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龍美術館的驚喜
出了博物館,看到附近的寶龍美術館,既來了,不妨也進去看壹看,哪知道遇到很大驚喜,享受了壹場中國頂級書畫藝術品匯聚在壹起的盛宴。
寶龍美術館是壹家民營美術館,位於閔行區漕寶路3055號,在閔行文化公園旁邊,於2017年11月18日正式開館。美術館占地面積23000平方米,擁有500至1100平方米的大小展廳***10個,其中具備博物館級國際標準的恒溫恒濕展廳4個,還有挑高達 5~9米的現當代藝術品展示空間。
寶龍美術館以“弘揚傳統文化精髓、推動當代藝術發展”為宗旨。作為美術館重頭戲,書藏樓珍藏展“百川匯流”,是寶龍常設展覽。據介紹,書藏樓是許健康(福建晉江人,寶龍集團董事局主席)為紀念其父許書藏而命名,也是寶龍收藏的齋號。多年前,許健康在與文人們的耳濡目染交流之下,慢慢喜歡上文化藝術,特別是中國書畫,並開始收藏。至今,其藏品涵蓋了中國百年以來各地區、各流派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存世精品。本次書藏樓珍藏展據說還僅僅是部分藏品,但非常欣喜的已能看到許多中國頂級藝術大家的作品,以及藝術家的生平、作品創作和收藏背景。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號白石、白石山翁等,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2016年,寶龍集團以1.955 億元競得齊白石《咫尺天涯——山水冊頁》。這件山水冊作於1931年,當時齊白石正值69歲,冊頁的題材大體源於白石老人的遠遊印象和家鄉記憶。
錢松喦(1899-1985) , 江蘇宜興人,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新金陵畫派的代表人物之壹。《延安頌》采用鳥隙式構圖,圖繪延安寶塔山上,紅葉點點;遠景用洋紅撮染,朱砂娥擦巖石,色澤純正明朗。面作中山體盡顯題順,寶塔屹立山順,給人以高山仰止之感。
李可染(1907-1989), 江蘇徐州人,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近現代著名畫家,京津畫派代表人物之壹。此作上款人為原南京煉油廠黨委領導藏彬,記錄了秋天外出遊玩,紅葉滿山,遊人貪景晚歸的美好時刻。整幅畫籠罩在夕陽西下的余露中,展現了藝術家引光入畫,流光律秘的創作特點。
李可染《秋趣圖》上款人為山東省委原副秘書長李子超。畫作描繪牧童放牧途中,在濃郁的樹蔭下偷得片刻悠閑的情景,寥寥數筆即寫出壹片秋色滿園之景。
關山月(1912-2000),廣東陽江人,著名國畫家、教育家,嶺南畫派代表人物之壹。關山月喜歡梅花,並以畫梅著稱。他的梅花多為巨幅作品,大氣磅礴,構圖險峻而氣勢雄偉,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潘天壽(1897-1971) , 浙江海寧人。曾任中國美協副主席、浙江美院院長等職。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教育家。此作是為林乎加夫人王顧明所作。以滿幅構圖的框架布局,盆蘭自畫面左上角傾斜插入,右下角壹塊橫出的湖石撐滿畫面,險中求平衡,整件作品富於動感張力,又穩如泰山。
王雪濤(1903-1982) , 河北成安人。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此作設色清新明艷,用筆如飛。畫面表現了花開引蝶,春意盎然的景色。兩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增添了畫面的靈動感,栩栩如生的牡丹,猶如風動,憑添了壹種雅趣。
啟功(1912-2005) , 北京人,雍正九世孫。中國書法家,古書畫鑒定家。此作是啟功畫贈開國上將李誌民與妻子劉平的壹幅作品。壹桿朱竹枝葉繁茂,幾支小竹,旁邊斜出,幾株春筍,正欲拔節抽葉。本幅竹子全以書法寫成,瘦勁清雅,典雅精致,俊秀異常。
謝稚柳(1910-1997) , 江蘇常州人。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古書畫鑒定大 家。此件紅梅為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王大山作。圖為折枝梅花,樹枝以落墨法寫出,墨色疊加似乎有早春枝條返青之意。梅花以淡墨圈出,略敷胭脂,三三兩兩,各具情態。
劉海粟(1896年894) , 江蘇常州人。中國近現代傑出畫家、美術教育家。此件作品為谷牧所作。
李苦禪(1899-1983) , 山東高唐人。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此作上款人為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徐昌明。白菜是李苦禪畫中經常描繪的題材,既是他對生活平常物的藝術發現,也是壹種自喻。看似三個不同對象無意散落,實則用焦、濃、淡三種墨色準確的表現出香菇、菊花和白菜的質感,並使畫面自然產生層次。
