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壩的起源
東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初時稱安樂城。後來幾易其名,晉時稱安德鄉,元延祐年間改稱鄭村壩,明萬歷年間改稱東壩,沿襲至今。
說到東壩,必提壩河。壩河(起先稱阜通河)是元至元年間開挖的壹條人工運河,在通惠河通航之前,對京城的漕運發揮過重要作用。該河西起今朝陽區香河園街道的光熙門,東至朝陽區樓梓莊鄉的沙窩村入溫榆河,可以說是今朝陽區的壹條“內河”。其名稱的由來則是因開挖河身的土堆於兩側成壩之故。由於地勢西高東低,為航運安全、順暢,河上建有土壩,西起依次為千斯壩、常慶壩、郭村壩、西陽壩、鄭村壩、王村壩、深溝壩,居中的鄭村壩則是壩河上的重要壩閘(至今猶存),也是漕運沿線的重要碼頭。所以在歷史上,該鎮的商業、服務業、手工業異常發達。手工藝品、農副產品交易十分活躍,經濟的發達帶動了文化的繁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清乾隆帝禦封東壩北門舞獅子會的“金鈴祖獅”,居京城十三堂太獅之首。兩具各重七八十斤的青黃獅首勢壓群雄,原物現存於首都博物館。由傳統工藝制作的“東壩驢肉”,風味獨特,為京都壹絕,聞名遐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