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南京棲霞寺門票多少錢南京棲霞古寺要門票嗎

南京棲霞寺門票多少錢南京棲霞古寺要門票嗎

南京棲霞古寺是壹座千年古寺,壹直以來都是香火旺盛之地,充斥著濃郁的佛學文化,而且廟宇建築風格雅致清新,周邊自然環境唯美唯幻,各種花草樹木環繞期間,下面給大家分享寺廟門票價格信息。

棲霞寺門票價格:淡季20元/人,旺季40元/人,晨練免費;

開放時間:7:00-17:30;

景區電話:025-85761831;025-85766979;

景區地址: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棲霞街88號;

棲霞寺位於南京市棲霞區棲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環山,北臨長江,是中國四大名剎之壹,佛教“三論宗”的發源地,南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中心,南朝時期與雞鳴寺、定山寺齊名。棲霞寺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於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隋文帝楊堅於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詔以蔣州棲霞寺為首。唐代時稱功德寺,規模浩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巖寺、湖北當陽市的玉泉寺、浙江天臺的國清寺,並稱天下四大叢林。

壹、簡介

棲霞寺位於南京市棲霞區棲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環山,北臨長江,是中國四大名剎之壹,佛教“三論宗”的發源地,南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中心,南朝時期與雞鳴寺、定山寺齊名。

棲霞寺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於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隋文帝楊堅於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詔以蔣州棲霞寺為首。唐代時稱功德寺,規模浩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巖寺、湖北當陽市的玉泉寺、浙江天臺的國清寺,並稱天下四大叢林。

1983年4月,棲霞寺被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同年創建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1988年1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建築格局

棲霞寺占地面積40多畝,***有毗盧殿、藏經樓三進院勤務,依山勢層層上升,格局嚴整美觀。棲霞寺前是壹片開闊的綠色草坪,有波平如鏡的明鏡湖和形如彎月的白蓮池,四周是蔥郁的樹木花草,遠處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氣清新,景色幽靜秀麗。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彌勒佛殿、毗盧寶殿、法堂、念佛堂、藏經樓、鑒真紀念堂、舍利石塔。寺前有明徽君碑,寺後有千佛巖等眾多名勝。

寺前左側有明徽君碑,是初唐為紀念明僧紹而立,碑文為唐高宗李治撰文,唐代書法家高正臣所書,碑陰“棲霞”二字,傳為李治親筆所題。此乃江南古碑之壹,是珍貴文物。

進入山門,便是彌勒佛殿,殿內供奉袒胸露、面帶笑容的彌勒佛,背後韋馱天王,昂首挺立。出殿拾級而上,是寺內的主要殿堂棗大雄寶殿,殿內供奉著高達10米的釋迦牟尼佛。其後為毗盧寶殿,雄偉莊嚴,正中供奉高約5米的金身毗盧遮那佛,弟子梵王、帝釋侍立左右,二十諸天分列大殿兩側。佛後是海島觀音塑像,觀世音佇立鰲頭,善財、龍女侍女三旁,觀音三十二應化身遍布全島。堂內塑像,工藝精湛,入化傳神,令人贊嘆。

過了毗盧寶殿,依山而建的是法堂、念佛堂和藏經樓。藏經樓內珍藏著漢文《大藏經》7168卷,另有各種經書1.4萬余冊。在佛龕中供奉著釋迦牟尼玉像壹尊。藏經樓左側為“過海大師紀念堂”,堂內供奉著鑒真和尚脫紗像,陳列著鑒真第六次東渡圖以及鑒真和尚紀念集等文物,這些都是日本佛教界贈送的,是中日佛教界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寺內還新建了玉佛樓,正中供奉壹尊高1.5米,重390公斤的玉佛像,玉佛雕鑿精細,裝金著彩,是臺灣僧人星雲大師捐贈的。玉佛樓兩壁掛有釋迦牟尼佛成道彩圖。