吳作人(1908-1997) , 出生於江蘇蘇州,祖籍安徽涇縣,曾任中央美院名譽 院長,中國美協主席等職。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此作上款人為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徐昌明。
黃胄(1925-1997) , 生於河北蠡縣。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長安畫派代表人物之壹。《群驢圖》作品上款人為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徐昌明。 前景中的母驢和小驢以濃墨精心構畫,形體結構準確,母驢穩重沈著,小驢活潑好動,興奮的在母親周圍撤歡。壹動壹靜之間、將母子情感的互動拿捏的極其到位。《歡騰的草原》作品經國家領導人作為國禮贈送給來訪的美國實業家哈默博士。畫面整體呈放射狀,極具縱深感,以快速運筆產生的勁健線條,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和瞬間動態,整個場景頓覺生氣洋溢,壹片歡騰的節日氣氛。2013年在北京保利的秋季拍賣會上,黃胄 的《歡騰的草原》以1300萬起拍,1.288億元成交。
黃永玉,1924年生於湖南常德。當代著名藝術家,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副主席等職。此作是黃永玉於香港時所作,寄托的是遊子對於故鄉的 依戀和情懷。畫面描繪了8只表情誇張的貓頭魔,大眼圓睜,既俏皮可愛,又有望眼欲穿之感,突出“望鄉”的主題。
韓美林,1936年生於山東。當代造型藝術家,國家壹級美術師,清華大學美 術學院教授。此作是韓美林為其好友張壹虹而作。藝術家把熊貓處理成簡單的幾何形狀,形象活潑可愛,憨態可掬,使人過目不忘,歡喜之情溢於言表。
豐子愷(1898-1975) , 浙江桐鄉人。中國近現代散文家、 漫畫家、書法家和翻譯家。
關良(1900-1986) , 廣東番禺人。曾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近現代戲劇人物畫代表人物。此作尺幅小巧,畫面人物造型不拘泥解剖和透視,而是以彎張、變形的手法傳神寫照,筆勢筆趣力求質樸平易、凝重自然,不加修飾,帶有孩童畫的稚拙。
林墉,1942年生於廣東潮洲。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畫院院長,是新時期嶺南派的代表人物之壹。此作是林墉為好友麗娟、景勝夫婦所作。寥寥數筆,人物曼炒舞姿便躍然紙上;飄逸的頭紗和簡化處理的雙腿體現出人物的動感;用色透亮明散,異域氣息撲面而來。
葉淺予(1907-1995) , 浙江桐廬人。中國漫畫和生活速寫的奠基人。藝術家“印度舞系列”的靈感來源於他在印度蘭伽的遊歷經驗。他以驚人的記憶力及速寫功力,運用頓挫自如且洗練的線條,讓人物眼神及動態躍然紙上。
範曾(1938-),字十翼,別署抱沖齋主,江蘇南通人,中國當代大儒、思想家、國學大師、書畫巨匠、文學家、詩人。現為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院長。? 是當代中國集詩書畫、文史哲、儒釋道於壹身的文化大家。老子出關是範曾最擅長的繪畫題材,畫中的老子,白發飄然,襟帶倏然,穩如山嶽,又似乎全無重量,身形飄渺,又宛若就在眼前。此般風骨,何等清新宕逸、遒舉俊發;範曾筆下的老子,形象透著壹股仙風道骨之氣,老子衣紋以有力的線條勾勒而成,灑脫的大氣。帶路的小童臉上洋溢著笑容,衣紋的處理頗具動感。範曾自作篆書題字,結字嚴謹寬博,用筆蒼勁有力,為各幅作品都平添了古樸氣息。
朱屺瞻(1892-1996),江蘇太倉人,八歲起臨摹古畫,中年時期兩次東渡日本學習油畫,擅山水,花卉,尤精蘭、竹、石。曾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授、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繪畫研究所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上海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西泠印社顧問、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上海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等職。
任頤(1840年-1895年),即任伯年,初名潤,字次遠,號小樓,後改名頤,字伯年,別號山陰道上行者、壽道士等,以字行,浙江山陰航塢山(今杭州市蕭山區瓜瀝鎮)人,清末著名畫家。 自幼隨父賣畫,從任熊、任薰學畫,後居上海賣畫為生。在“四任”之中,成就最為突出,是“海上畫派”中的佼佼者,“海派四傑”之壹。任伯年的繪畫發軔於民間藝術,技法全面,山水、花鳥、人物等無壹不能。
