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法國電影<蝴蝶>講的什麽?

法國電影<蝴蝶>講的什麽?

簡體中文名: 蝴蝶 導演: Philippe Muyl 編劇: 菲利浦 慕勒 (Philippe Muyl) 主演: Michel Serrault / Claire Bouanich 上映年度: 2002 官方網站: 345345 語言: 法語 麗莎(柯萊兒布翁尼許Claire Bouanich 飾),今年8歲,單親,喜歡提問,各種各樣童稚的問題。鄰居的爺爺(米歇爾塞羅 Michel Serrault 飾),兒子已經去世,脾氣古怪,有收集蝴蝶標本的癖好。壹天,麗莎闖進了爺爺的密室,發現了五彩斑斕的蝴蝶標本。爺爺還說,他要到山上去采集壹個叫“伊莎貝拉”的蝴蝶,麗莎大喜,要跟爺爺壹起去探險,她多麽希望跟著爺爺去看滿天飛的蝴蝶。壹路上,麗莎給爺爺添了不少麻煩,因為她有問不完的問題,還放走了爺爺采來的蝴蝶。麗莎掉進了壹個山洞,爺爺著急,找來了救生人員。兩人的友誼、親情,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壹體。 影評: 看完法國電影《蝴蝶》的晚上,許久不肯閉上眼睛。仿佛眼瞼壹合,那些影像便要談去,世界將重又歸於嘈切、繁囂。不會再有天籟般的童聲壹記記問詢,仿若幼嬰的耳語。 《蝴蝶》象壹組清新的田園詩,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壹點點滲入眼耳。那片屏幕,穿過蝴蝶斑斕的羽翼,給我壹座驚艷府邸,如此寧馨,靜美。 蔚藍晴空下,壹望無際碧綠的草原,微風中搖曳的金色麥浪,草原上爛漫的野花和撲蝶的小女孩。大自然的靜美與生命的動感,在這部影片裏,融合得如此無缺。 如此看來,圈子裏的幾個朋友都偏愛法國電影,並不是沒有理由。 《蝴蝶》沒有跌宕迂回的劇情,也沒有刻意做秀的煽情,只是壹場平淡的講述。 八歲的小女孩麗莎是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媽媽未婚先孕生下了她,卻又不知該如何照顧她。孤單的麗莎只能與心愛的藍球為伴,在母親失約或晚歸的時候,壹個人坐在咖啡廳裏、或者電話亭邊的長椅上無助地等待。直到有壹天,失去兒子的孤寡老人朱利安把麗莎領進了他的家,麗莎第壹次接觸到了蝴蝶這種生物,並跟隨著酷愛收集蝴蝶的朱利安壹起,去尋找全歐洲最罕見、也最美麗的蝴蝶“伊莎貝拉”。 口齒伶俐、思維敏捷的麗莎在與朱利安同行途中,不停地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並與固執嚴肅的朱利安鬥嘴。壹老壹少在不斷地爭執與妥協中,漸漸親近。這壹趟旅程,變成了尋找愛與親情的路途。 法國優美的鄉村風光和老少之間諧趣的對話,使得整部片子看來心曠神怡。 法國天才童星柯萊兒布翁尼許是本部影片的亮點。她將壹個生活在單親家庭的,聰明伶俐又孤獨敏感的小姑娘麗莎演繹得如此傳神。她的笑容與憂傷,是整部片子的光影,牽扯著所有觀者的視線和神經。 所以本片在法國上映時,吸引了上百萬觀眾前去觀看,票房突破了2億元。這其中,柯萊兒布翁尼許的出色演技居功至偉。她那雙純澈的藍眼睛,羞怯迷人的笑容是這個殘酷世界的抗體,任誰都無法拒絕這樣壹個精靈的慰藉。 看法國電影,總能讓人感受到身心的愉悅。原因在於法國電影總是能將很深刻的主題演繹得輕松詼諧。許多人生的哲理與隱喻,被有條不紊地編織進情節的前生後世,於細節處,壹壹表露。 這部79分鐘的影片,其實涉獵了相當廣泛的內容。親情、友誼、愛情、戰爭、金錢、命運、人生等等。看起來似乎是極深奧的話題,本片卻以簡單的對話和簡潔的鏡頭語言做了近乎完美的闡釋。 比如,當那只美麗的鹿倒在偷獵者的槍聲裏,朱利安沒有去擋住孩子的眼睛,他讓她知道了什麽是“偷獵者”。當朱利安爺爺把捉到的蝴蝶放入盛有藥物能致蝴蝶於死地的瓶中時,麗莎冷冷地吐出了“偷獵者”三個字。這是壹種意味深長的諷刺。成人的世界,太多的理由和解釋,但在孩子的眼中,並沒有實質的不同。 比如,麗莎與朱利安在山上看到壹對情侶,男孩要求女孩為了證明愛情,勇敢地和他壹起跳傘。 朱利安告訴麗莎,這對情侶的愛情只靠著壹根繩索維系著。通常人們要求對方做些什麽來證明他們的愛情時,就表示不信任對方,沒有信任,愛情就撐不住.。 再比如,在壹次富人的聚會上,麗莎問朱利安怎麽樣才算是富有。朱利安告訴她:最好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片中還有多處涉及到了政治敏感話題(在國內的審片制度中,經常會出現此類術語)。反戰,應當是它隱藏的主題。 我至愛朱利安用手影給麗莎講故事壹幕。個人感覺,它是整部影片中最匠心獨具的表達。 