寺外右側是舍利塔,始建於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七級八面,用白石砌成,高約15米。塔基四面有石雕欄桿,基座之上為須彌座,座八面刻有釋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圖”,有白象投胎、樹下誕生、九龍浴太子,出遊西門、窬城苦修,沐浴坐解、成道、降魔和涅_。八相圖之上為第壹級塔身,第壹級塔身特別高,八角形,每角有倚柱,塔身刻有文殊、普賢菩薩及四大天王像等浮雕。以上各層上下檐間距離較短,五層檐由下至上逐層收入,塔身亦有收分。各面均灘兩石競,龕坐壹佛。檐下斜面上還雕刻飛天、樂天、供養天人等像,與敦煌五代石窟的飛天相似。塔頂剎柱為蓮花形。整個舍利塔造型精美,不僅是隋唐時期江南石雕藝術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古代佛教、藝術、文化的珍貴實物。

三、主要景點

1、舍利塔

棲霞寺舍利塔為南唐遺物,是長江以南最古石塔之壹,是中國最大的舍利塔。建於隋代,隋仁壽二年(602年,隋文帝命天下八十三州建仁壽舍利塔,棲霞寺有其壹,十世紀南唐時重建,是棲霞寺內最有價值的古建築。石塔八角五級,高約15米。基座圍以勾線造石欄桿,為近代發掘五代原物復原。基座地面雕刻海水及龍鳳魚蝦等圖形,現僅殘存壹部分。

塔身下須彌座各面浮雕釋迦八相。第壹層塔身特別高,正面及背面均雕刻版門,東北及西南為文殊(已毀及普賢菩薩像,其餘四面為天王像。其上為密檐五級,其間刻有小佛龕。各檐仿木構瓦面,角梁端有環寺鈴鐸,尚存少數。塔頂原為金屬剎,有鐵鏈引向脊端重獸背鐵環,後世改用數層石雕蓮花疊成的寶頂。寶塔圖像嚴謹自然,形象生動,雕刻十分精致,構圖頗富有中國畫的風格,為中國五代時期佛教藝術的傑作。歷經千年風雨,雖有部分石檐毀墜,仍巍然屹立,成為金陵佛氣極盛的見證。

2、大佛閣

大佛閣,又稱三聖殿,供無量壽佛,為南齊時弋開鑿,位於舍利塔東。佛像坐身高十點八米,連座高十三點三米,觀音、勢至菩薩左右立侍,高十壹米。佛像的衣褶風格,頗似大同雲岡石窟之佛。原為舍利塔旁的兩尊接引佛,高三米多,秀美典雅,與洛陽龍門石佛相似,亦為中國佛教藝術黃金時代的絕世珍品。棲霞寺為唐代鑒真和尚足跡所至之處,寺內藏經樓院內設“鑒真和尚紀念堂”,供奉著1963年日本代表團訪問南京時贈送的壹尊鑒真和尚脫胎塑像,還陳列著鑒真和尚有關史跡資料多種。

3、千佛巖

千佛巖位於舍利塔後邊的山巖中,還有壹組南朝時期開鑿的石窟,內鑿佛像500余尊,稱千佛崖。其中最大的佛像是無量壽佛,高達10米,左右是觀音、大勢至菩薩立像,組成西方三聖。周圍的巖壁上迫布著佛憲和佛像,在最後壹個石窟中,出現了壹尊手執鐵錘與鐵錐的石工雕像,是佛像的開鑿者把自己的形象也鑿入佛龕。幹佛崖的佛像桔美壯觀,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大佛閣後,舍利塔東,無量殿後山崖間,是千佛巖,有“江南雲崗”之稱,是中國唯壹的南朝石窟。據《棲霞寺碑》載,南朝齊代明僧紹死後,其子仲璋與沙門法度首先在西峰兩壁上鐫造無量壽佛及觀音、勢至兩菩薩。相傳佛像雕成後,在佛龕頂上放出光彩,於是,齊、梁的貴族仕子,風聞而動,各依山巖的高下深廣,在石壁上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為壹龕,號稱千佛巖。***計南朝造像有二百九十四座佛龕,佛像五百壹十五尊。以後唐宋元明各代均續有開鑿,***計佛像七百尊。梁代臨川王蕭宏將佛像加以裝梁代臨川王蕭宏將佛像加以裝飾,金碧煥然,千佛巖位於南方,與雲岡石窟南北遙遙相對,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傑作。

