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人類的文明起源於什麽?

人類的文明起源於什麽?

人類文明的起源及其分布人類文明的搖籃──古代兩河流域地球上最早出現文明之光的是兩河流域,兩河是指亞洲西南部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這兩條河的中下遊地區,地勢平坦,古代希臘人稱它為“美索不達米亞”,意為河間之地。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前,這裏就居住了蘇美爾人。對於蘇美爾人,人們雖然至今還不知道他們是哪壹族人。但他們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文明,卻得到了較為壹致的公認。“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首先出現人類的文明,得益於“那裏生長的棗椰樹,不僅提供了充裕的食物,而且還提供了大量的木材;那裏的蘆葦蕩裏,有各種野禽小獸,還有魚類,提供了寶貴的食物蛋白質和脂肪;而尤為可貴的是,那裏的土壤是極其肥沃的沖積土。”(斯塔夫裏阿諾斯,1999)。聰明的蘇美爾選擇了這塊“風水寶地”,成功地完成了從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的過渡。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形成於公元前3000年的楔形文字。正如壹位著名學者所說“文字不是壹種深思熟慮後的發明物,而是伴隨對私有財產的強烈意識而產生的壹種副產品。文字始終是蘇美爾古典文明的壹個特征”。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用兩河流域的粘土制成寫作材料,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桿骨棒或木棒作筆印刻成的文字,由於字形像楔,故稱之為楔形文字。除了楔形文字外,蘇美爾人已能把五大行星和恒星區別開來,並將肉眼能看到的星辰劃分為星座,以後又從星座中劃分出黃道十二宮。此外,還有文學上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它長約3500行,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史詩。尼羅河的贈禮──埃及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的尼羅河下遊,遠在舊石器時代,非洲北部已有居民。那時北非的氣候溫和濕潤、布滿草叢森林,當時的居民以漁獵和采集為生。大約在1萬年前,最後壹次冰期結束,北非氣候逐轉為幹旱,並出現了沙漠。但縱貫境內的尼羅河卻把埃及變成了沙漠中的綠洲,於是許多居民便陸續遷到尼羅河兩岸。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在埃及境內的壹段,每年六七月間因上遊山洪下瀉逐漸淹沒河谷兩岸,九十月達高潮,十壹月開始退潮。泛濫期間,久旱的農田得到充分的灌溉,待洪水消退後留下壹層肥沃的淤泥,有利於農作物生長。所以古埃及人把尼羅河視若神明,為之編制神話頌詩。如埃及壹首古詩有這麽壹段詩句:“他信守諾言多麽按時,饋贈禮物又多麽大方!他向每壹個人饋贈禮物,向上埃及,下埃及,窮人、富人,強者,弱者。”因此,尼羅河為古埃及人帶來了發達的古代農業,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尼羅河流域的文明。埃及的文字、文學、建築、藝術和科學等,對古代許多國家特別是地中海東岸各國有過較大的影響,對人類文化發展有重大貢獻。如古埃及人發明的象形字,傳給了地中海東岸的商業氏族腓尼基人,並由此形成了希臘字母。埃及文字除象形字多用於銘刻以外,祭司體和氏書體壹般寫在紙草上。紙草是由尼羅河下遊的人們制作而成的,沼澤地區的壹種高桿植物莖部富有纖維性,將其剖成長條,再用樹膠粘聯起來。它不但是古埃及人使用的紙張,隨後也成為地中海東部地區通用的紙張。在科學知識方面:①已知40多個星座。②制定歷法,把全年分12個月,每月30天,年終增加5天作節日之用。這是人類歷史上產生的第壹部太陽歷。③金字塔的建造,說明埃及人已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④醫學上,醫生有專業分工,如治療眼疾、牙痛、外傷等。此外,古埃及的金字塔建築、獅身人面像的雕塑等都表現出高超的藝術。南亞文明的濫觴──古印度河流域印度這壹名稱來源於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我國西漢稱為“身毒”,東漢時叫“大竺”等,至唐代玄奘在其所著的《大唐西域記》中始譯為印度。