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地理:沙塵暴為何越刮越烈?

地理:沙塵暴為何越刮越烈?

沙塵暴是自然現象。近年來越刮越烈,不能排除人為因素,遊牧文化被無情替代,是沙塵暴危害越來越大的根本原因。最大的受害者也是草原遊牧民族,還有大量的外遷戶。

1、 問:什麽是沙塵暴?

答:不要把壹般的沙塵天氣都說成沙塵暴。風把足夠的沙塵刮到天空,空氣能見度達到壹定程度的時候,才稱得上沙塵暴。沙塵暴壹般並不多見。

2、 問:沙塵暴是否我國才有?

答:沙塵暴是壹種全球氣候現象。主要發生在風大的幹旱地區。如中亞、北美幹旱地區,澳大利亞、北非等地。我國的沙塵暴屬於中亞幹旱區。包括中亞、蒙古、我國西北。

3、 問:沙塵暴是否近年來才有?

答:沙塵暴自古就有。我國有記載的沙塵暴可追溯到漢代。實際上在地球上至少有幾百萬年的歷史。如幾萬年前,赤峰市達理諾爾地區曾出現荒漠化時期,3 .5萬年前湖水達到最低點,當時飛沙走石,形成了沙漠。

4、 問:我國的沙塵暴是否比較嚴重?

答:我國沙塵暴波及面積大,沙塵路現場,往往形成不只壹個沙塵源地。假如幾個源地同時發生,逐漸加速,就可能形成大面積的強沙塵暴。如今年4 月份的那場,是今年我國最強烈的。不過比起美國1934年的沙塵暴,我們還甘拜下風。

5、 問:我國的沙塵暴影響北京、華北,飄到韓國、日本,有人講在美國也有發現,對嗎?

答:首先應該說明,沙塵暴的最大危害地區是處在沙塵中心的幹旱地區,沙塵天氣是全球性的。沙塵不分國界,沙塵上到天空,隨風飄遊。北京的沙塵也不壹定全是從我國西北刮來的,有本地區的,還有可能由內蒙古、蒙古、哈薩克斯坦的。那麽飄到美國的沙塵就很難說是哪的了。

6、 問:有人講近50年我國的沙塵暴趨於緩和,對嗎?

這樣講不全對。近50年可能由於某種氣象因素,與某些歷史上最強的壹兩次相比可能弱些。但發生頻次明顯增加了,危害程度大了。尤其是近1 0年,成了大家***同關註的環境問題。已經危及到億萬人民的正常生活。限於我國研究沙塵暴的歷史現實,我懷疑有關部門提供數據的可比性。

7、 問:沙塵暴形成的原因是什麽?

答:說起沙塵暴形成的原因很復雜,是多方面的。沙塵暴的動力是風。物質基礎是沙塵。風與沙塵各有復雜多樣的時空變化。有足夠強大的風,還要有足夠量的沙塵。但是把大量沙塵吹起來,也還要求很多條件。我國西北幹旱區,盛行強烈的西北風。由於古地中海擡升形成大量松軟的沙塵堆積。幹旱少雨植被稀疏,特別是幹旱、風大、植被稀疏都同步發生在春季,因此春季就具備了沙塵暴發生的自然條件,再加上人為活動破壞了地面植被,使沙塵暴越發強烈。

8、 問:我國近年來沙塵暴發生頻次高的直接原因,是不是由於環境破壞引起的?

答:我剛才說了,沙塵暴的起因是多方面的。我國近年來沙塵暴發生頻率高,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國北方,特別是幹旱區生態環境全面惡化的反應,這樣說是沒錯的。如內蒙古額濟納旗近來發生的,首先引起大家關註的多次強沙塵暴,就與黑河斷流,大面積胡楊林、梭梭等死亡有直接關系。內蒙古海拉爾市以往極少見沙塵天氣,但由於今年西面大面積開荒,沙塵已成為海拉爾市的重要環境問題。我國草原地區近年來不僅沙塵暴天氣頻率高、強度大,還造成沙漠的擴大,甚至新的沙漠形成。這與草原的全面破壞有直接關系,生態學家早有預料。

9、問:沙漠是否是沙塵暴的源頭?

答:說現有沙漠和沙地參與了沙塵暴的形成還不如說沙漠是沙塵暴的後果。因為沙塵天氣的主要顆粒物,特別是飛向高空影響北京等地的沙塵不是大顆粒的沙土,而是細土,沙土只對當地影響較大。細土不斷被吹走,剩下的就慢慢變成沙漠了。

10、 問:影響北京華北等地的沙塵,主要來自何方?

答:我從前講過,沙塵暴的範圍很大,具有國際性。但直接影響北京華北等地的沙塵,主要來自北部附近的草原和荒漠地帶。經常是起自中亞、蒙古南部荒漠區,經過蒙古高原草原區繼續加速,大量沙塵參與,最終形成了影響華北等地的大規模沙塵暴。因此北方草原地區,特別是臨近的錫林郭勒草原是關鍵地帶。

11、 問:那麽說內蒙古草原環境惡化是造成北京及華北地區沙塵天氣的主要原因?

