的壞的經歷不壹定會對我們產生負面影響,真正影響我們的是我們如何看待過去,就像挫折對於壹個人的成長或利或弊完全取決於我們怎麽看待。所以所謂的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完全不成立,不要借口自己以前有過不好的經歷所以造成現在的我我們,這都是不敢面對過去、不能接納自己!這本書詳細解讀了自卑感和自卑情結的區別,同時對於我們所處的社會、我們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我們的家庭等都列舉了很多案例,並最終告訴我了我們擺脫自卑的方法。

這本書如果跟岸見壹郎的《被討厭的勇氣》、《原生家庭》壹起看就更好了,總之擺脫自卑的方法包括接納自己、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最後推薦看曹晚紅翻譯的,之前看過另外壹個翻譯的感覺邏輯性不是很強。

2、《自控力》-凱利·麥格尼格爾 /王岑卉

這本書幹貨比較多,也比較實用,適合多看幾遍。自己從這本書裏第壹次初步了解了冥想,後來通過閱讀《10分鐘冥想》,算是基本上能夠學會了冥想。這本書我理解的核心思想是建立意誌力,也就是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或者信念,這是壹切行為的原動力。不要把支持目標實現的行為誤認為是目標本身。進步可以激勵人,甚至可以提高未來的自控力,但前提是,妳要把自己的行為當做努力完成目標的證據。換句話說,妳要清楚自己做了什麽,並緊盯自己的目標。關註對自己的承諾,而不是關註單純的進步。為了實現目標,妳要願意付出更多。從這本書妳可以學習到意誌力、情緒管理、冥想等內容,比較適合大部分讀者。

3、《了不起的我》-陳海賢

非常喜歡的壹位老師,感覺整本書就是在寫自己,並且提出了大部分心理學都會提出的壹個概念:固定性思維模式和成長性思維模式。妳相信壹切都是命中註定還是相信通過努力自己壹定可以做到任何事情?消極的情緒和積極地情緒決定了妳的成就,心理學也稱之為自證預言。如果妳相信妳可以改變,如果妳將其變成壹種習慣,那麽改變就是真實可行的。就像壹張紙或壹件大衣,壹旦折疊過,就會沿著同樣的痕跡折疊下去。這就是習慣的真正力量:妳的選擇決定了妳的習慣。

壹旦做出選擇,並且成了自發行為,那這個選擇不僅真實可行,而且似乎是無法避免的,這讓我們最終走向自己的命運,不管命運如何,我們都無法抗拒。我們的思維模式決定了我們的命運,好的或者壞的。最後送給大家壹句話:妳來這裏,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正確,而是為了學習技能。學習技能,就是要學著把自己放下。

4、《終身成長》-卡羅爾·德韋克

這本書也同樣提出了跟《了不起的我》壹樣的固定性思維模式和成長性思維模式。固定性思維模式的人喜歡壹種優越感,不願意或者害怕嘗試,他們怕自己達不到完美,所以他們經常會想:我只是沒有去做,做的話壹定比別人做得好。但從未見他們去嘗試。所以有些父母母給孩子設立壹個固定性思維模式的理想目標時,他們其實是要求孩子符合壹個聰明、有天賦的孩子的模型,否則就會被認為沒有價值。他們沒有留給孩子犯錯的空間,也沒有留給孩子展現自我個性的空間——孩子自己的興趣、性格、欲望和價值受到了壓抑,這是非常可怕的。真正的自信是“有勇氣敞開心扉去歡迎新的變化和想法,不管他們來自何方”。真正的自信來源於妳的思維模式而與外在物質無關:妳已經做好了成長的準備。

5、《道德經》-曾仕強解讀

這兩本書應該也算是心理學。道是根本、萬物之源,德是外在表現。裏面內容太多太多,沒法去說,而且晚上解讀也很多,不過這本書還是強力推薦。曾仕強本身對於易經、道德經理解非常深刻,而且語言非常簡單輕松,適合像我這種小白的菜鳥。大家讀過曾國藩的書,應該可以了解,他壹直踐行老子的道德仁義禮,像他多次提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之間”、“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最後就是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6、《讀懂孩子的心》- 樊登