劉宋明帝間,處壬明僧紹隱居棲霞山,夜夢山巖間有如來放光,於是發願造窟,未果。次子明仲璋繼承遺誌,請僧法師設計,在西峰石壁開鑿龕窟,和僧人法度***同在四八四年刻鑿無量壽佛(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等兩菩薩,均高十公尺。雕成之後,齊、梁的貴族士子均各拾財貨,依山巖的高下深廣,在石壁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為壹繪,號稱千佛巖。梁武帝年間(五壹壹年,梁代臨川王蕭宏將佛像加以裝修,金碧煥然。明仲璋、法度所鑿的“大佛(龕閣”,為千佛巖第壹窟。因供奉西方三聖,故又稱為“無量殿”、“三聖殿”,現今磚砌的殿門,是為後代修葺結果。大佛殿往東有四龕相列,西邊約有二十多窟,其餘皆散列於山巖上及巖北側。龕內布局,或壹佛二菩薩,或壹佛二弟子,窟門兩側有天王力士像。佛座下常蹲踞雙獅。漫步其間,常能見到古人題刻,其中以宋人陸九言的“古千佛巖棲霞山”楷書最醒目。

4、無量殿

無量殿為千佛巖最早最大的佛龕。無量壽佛居中,兩側分侍觀音、大勢至,造像身段勻稱,線條流暢。三佛衣褶作風與雲岡石窟酷似,而開鑿年代比雲岡石窟還早十七年。造像精致古樸,可與大同、龍門比美,其價值在於保存了南朝佛像的原韻,在江南尤其罕見。千佛巖有壹尊“佛”,絕無僅有,即三聖殿左側的“石公佛”。相傳在雕鑿最後壹尊佛像時,錘輕,石紋絲不動;錘重,石塊崩裂;不輕不重,僅冒火星,老是鑿不成。眼看期限已到,石匠為免眾人殺身之禍,便縱身跳進龕內,成了壹尊壹手舉錘、壹手拿鏨的“石公佛”。這個傳說體現了後人對明代著名的工匠王壽的尊敬懷念之情。

5、彩虹明鏡

明鏡湖位於棲霞寺山門前50米,是彩虹橋與明鏡湖的合稱。明鏡湖原為桃花澗水的匯集地(今已改道,湖水澄碧,光可照人。湖上有六角亭,以狀若彩虹的曲橋相連,雅號“彩虹明鏡”。彩虹橋毀於清鹹豐兵燹,20年代重建,恢復原貌。此後橋、亭又歷經修葺。1981年,壹度發生明鏡湖湖床塌陷、彩虹橋折斷、彩虹亭坍塌的罕見現象,“彩虹明鏡”壹時消失殆盡。1991年,“彩虹明鏡”復建工程正式啟動,次年竣工。重建的明鏡湖呈方形,面積約3000平方米。湖中有亭,六角形,丹楹黑瓦,翹角飛檐,其上“彩虹亭”3字為當代高僧茗山法師題寫。彩虹橋曲折臨波,與亭連為壹體。湖邊豎有壹碑,高2米余,正面刻“彩虹明鏡”,背面刻《復建明鏡湖碑記》,詳述重建原因和經過。