吳湖帆(1894-1968) , 江蘇蘇州人。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著名鑒定家,海派的代表人物之壹。此作復原唐代青綠山水“空勾無皴”的技法,僅以線描勾勒山石的邊緣,並通過青綠礦物顏料之間的疊加形成了不同的色澤,畫面水墨氤氳、潤澤秀麗,更具有南派山水的靈動感。 吳湖帆《萬松金闕》原為收藏家朱昌言先生舊藏,後在朵雲軒2017春拍以4300萬元落槌,4945萬元成交。
吳昌碩(1844-1927) , 浙江安吉人。西冷印社首任社長,中國近現代史上以詩、書、畫、印四絕稱雄壹世的宗師。此作贈與老友收藏家沈伯雲,見證了清末年間文人的壹段交往故事。畫作構圖新穎,特意將畫面下方留出,供後世文人墨客題跋把玩,是典型的金石派畫家的習慣。
劉旦宅(1931-2011),原名渾,又名小粟,後改名旦宅,別名海雲生。男,漢族,溫州人。後入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任職。擅人物,兼花鳥,取法漢唐人物、宋元山水及陳老蓮和八大之花鳥,廣泛吸取古人之長而融會貫通,工寫兼長,創作多取古典題材及歷史人物,造型清俊,情思橫逸,融工筆、線描、潑墨為壹體,格外古樸脫俗,耐人尋味。
陸儼少(1909-1993) , 上海嘉定人。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海派代表人物之壹。 壹帆風順圖是陸儼少為其好友版畫家呂蒙夫婦所作。墨韻點染出船只 揚帆離岸之景,以淡赭構畫出平緩山體及其在水面的倒影,雖無山石樹木的細節刻畫,但皴染交錯,植被的密意蔥蘢均躍然眼前,似能感受到雲霧於遠山間湧動。
林風眠(1900-1991) , 廣東梅州人。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教育家。此作人物造型以中國傳統古典審美為基調繪成,削肩蹙眉,體態婀娜;以爽利的線條加以強調概括,具有平面化、抽象化的藝術特色,營造出壹種具有神秘色彩的浪漫主義意境。
朱梅邨(1911-1993) , 江蘇吳縣人。吳湖帆入室弟子中人物畫成就最高者。此作是工筆重彩仕女人物畫。大小尺幅僅三尺余,但藝術家以極豐富的技巧,將兩位侍女安置在了壹個理想環境中,所有的細節盡善盡美,繁復但不繁瑣,營造出壹派皇家貴氣。
黃永玉,1924年生於湖南常德。當代著名藝術家,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副主席等職。本作標題名取自屈原詩篇,蒼梧的意象與昆侖山相關,暗示了人們向往的仙山秘境。此作以既可代表朝陽又可代表夕陽的橙紅色背景中,為人們編制了壹個屬於當代人的心靈歸宿。
賀天健(1891-1977) , 江蘇無錫人。中國近現代著名中國畫家、書法家。藝術家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而作此畫。其山體構畫來源於對自然造化的觀察,以及對宋元繪畫的博采眾長。遠景為壹輪紅日,漫天紅霞,營造了“雲開日朗”的畫面,象征新中國誕生的無限活力。
吳冠中(1919-2010) , 江蘇宜興人。現當代具有改革精神的傑出藝術家、美術教育家。藝術家用當代的語言融匯中西,表現盛夏荷塘這壹中國傳統的題材。本作的荷花取其風骨,以紅色於波紋間壹筆畫成壹條小魚,茫茫上百條,為整幅作品再添生機與活力。
張大幹(1899-1983) , 四川內江人。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被譽為“東方之筆”。巨然晴峰圖繪於二十世紀40年代,是張大千盛年時期、以山水為主體、進入藝術成熟期後極其稀見的銘心極品。 2016年拍得1億350萬元高價。 四川山色描寫借居青城山的張大千送客下山的情景,因夏末的暴雨初過,眾山皆青且遠景壹望無遺。時值張大幹遠赴敦煌的前壹年,畫作構圖宏闊,墨染綿密、蒼茫渾厚 。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字雁冰,浙江省桐鄉市人。茅盾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同時也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1981年茅盾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
陳佩秋,1922年生於河南南陽。現當代海派領軍畫家、美術史論家。此作是為開國大校張鷹、趙珍夫婦所作。此工筆花鳥畫的造型富有動態,體現了藝術家對於傳統技法的透徹理解和完美應用。整個畫面高雅明麗、鳥語竹香猶在耳鼻,是不可多得的盛年佳作。
陳大羽(1912-2001) , 廣東潮陽人。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新金陵畫派代表人物之壹。此作取法其師齊白石作品中強烈的色彩對比,以紅黃二色畫出 雞冠花,並淡淡敷上綠色,使得暖色與冷色產生強烈對比,仿佛整幅畫面處於壹種熱烈、激動的氛圍中。
舒同(1905年~1998年),字文藻,又名宜祿。東鄉人(今江西撫州市東鄉區)。書法大師。原中***山東省委第壹書記,陜西省委書記,中國書法家協會第壹任主席。