這本書對於孩子的教育我感覺還是蠻有意義的。裏面講了關於叛逆期、寫作業、獨立、天賦、內向等多方面的解讀,總的原則我感覺還是換角度思考問題,同時學會平等的與小朋友交流,不要以壹種大人的姿態去命令或者控制小孩。大部分是我們總是以我們的認知去教育小孩,從沒有思考過小朋友真正需要的是什麽。壹定要學會向孩子妥協,我們千萬不要覺得家長壹切都是對的,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必須是家長的附屬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是家長永遠要指點孩子,而是家長想辦法去提高自己的修養,與孩子***同進步和成長,學會做父母比知道怎樣去指點孩子更重要。

7、《拖延心裏學》 簡·博克/ 蔣永強(翻譯)

不要指望這本書解決妳所有的拖延,重要的是妳要覺察妳的拖延和分析妳為什麽拖延,要學會直面恐懼和失敗。有壹些技巧可以從這本書裏學到,比如要明確具體的目標,壹定要非常細化,並且當妳想拖延的時候可以先嘗試去開始幾分鐘(有個2分鐘法則),妳對自己期待越多,妳就越害怕自己是否能夠做到,就越容易拖延,所以目標不要太完美、接受自己,要在過程中調整自己的方向。拖延從根本上來說並不是壹個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壹個道德問題,而是壹個復雜的心理問題。根本而言,拖延的問題是壹個人跟自身如何相處的問題,也反映的是壹個人的自尊問題。

8、《習慣的力量》查爾斯·杜希格 /:吳奕俊(翻譯)

這本書是2023年看的,裏面大部分內容記不太清了,但是當時對自己非常大,近期計劃再看壹遍。這裏面講述了習慣的三要素:習慣的暗示、習慣的慣常行為、習慣的獎賞,這是重點,比如壹包煙,那麽煙民的大腦就是開始預期尼古丁的味道 。當妳了解這些之後,妳才知道從哪裏入手去形成好的習慣。這本書結合《掌控習慣》來更容易操作,兩本書的核心思想差不多。好的習慣養成和壞的習慣戒除都可以用這種方式。習慣是不能被消除的,而只能被代替,當使用改變習慣的黃金法則時,習慣最具可塑性:如果我們保持壹樣的暗示和獎賞,就能植入壹種新的慣常行為。但這還不夠,為了保持這個習慣,人們還得相信改變是可能的。如果妳想改變壹個習慣,妳必須找另壹個慣常行為替代。

9、《如何活出自主人生》莫妮卡·A.波爾 / 張新蕾 (翻譯)

這本書不到200頁,而且裏面很大的篇幅都是實操頁面,讓讀者自己去補充完整,大家可以作為壹個指導書去實踐。裏面內容講的內容比較多,只是沒有深入到底,需要其他心理學的書籍作為基礎。裏面關於馴服內心的批評家、自我價值、學會運用直覺等都有涉及,還是非常不錯的書籍,最好隔幾個月就看壹遍。真正的成功需要發自內心的動力。

10、《登天的感覺:我在哈佛大學做心理咨詢》嶽曉東

2020年看的壹本書,講述了很多實際案例,都是平常生活中會碰到的問題。算是壹本清晰簡單的心理學入門書籍,等於是把知識具象化了。不枯燥不講大道理,有文學味道,於愛情相關, 壹般人的閱讀取向,推薦大家讀下。

還有幾本心理學書籍像《王陽明心學》、《認知覺醒》、《掌控習慣》、《被討厭的勇氣》,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心理學書籍。因為之前的文章“推薦10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裏面講過,這次就沒再重復。有錯誤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自考/成考有疑問、不知道自考/成考考點內容、不清楚當地自考/成考政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老師,免費領取復習資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