6、明征君碑

明征君碑於唐上元三年(676年,高宗李治詔立。南朝舍宅創棲霞寺的隱士明僧紹五世孫明崇儼(唐高宗寵臣,為紀念先祖,向李治求取“禦碑”,立於棲霞寺山門前。明僧紹因朝廷多次征召不赴,世稱“征君”。碑高2.74米,寬1.31米,厚0.36米;碑首為6龍拱額,上篆“明征君碑”4字,由唐朝書法家王知敬書寫;碑身兩側為獅首綬帶西番蓮紋飾;碑文由唐高宗李治起草,書法家高正臣行書題寫,通篇2376字,為四六韻文,以10首名詞作結尾。該碑記述明僧紹生平,以及齊梁兩代在棲霞山興寺鑿像等史事。碑陰刻有“棲霞”兩字,相傳系李治禦書。碑質有豆粒狀白色斑紋,為2.8億年前淺海中的動物海百合莖化石和中國孔珊瑚化石。碑下龜趺頭有球斯瓦格化石,是用2.9億年前的上石炭統船山組炭巖雕刻而成。

7、石窟造像

依據文獻記載及造像風格演變,現將棲霞石窟造像大致分為三期。

(1第壹期

約建於晉宋之際至宋永光元年。以無量殿左邊編號為下026、下024兩窟造像為代表。總結這壹期造像風格:均為穹窿形窟頂。佛像身軀粗短呈方形,多為高髻螺發,U形領口佛衣,有陰刻背光及頭後著蓮花,衣襞呈八字形覆壇,亞形壇基。菩薩著方形寶冠,跣足立於圓形蓮座上。出現三壁三龕窟。

(2第二期

約開鑿於5世紀末的十余年。以無量殿(標號下020及其周邊下的022、下021、下019(釋迦多寶窟,即南京市博物館標號的13窟、下004、中102、上193、上089、上148、上090諸窟為代表。大致可分為早、晚兩期。總結這壹時期石窟造像風格:均為穹窟頂,出現三壁環壇,佛壇多為方形與橫長方形,並有千佛出現。佛像軀幹較壹期明顯拉長,倚坐、立佛及結跏趺坐均有表現,佛衣穿法也較豐富,U形領口佛衣、“敷搭雙肩下垂式”、“褒衣博帶式”、“半披式”袈裟並存,施有禪定印與無畏印,裳懸外展下垂。菩薩出現Ⅹ形瓔珞,並有穿壁現象。雕塑方面,圓雕、平直刀法混用,造型更重人體表現,衣飾厚度較壹期有所減弱,佛像軀幹較壹期修長,秀骨清像風格明顯,造像組合也較前期有所增加。其他造像因素如護法獅子上舉壹爪及小跪人造型也為這壹期新有。

(3第三期

約於6世紀初至梁天正元年(551年間。以現無量殿前兩接引佛為代表。損壞較重的壹尊,作低髻螺發,佛跣足立於圓形蓮座上,佛衣右領襟沿左臂敷搭至雙肩,衣紋轉折多為凸棱形起伏,對稱刻於胸前,袈裟表現較厚重。另壹尊形體保存較為完好,薄衣貼體,下胸腹起伏刻畫細膩,衣紋塑造以階梯式及仿泥條式手法表現,低髻螺發,著裝方式與前壹尊相同。兩尊佛像造型相似,雕刻手法及形體表現略有不同,由於兩尊造像均為單體圓雕,其最初所在位置已無從考證(壹說從舍利塔旁移至此。

棲霞寺三期石窟造像總體風格演變呈現為:造像由身軀粗短向舒展修長變化,佛著裝由早期的U形領口佛衣到後來出現“褒衣博帶式”、“半披式”及“敷搭雙肩下垂式”佛衣、由較粗獷厚重的佛衣表現向註重人體刻畫過渡,衣飾厚度逐漸減弱,進而到薄衣貼體。佛座由亞形壇基向方形及長方形壇基過渡,最終出現三壁環壇。造像組合由壹佛二菩薩而逐漸增多至壹鋪多尊。雕刻手法也由平直刀法向圓雕手法過渡。菩薩身著Ⅹ形瓔珞於腹前穿壁也出現在二期。

9、南京棲霞寺舍利塔

中國最大的舍利塔——南京棲霞寺舍利塔搶救維修工程於1993年底竣工,由中國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潤主持的這次維修是歷次維修中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壹次,主要是把數百年前由於自然風化、雷擊火焚墜落的8塊石構件粘結至原斷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