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這樣說。今年沙塵天氣頻繁增加正好發生在內蒙古草原大規模加速破壞的10年之後。內蒙古草原在退化草場占三分之壹的基礎上,九十年代又比八十年代增加了1 8%。錫盟草原在10年內又新添了6000平方公裏的沙地。目前統計退化草場面積已無任何意義。內蒙古耕地面積已擴大到1.9億畝,人均8畝多。農牧交錯帶越來越寬,已接近中蒙邊界。占很大比例的壹年生草本和隱子草的退化草原,春季易被吹走,而農田在春季則完全暴露。因此很容易引起風蝕。

12、 問:大面積草原退化的原因是什麽?

答:草原是生產力較低、比較脆弱的生態系統,只能輕度利用,又是潛在沙漠化地區,因此載畜量過高必然導致退化和沙化。內蒙古可利用草場,9 0年代比80年代減少了828萬公頃。而牲畜卻增加了3000萬頭(只)。每只羊所擁有的草場面積,50年代為3.3公頃,80年代0.87公頃,90年代0 .42公頃。隨著草原面積和單位草原產草量的減少,牲畜卻無休止的增加,草產退化的速度仍然會更快。

13、 問:歷史上內蒙古草原也曾出現載畜量過高想象,個別地區甚至不亞於現在。為什麽草場退化不那麽嚴重?

答:有蹄類是草原生態系統的必要成員。草原上的黃羊、野馬和侯馬壹樣順應自然規律,進行大規模隨季節遷移,草原畜牧業長期以來同樣實行遊牧。事實證明遊牧是利用草場得最好形式,是草原永遠繁榮的保障,成吉思汗就是依靠遊牧畜牧業征服了半個世界。

14、 問:現在已經進入信息時代,我們怎能還讓蒙古族牧民過原始的遊牧生活?

答:這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有人講人類生活從流動到固定。有遊牧畜牧業到農業,在走向工業化、城市化。其實不然,人類發展應走多樣化道路。蒙古人的祖先曾有過固定的漁獵、農業,以及固定的全羊畜牧業,走向大草原,實行遊牧畜牧業後才得到更大發展。人類的現代發明,很多有利於流動,如交通、通訊、電腦,因此也可以這樣說,人類將走向流動。遊牧是草原得到輕牧、輕放的最先進利用方式。遊牧畜牧業是遊牧文化的載體,遊牧文化是中華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珍品。遊牧文化以水草為第壹,牲畜第二,是人與自然融為壹體的生態文化,是當代人類追求的最高境界。

15、 問:遊牧怎能抵抗越來越嚴重的自然災害呢?

答:遊牧不是抗災,而是躲災,順應自然,遊向適宜的地方。定居後,人的生活暫時舒服了,但牲畜最多有壹個季節好過,其他三個季都是災。周圍草退化了,每天要走很長的路去吃遠處的草。若幹年後,由於草場完了,最終還得丟棄房舍搬到更遠的地方去。在目前草原上不可能靠人工種草滿足牲畜需要的情況下,定居本身就意味著災難。造成的損失不僅是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遊牧文化的消失。我們在牧區搞的定居示範點,是花巨資、犧牲生態環境的做法,是讓大天鵝變成鴨子。

16、 問:內蒙古草原全面定居是從何時開始的?

答:內蒙古定居農業的歷史及發達程度不亞於內地。幾千年來農業只是附屬於遊牧畜牧業。清朝以來由於移民增加,內蒙古南部出現純農業區,從此出現農牧交錯帶。解放後內蒙古牧區實行不分不鬥不劃階級的特殊政策,公社化後仍保持遊牧,只是範圍小了。八、九十年代,內蒙古全面推行牲畜草場雙承包,固定草場使用權到戶,從此結束了草原遊牧的歷史。

17、 問:農田在內蒙古是怎樣增加的?

答:農業在內蒙古自古就有,長期只作為牧業的附屬行業。再在漢、明朝就有大規模農業,但是大量開荒還是從清朝就開始的。解放後隨著人口的大量增加,光靠畜牧業養活不了那麽多人,再加大批漢族進入內蒙古,自然會從事他們熟悉的事業。

18、 問:看來人口是關鍵,內蒙古現在的人口還不能算多吧?

答:內蒙古目前總人口2300萬,每平方公裏20人。比河北、山東少多了,但後者屬暖溫帶濕潤區。內蒙古基本屬幹旱區,與同屬幹旱區的蒙古每平方公裏1 .5人,哈薩克斯坦6.3人,我國新疆10人就算多了。有人講幹旱區人口最高限為每平方公裏7人,那麽內蒙古至少多了885萬人,超過3倍。現在內蒙古的額濟納旗、烏盟、伊盟、錫盟、哲盟南部等地區的幾百萬人已經或即將淪為生態難民。因此說,內蒙古的人口壓力並不比我國其他人口稠密省市低。另外由於外來人口中以文化較低的破產農民為主,整體素質不高,只能進行低層次破壞性開發。更加重了草原的負擔。人口問題的更大侵害是隨著大量農耕民族的進入造成遊牧民族更快地消亡。這才是沙塵暴越刮越烈的根本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漢化就意味著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