王雪濤(1903-1982) , 河北成安人。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此作曾發表於《體育報》, 以報導第三世界“新興力量運動會”開幕,沖破西方大國對於世界性運動會的壟斷。畫中幾顆碩大的新筍,破土而出,畫家以筍比喻新中國突破西方壓迫,頑強不息,茁壯成長。
胡適(1891年~1962年),男,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學名洪骍,後改名適,字適之。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安徽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
金城(1877-1926) , 字拱北,浙江吳興人(今湖州)。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此畫構圖繁復,尺幅巨大,然筆墨工細秀潤,濃淡深淺有度,賦色清淡,畫面壹片明凈爽朗,超逸之氣流溢全卷,極見秀潤蘊藉之文人韻味。此作堪稱金城臨古之傑出代表,實為少見。
方濟眾(1923-1987),號雪農,陜西省勉縣人,現代畫家。1978年後任陜西美協副主席、省國畫院院長。擅長山水、花鳥,作品取材於西北農村、牧區風光,註重自然性靈。水墨小品渾厚清新,將現實生活導入田園詩情化的藝術感受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田園風光模式。
程十發(1921-2007) , 上海松江人。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海派代表人物之壹,曾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等職。此作是藝術家為其同學著名攝影家簡慶福所作。畫中三位少數民族少女以正面、半側、全側三種姿態面向觀眾,將傳統人物畫的主要姿態囊括其中,開相端莊嫻靜,但不失少女花喜悅之情。
關良(1900-1986) , 廣東番禺人。曾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近現代戲劇人物畫代表人物。畫中達摩合十跪坐在蒲團上,用筆粗壯有力,力透紙背,轉折明顯如用油畫筆刷與人物造型相協調,體現了“厚、拙、重”, 呈現出關良晚年典型的藝術特征。
趙樸初(1907-2000),中國佛教學者、居士、中國現代社會活動家。安徽太湖人。幼承家學,勤於文史哲的研習。大學時代開始接觸佛學,20世紀30年代初,曾任中國佛教會秘書、主任秘書。1952年發起並籌備成立中國佛教協會,歷任該會秘書長、副會長、會長等職。曾擔任中國佛學院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郭沫若(1892年-1978年),幼名文豹,原名開貞,字鼎堂,號尚武,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壹、中國歷史劇的開創者之壹、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甲骨學四堂之壹,第壹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在書法藝術方面,郭沫若成就璀璨,在現代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以“回鋒轉向,逆入平出”為學書執筆8字要訣。其書體既重師承,又多創新,展現了大膽的創造精神和鮮活的時代特色,被世人譽為“郭體”。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字中、秋明,號君墨。祖籍湖州,1883年生於陜西興安府漢陰廳〈今陜西安康市漢陰縣城關鎮民主街〉,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以書法聞名,民國初年,書壇就有"南沈北於"之稱。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書壇有"南沈北吳"之說。已故全國文物鑒定小組組長 謝稚柳 教授認為:"數百年來,書家林立,蓋無人出其右者"。
楊度,(1875-1932),湖南湘潭人,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此作是為錢化佛所作,集取佛經中“當為汝說”、“如是我聞”兩句合為壹聯,意蘊悠長。本聯取漢隸方折運筆,略參楷書及魏碑氣息,兼楷帶隸,不以秀美面目示人,雋永淳厚、寬博沈穩、大氣磅礴。
劉炳森(1937年-2005年)字樹庵,號海村,幼年自號劉五先生。1962年夏於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山水科本科畢業,同年秋至北京故宮博物院從事古代法書繪畫的臨摹復制和研究工作至今。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其劉體隸書影響甚廣。
博學篤誌樂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