麗莎入睡前要聽故事。朱利安於是藏身於床單後,就著昏黃的燈光,用手影的方式,惟妙惟肖地講了動物界及整個人類世界生存的殘酷。上帝的手,同時制造了美醜與善惡。似乎臨到末日審判那壹日,誰都是壹具待罪之身。 這個隱喻,生動又驚心。三屆法國凱撒獎影帝得主米歇爾塞侯飾演的朱利安,在此將他人生經驗中的睿智與曠達表述得淋漓盡致。 朱利安與麗莎借宿農家的時候,聽男主人訴說政治與民生的利益對沖,戰爭的殘酷及對人性的摧殘。男主人的老母親仿如蠟像般凝固的身影也帶給人壹種強烈的視覺震憾。 也是在此,朱利安終於說出,他如此癡迷於尋找“伊莎貝拉”,是為了要滿足兒子臨終遺願。他的患重度抑郁癥的兒子,臨死前惟壹的願望,是想看壹眼傳說中最美麗的蝴蝶伊莎貝拉。 親情的主題,在這裏被濃墨重彩地渲染開來。雖然朱利安敘述得不動聲色,而內裏蘊含的深沈情感卻教人動容。他其實深愛著兒子,卻從不曾對他說出“我愛妳”三個字,當兒子英年逝去,所有的遺恨都已來不及彌補。 所以,對此深有感觸的老人,在片子近尾聲的時候,當警方出動人力,將不慎跌入山洞的麗莎救上來之後,才會對麗莎年輕的媽媽說:去,告訴孩子妳愛她。 鏡頭語言在此處,又轉入了對於法國某些社會問題的探討,例如單親家庭孩子的撫養及教育問題。 朱利安對麗莎的媽媽說:不快樂的小孩通常都會渴望快快長大,脫離令自己感覺痛苦的生活,到自己能掌握的世界中去。 麗莎的媽媽幡然醒悟。 在野外的時候,“伊莎貝拉”因為麗莎的莽撞被驚飛,老人帶著小小的遺憾返家。但導演卻在尾聲掀起了壹個小高潮。老人和孩子費盡心機尋找的“伊莎貝拉”蝴蝶其實就在家中。她最初的形象,只是壹只醜陋的蝶蛹。 原來,他們壹心想追尋的東西,其實就在自己身邊,只是被忽略了而已。 這是片中會讓人發出會心微笑的鏡頭:下了課的小女孩每天飛快地穿過街區,跑上樓梯,氣喘籲籲敲開朱利安的家門,只為了能夠親眼看到壹只蝴蛹蛻變成蝴蝶的過程。 導演給了長達4分鐘的鏡頭,用來表現伊莎貝拉破蛹而出的畫面。伊莎貝拉在燈光下緩緩打開翅膀,那壹刻,美麗震懾人眼,仿佛所有的疼痛都被忽略。 似乎也在那壹刻,聽到麗莎內心的蛻殼聲。 我們人生中那些難捱的辰光,那些對疼痛與苦難的隱忍,就象壹只蝶蛹,等待蛻變的過程。從醜陋的蝶蛹到美麗的蝴蝶,是生命中經歷成長蛻變的最好隱喻。 片子裏的最後,麗莎放飛了“伊莎貝拉”。末尾的點睛之筆,是小女孩神秘兮兮地貼著朱利安的耳朵說:我媽媽的名字,也叫伊莎貝拉。 朱利安擡起頭對她微笑:那我們都找到了它。 這是法國影片中又壹觸動人心的溫情點,也是影片的主旨所在。身兼編劇與導演兩職的菲利普.穆樂擅長處理家庭喜劇,在本片中,他舉重若輕,將深厚涵義融化於輕松溫情,使得整部片子充滿幽默感,人情味十足。劇本裏的對白及導演鏡頭語言的運用,講究對內心忠實,對情感忠實,所以每壹個觀看的人,都能從中找到***鳴。 而法國人壹貫擅長表達的浪漫在這部電影中穿插始終,朱利安雖然表面嚴肅,其實內心也天真如孩童。他與麗莎之間孩子氣地鬥嘴,令整部影片諧趣橫生。 法國,做為藝術電影的源流之地,的確有許多方面值得借鑒,因其電影文化的深厚底蘊無人能及。 比如電影原聲音樂。在本片中,麗莎與朱利安的壹問壹答,將那些雋永清新的人生哲理做了淺顯而通透的闡述。小女孩的聲音活潑俏皮,老爺爺冷靜嚴肅。融合在壹起,聽來耳目清新。 法語壹向被公認同為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而小女孩童聲稚氣的法語更是仿佛天籟。這首電影原聲歌曲,被許多人視為靈魂的洗劑。執掌配樂的Nicolas Errera,用醇美的鋼琴和行雲流水的弦樂來合成了這首曲子,為影片增色不少。 再比如色彩的運用。79分鐘的影片,象壹場聲色光影的旅行。參與過藝術電影《情欲飛舞》和奧斯卡得獎影片《美麗心靈》的攝影師尼可拉斯海特,用明朗的鏡頭,將法國阿爾卑斯山的自然景致拍得如同壹副寫意山水畫卷。 國內的影片,雖然也不乏此類手筆,但總覺得似壹場視覺盛宴。饕餮之後,味蕾也隨之麻痹,沒有余味值得反芻。所謂的大投資、大制作,象壹場轟轟烈烈的煙花,綻放的,只是瞬間艷光,沒有可以長久存留下來的美麗。場面再宏大,情節再壯闊,缺少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做支撐,就會感覺蒼白無力。 但《蝴蝶》就不同。雖然它只是壹部低成本的小制作電影,故事也非常簡單,但它象壹部多棱鏡,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它,就會引起不同層面的反思。 現今的觀眾,已被眾多的歐洲片養刁了口味。他們要的是視覺與感覺的雙重享受,這壹重境界,才是對電影藝術的最終要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