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恒星,星系間有什麽關系和區別
星系包含恒星和行星,恒星發光發熱質量大,行星圍繞恒星轉動。
區別:
1、定義不同
行星:行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恒星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恒星的自轉方向相同。壹般來說行星需具有壹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
恒星:恒星是由引力凝聚在壹起的球型發光等離子體,太陽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恒星。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見的其他恒星,幾乎全都在銀河系內,但由於距離遙遠,這些恒星看似只是固定的發光點。
歷史上,那些比較顯著的恒星被組成壹個個的星座和星群,而最亮的恒星都有專有的傳統名稱。天文學家組合成的恒星目錄,提供了許多不同恒星命名的標準。
星系:星系,別稱宇宙島,源自於希臘語的γαλαξ?α? (galaxias)。廣義上星系指無數的恒星系(包括恒星的自體)、塵埃(如星雲等)組成的運行系統。參考銀河系,它是壹個包含恒星、氣體的星際物質、宇宙塵和暗物質,並且受到重力束縛的大星系。
2、形成不同
行星:在太陽系形成初期,99%以上的物質向中心聚合成為太陽,周圍還有部分散在的物質碎片圍繞著太陽旋轉,經過很長壹段時間的碰撞和引力作用,散在的碎片逐漸聚合成了九大行星,但那時的地球只是壹團混沌的物質,
又經過了幾十萬年,物質逐漸冷卻凝固,形成了地球的初步形態,再經過幾十萬年,由於地球的引力作用,由地球內部化學反應所產生的氣體噴出後被保存在地球周圍,形成了大氣層,
並由氫氣和氧氣化合成了水,再然後經過太陽的能量輻射,地球本身的電場、磁場作用和適宜的生存環境,由水中產生了有機物,也就是壹切生命的祖先……
恒星:在宇宙發展到壹定時期,宇宙中充滿均勻的中性原子氣體雲,大體積氣體雲由於自身引力而不穩定造成塌縮。這樣恒星便進入形成階段。在塌縮開始階段,氣體雲內部壓力很微小,物質在自引力作用下加速向中心墜落。
當物質的線度收縮了幾個數量級後,情況就不同了,壹方面,氣體的密度有了劇烈的增加,另壹方面,由於失去的引力位能部分的轉化成熱能,氣體溫度也有了很大的增加,氣體的壓力正比於它的密度與溫度的乘積,因而在塌縮過程中,
壓力增長更快,這樣,在氣體內部很快形成壹個足以與自引力相抗衡的壓力場,這壓力場最後制止引力塌縮,從而建立起壹個新的力學平衡位形,稱之為星坯。
星系:星系之形成和演化向來都眾說紛紜,有些已經被廣泛接受,但仍然有不少人質疑。星系的形成包含了兩方面,壹是上下理論,二是下上理論。
上下理論是指:星系乃由壹次宇宙大爆炸中形成,發生在137億年前。另壹個學說則是指:星系乃由宇宙中旳微塵所形成。原本宇宙有大量的球狀星團(globularcluster),後來這些星體相互碰撞而毀滅,剩下微塵。這些微塵經過組合,而形成星系。
3、特征不同
行星:必須是圍繞恒星運轉的天體;質量必須足夠大,來克服固體引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近於球體);必須清除軌道附近區域,公轉軌道範圍內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體。
恒星:年齡,多數恒星的年齡在10億至100億歲之間,有些恒星甚至接近觀測到的宇宙年齡—132億歲。目前發現最老的恒星估計的年齡是134億歲。
直徑,由於和地球的距離遙遠,除了太陽之外的所有恒星在肉眼看來都只是夜空中的壹個光點,並且它們進入到地球的光受到大氣層的擾動,在人眼中看到就是恒星在“閃爍”。
太陽也是恒星,但因為很靠近地球所以不僅看起來呈現圓盤狀,還提供了白天的光線。除了太陽之外,看起來最大的恒星是劍魚座R,它的是直徑是0.057角秒。
動能,壹顆恒星相對於太陽運動可以提供這顆恒星的年齡和起源的有用信息,並且還包括周圍的星系結構和演變。壹顆恒星運動的成分包括徑向速度是接近或遠離太陽,和橫越天空的角動量,也就是所謂的自行。
星系:星系大小差異很大。橢圓星系直徑在3300光年到49萬光年之間;漩渦星系直徑在1.6萬光年到16萬光年之間;不規則星系直徑大約在6500光年到2.9萬光年之間!
星系的質量壹般在太陽質量的100萬到1萬億倍之間!(註釋:兆這個單位是中國古代說法,現在壹般認為是1乘以10的六次方,容易引起歧義)
百度百科-行星
百度百科-恒星
百度百科-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