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距離大陸多遠?
福建與臺灣最近距離只有72海裏,
福州至基隆149海裏,
廈門至高雄165海裏,
廈門至基隆也僅222海裏。
如果指臺灣地區,不是指臺灣本島,廈門角嶼至小金門的最近距離僅1000多米
簡介:
臺灣(Taiwan)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 東北鄰琉球群島, 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包括臺灣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64個島嶼。臺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國第壹大島,7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由於地處熱帶及亞熱帶氣候之交界,自然景觀與生態資源豐富多元。
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南宋澎湖屬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占; 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臺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 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 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臺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臺灣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締造了舉世矚目的臺灣經濟奇跡, 名列亞洲四小龍之壹,於19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臺灣制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制造等領域全球領先。?
臺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原住民族的南島文化亦有影響, 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
歷史文化:
1、語言文字
臺灣現代標準漢語(“中華民國國語”)和繁體中文是臺灣地區法律公文、學校教學、主要媒體通用的語言文字。
漢族方言主要有閩南民系使用的閩南語(臺語、臺灣話)和客家民系使用的客家語。此外馬祖地區通行福州話(閩東語),金門縣烏丘鄉通行莆田話。臺灣原住民族使用臺灣南島語群,但會使用母語的人口逐漸下降。
臺灣最普及的外語是英語,為國民教育重要的課程之壹。
2、宗教信仰
佛教、道教等中國傳統宗教在臺灣極為盛行且長期發展,西方常見的基督新教、天主教與伊斯蘭教等宗教也擁有不少信眾。
佛教、道教相互影響融合已不易區分。道教徒中混雜臺灣民間信仰者應占大多數,媽祖、關聖帝君、保生大帝是臺灣民間信仰的主要神祇。
儒家思想所規範的禮儀與哲學觀被中國人視為組成家國與人際倫理的基礎觀念。儒家思想對臺灣影響深遠,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規範著臺灣人的思想和言行。
3、民俗
臺灣融合了明清時期移居的閩粵移民和二戰後來臺的外省人的民俗,堪稱中國民俗文化的縮影。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是臺灣的三大節日,?每逢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七夕節等傳統節日,民間也有與大陸相同或類似特色的慶祝禮俗。此外尚有多項深具中華文化特色的民俗慶典,如迎媽祖、鹽水蜂炮、平溪放天燈、東港燒王船、頭城搶孤等。
臺灣原住民族各族群有各具特色的傳統歲時祭儀文化。
4、飲食
臺灣飲食文化融合各地美食風格,臺灣菜與閩南菜(還受福州菜影響)和廣東潮汕潮州菜淵源深厚,也受客家菜、廣州菜和日本料理的影響。
臺灣菜有海鮮豐富、醬菜入菜、節令食補等特色,傾向自然原味,調味不求繁復,風格鮮香、清淡。炎熱氣候使壹些酸甜開味的菜肴出現在臺菜中。臺菜素有“湯湯水水”之稱,羹湯類菜肴廣受歡迎。
臺灣飲食文化中有著名的“小吃”文化,各式風味小吃雲集的夜市是臺灣庶民生活文化的代表之壹,常見的小吃有蚵仔煎、炸雞排、臭豆腐、鹽酥雞、生煎包、米血糕、蚵仔面線、甜不辣、鹵肉飯、肉圓、擔仔面、牛肉面、小籠包等。鳳梨酥、牛軋糖等臺灣特產的烘焙美食是知名的伴手禮。