印度位於亞洲的南部,高聳的喜馬拉雅山把印度與亞洲大陸隔開,在地理上形成為壹個獨立的區域。這塊大陸的南半部是壹個三角形半島,東為孟加拉灣,西為阿拉伯海。發源於喜馬拉雅山的印度河,其流域是古代印度重要的經濟區域,也是印度歷史上重大事件的主要舞臺。南部德幹高原有富饒的森林和礦產,山地起伏,高原兩側的沿海是平原,氣候良好,雨量充沛,適於農耕。和所有其他古代文明壹樣,印度河主要是農業文明,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和大麥,以及紫花豌豆、甜瓜、芝麻、椰棗和棉花──印度河流域是最早用棉花織布的地方。已經馴養的動物有狗、貓、牦牛、水牛等。古代印度與外部世界也有相當的貿易關系,在美索不達米亞公元前2300年的廢墟中發現了印度河流域的印章,在波斯的巴林島上也發現了壹些古印度河流域的產品。古印度具有其獨特的文化,最古老的文獻是《吠陀》和史詩《摩河阿羅多》、《臘瑪延那》都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還有阿旎陀石窟的藝術表現及自然科學方面的十個數字符號的發明,後經阿拉伯人略加修改傳至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西方文化的源頭──克裏特島的文明克裏特島位於地中海東部中心,島上土壤肥沃,以盛產魚、水果,尤其是橄欖油而出名。島的周圍海面風平浪靜,氣候條件宜於小船航行,因而利於商業貿易。從克裏特島可北達希臘大陸和黑海,東到地中海東部諸國家和島嶼,南抵埃及,西至地中海中部和西部的島嶼和沿海地區,不管朝哪壹方向航行,幾乎都可始終見陸地,所以最終的結果是克裏特成為地中海貿易中心。它的地理位置不僅對商業發展,而且對文化發展也是很理想的。克裏特島人與外界的距離是近的,近到可以受到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各種影響;然而又是遠的,遠到可以無憂無慮地保持自己的特點,表現自己的個性。公元前3000年中期,克裏特島進入金石並用時代,產生了克裏特文明。克裏特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的文明具有水陸雙重性。島上山區布滿森林,提供了建造遠航海船的木材。他們駕著單桅海船,滿載著埃及的糧食、象牙和玻璃,敘利亞的馬和木材,愛琴諸島的銀、陶器和大理石,塞浦路斯的銅,自己島上的橄欖油和陶器,往返於地中海。總的來說,古代作家把克裏特島稱作“偉大、富有、衣食充足”的有福人之島。最能體現克裏特文明的是它的建築,如米諾斯王宮規模宏大、結構復雜。裏面千門萬門、曲折相通,在古希臘神話中有“迷宮”之稱。其中最了不起的是復雜的取水和排水系統,天壹下雨,雨水便把下水道沖刷得幹幹凈凈,工匠還可以到裏面維修。到近代為止,還沒有誰能超過它。華夏的文明搖籃──黃河流域黃河流域是世界的又壹個文明發源地,養育黃河流域文明的是壹片密集的粉沙細土,這種泥土被稱為黃土,它覆蓋了河西走廊東面的廣大地區。壹般認為,黃土是在地質年代較近的第四紀的寒冷幹燥時期,由強勁的西北風吹送來的。其源地在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的幹旱沙漠地區。有些地方的黃土堆積得很厚,超過100多米。其天然的肥力,不遜於當時世界上任何種植農作物的土壤。因此,黃河流域同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印度河流域壹樣,產生了古代文明。黃河流域的文明由諸多成分組成,如陶器、絲織品、青銅、文字、大麥、小麥、羊、牛、馬等。黃河流域的青銅冶鑄技術在世界上居遙遙領先的地位,當時祭拜祖先時用來存放肉類、谷物和酒等祭品的禮器都是青銅制的。青銅制品大小各異,表面飾有豐富多彩的幾何形花紋和許多真實或想象的動物圖案。在商朝廢墟中發現的表意文字──甲骨文,對中國和整個東亞的歷史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些商朝的文字大多發現於龜甲獸骨上,這些龜甲獸骨是當時的人用來占蔔吉兇禍福的──這也是中國人壹個獨特的習俗。還有,中國古代精美的陶器和絲織品在世界上也是獨領風騷的。後來形成著名的“絲綢之路”的取名、以及英語中的“china”既是中國又是瓷器之意,可見壹斑。可以說,人類文明源於大河文明。這些大河流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加上當時溫暖的氣候條件,從而形成了各自的文明。這些不同類型的文明,通過不同的途徑不斷地向外傳播。他們或向當時的野蠻之地播灑文明之光,或在與別的文明的碰撞、融合中繼續傳播、最終形成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大格局,也為此後世界文明的進壹步發展和傳播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