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上有兩個愛國主義方向走向近代化。回到中世紀。結合史實論述
從鴉片戰爭後至新中國成立之前,近代中國的思想界經歷了從“學器物”到“仿制度”、“走俄國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歷程。
壹、從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地主階級學“器物”
1.林則徐、魏源:“開眼看世界”
很久以來,西方人來華都被稱為到天朝上國朝貢。鴉片戰爭前夕,清朝統治面臨危機,而歐美列強崛起,加緊對外擴張。鴉片戰爭中,天朝上國被壹個西方島國打得壹敗塗地,使華夏鄙視遠夷的傳統觀念受到猛烈的沖擊。壹些愛國的封建士大夫在嚴峻的現實面前,開眼看世界,尋求強國禦侮之道。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壹人。林則徐在官署中設立譯書館,還仿制西方戰艦,邁出了“師夷長技”的第壹步,他提倡的學習西方的“長技”主要指軍事科學技術。魏源在《海國圖誌》壹書進壹步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救國主張,明確提出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和方法。此外當時介紹世界知識的書籍還有姚瑩的《康輶紀行》和徐繼畬的《瀛環誌略》等。這些思想的傳播為中國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貴的思想準備,開闊了人們的眼界,引導人們註意世界形勢,對近代維新變法思想有壹定的影響。
2.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外國經濟侵略加劇,國內有太平天國運動,政局岌岌可危。洋務派看到西方船堅炮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改變現狀。中學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綱常名教;西學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學技術。“中學為體”,是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西學為用”是采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國家在教育、賦稅、武備等方面的壹些具體措施,舉辦洋務新政,來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紀60~90年代,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旗幟,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培養了壹批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在溝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學習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開了窗口。但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地主階級進行道路選擇的前提,也就是說,他們把西方先進的軍事、經濟技術(即先進的社會生產力)強行嫁接到落後的社會制度上來,這種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做法註定要失敗。
二、從戊戌變法至五四運動前夕:資產階級學“制度”
1.維新派:學習君主立憲
早期維新思想產生於19世紀60年代以後,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的傳入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而產生。早期維新派認識到向西方學習不能僅僅局限於“器物層次”,必須上升到經濟、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領域,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早期維新思想沒有上升到系統完整的理論,更沒有付諸實際行動。
19世紀90年代,維新思想有了進壹步發展。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把西方資本主義政治思想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結合,提出了系統的理論和明確的施政綱領。他們要求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他們通過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使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開始在中國傳播開來,壹些知識分子擺脫封建思想束縛,形成了近代中國第壹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著名思想家嚴復以進化論為思想武器,論證變法維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達到救亡圖存,自強保種的目的。雖然後來的戊戌變法只持續了103天就告失敗,但它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傳統觀念產生了沖擊,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
2.革命派:學習民主***和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始用民主革命思想來改造中國,提出了三民主義,要求實行民主***和政體,發展資本主義。1905-1907年,資產階級革命派與保皇派之間展開激烈論戰,爭論的核心問題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結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進壹步傳播,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高潮的到來。雖然後來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但是民主***和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3.陳獨秀、李大釗:學習“民主”和“科學”
辛亥革命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加緊侵略中國,中國先進分子為改變這種局面尋找新的出路;經濟方面,中國資本主義在壹戰期間進壹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思想方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凱大搞尊孔復古逆流為民主知識分子所不容。而以前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在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時,都沒有徹底批判封建儒家思想。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對封建專制和封建道德思想進行了最猛烈的抨擊。陳獨秀的“民主”是指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學”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鬥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這壹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它既是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補課,又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曲。運動中“民主”與“科學”旗幟的樹立,使中國社會許多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還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論廣泛傳播的大好機遇。馬克思主義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乘著俄國革命勝利之風,在中國廣泛傳播。
三、從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中國***產黨從“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新文化運動後期,隨著十月革命的發生,李大釗在中華大地上第壹個舉起社會主義大旗。他在《新青年》上發表了《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大力宣傳俄國十月革命,歌頌社會主義革命,號召人民向俄國學習。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運動發展到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新階段。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例如陳獨秀、毛澤東、鄧中夏、蔡和森、向警予、周恩來等在對西方傳入的思潮進行分析對比、激烈論戰和與中國實踐經歷進行比較後,堅定地放棄了資產階級的思想主張,放棄了形形色色的非馬克思主義,轉變成為馬克思主義者。1920年中國***產黨的早期組織成立以後,有計劃地宣傳馬克思主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產黨的誕生提供了基礎。
在***產國際的幫助下,1921年7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中國***產黨成立。中國***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的必然,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產黨成立以後,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在1922年中***二大上提出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產黨人,探索出了壹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工農武裝割據”道路。在1935年的遵義會議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1945年的中***七大將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中國革命在中國***產黨的領導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最終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
中國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中國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呈現以下三大特征:
1.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啟蒙和救亡相連,體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
2.學西方的歷程是壹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不斷深化的復雜歷程。
3.中國人民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歷了了壹個由被動接受(例如林則徐等萌發新思想、洋務運動)到主動選擇(例如辛亥革命)的過程,最終中國***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