茶是臺灣民眾的傳統飲品。臺灣全境皆產茶,名茶有凍頂烏龍茶、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茶和鐵觀音等。茶藝形式主要是功夫茶。泡沫紅茶文化是臺灣茶文化新的發展,代表性茶飲珍珠奶茶廣受歡迎。
5、文學
日據時期在大陸“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影響和指導下產生和發展起了臺灣新文學運動,賴和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1949年後,胡適、林語堂、梁實秋等大陸文學家隨國民黨政府移居臺灣。1950、60年代風行懷鄉文學,代表作家有林海音(《城南舊事》)等。?同時西方現代文學也是文壇的重要力量,代表作家有白先勇(《臺北人》)、王文興(《家變》)等。?1960、70年代鄉土文學思潮興起,代表作家有鐘肇政(《魯冰花》)等。1960、70年代以後,柏楊、李敖、三毛、余光中、席慕蓉、龍應臺、劉墉、古龍、瓊瑤、林清玄、張曉風等作家陸續有重要作品問世。?21世紀初網絡文學蔚然成風,代表作家有九把刀(《等壹個人咖啡》)等。
6、美術
1950年代畫壇主流是大陸來臺的水墨畫家與日據時期學院出身的西畫家,繪畫技巧較傳統。1960年代起新生代畫家引入西方抽象畫等風格,美術風格走向西化。?1970年代鄉土意識擡頭後繪畫題材再趨本土化。?解嚴後美術界生態多元自由,風格日益前衛。
7、戲劇
歌仔戲是臺灣最主要的地方戲曲,也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中唯壹誕生於臺灣的劇種。?戰後早期官方大力扶持、推廣京劇(平劇、國劇)等大陸劇種,同時歌仔戲、布袋戲等臺灣本土劇種仍是庶民重要的娛樂方式。隨著電視的出現布袋戲、歌仔戲講求聲光效果而重獲重視。京劇與話劇融入創新元素,常以小劇場等形式表演,舞臺劇表演成為極具活力的藝術活動。
8、音樂
臺北“總統府”戰後初期臺語歌曲壹度流行。民間香港的國語流行歌曲和歐美音樂傳唱壹時。1970年代清新的校園民謠風行,同時臺語流行樂壇秀場文化盛行。1980年代講究字正腔圓的國語老歌風靡亞洲,代表人物有鄧麗君和費玉清。受西方搖滾樂的影響,民歌時期後羅大佑等將社會百態寫成歌曲,同時李宗盛創作的情歌廣受歡迎。1990年代以來臺語歌曲風格愈多元活潑。解嚴後自由的創作與發展環境使臺灣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的重要發展地,代表歌手及樂團有周傑倫、蔡依林、張惠妹、S.H.E、五月天等,也吸引其他地區的華人歌手來臺發展,代表歌手有王力宏、孫燕姿、陶喆、林俊傑、蔡健雅、梁靜茹等。
9、電影
戰後臺灣電影界在當局扶持下拍攝大量國語劇情片。臺灣第壹部國語影片是1949年的《阿裏山風雲》,主題曲《高山青》傳唱至今。同時題材以民間故事為主的臺語電影悄然興起。
1960年代健康寫實電影成為主流。?同時香港電影在臺廣受歡迎,影響到臺灣電影的制作路線,愛情片、武俠片和功夫片成為主流。1962年臺灣電影金馬獎創立。?1970年代末以翻拍作家瓊瑤的小說為主的愛情片掀起壹陣潮流,主題曲大為流行。
1980年代《兒子的大玩偶》等影片開啟了新電影風潮。解嚴後侯孝賢《悲情城市》、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作品屢獲殊榮。同時由於臺灣電影表現手法大眾多難理解,加之以美國電影為主的外國電影大舉進入,臺灣電影的環境與市場壹度萎縮低迷。
1990年代起壹些華人導演前往好萊塢發展,其中臺灣導演李安憑借執導《臥虎藏龍》、《斷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作品蜚聲國際,三度獲奧斯卡獎。
2008年魏德聖執導的《海角七號》以國際化商業路線揉合本土特色內容,在票房大獲成功並獲不少獎項後,?《那些年,我們壹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等叫好又叫座的臺灣電影掀起國片復興熱潮。
10、體育
棒球在臺灣是廣受社會大眾歡迎的體育項目[6],日據時期由日本引進臺灣。“中華民國棒球協會”成立於1973年。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是臺灣成立最早和唯壹的職業棒球聯盟。王建民是著名臺灣旅美棒球選手。籃球也是臺灣主力推廣的運動項目。林書豪是NBA首位臺灣裔球員。?在朱木炎和陳詩欣於2004年雅典奧運會奪得兩枚跆拳道金牌後,臺灣近幾年也開始推廣跆拳道。臺灣經常獲得競賽佳績的體育項目還有合球、高爾夫球、臺球、羽毛球、舉重、拔河、馬拉松等。
臺灣曾數度舉辦國際體育賽事,包括2009年高雄世界運動會、2009年臺北聽障奧運會和將舉辦的2017年臺北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以及每年壹度的臺北國際馬拉松比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