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員犧牲了,誰來為犧牲買單?
2019年12月,壹名31歲的男子李某,在重慶壹座公寓跳樓自殺,砸到了兩名高中藝考女生,三人經搶救無效死亡。輕生者的縱身壹跳,把兩個花季少女的未來徹底砸碎,兩個家庭從此陷入深深的絕望。
而陳建軍的犧牲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兩次遭遇喪子之痛的父母又該如何面對接下去的生活?為路人的飛來橫禍,為消防員的犧牲,網友們發出“輕生者不該救”的聲音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就是最真實的人性。
但是在輕生者中,大部分屬於情緒性自殺,在遭遇壹些負面事件後,出現悲觀、狂躁等情緒後無限放大,做出沖動的行為。
如果放任輕生者不管,那將和魯迅筆下壹百年前的中國人壹樣,麻木無情,看客冷漠。挽救自殺者,是我們作為人對生命的尊重,阻止當眾自殺,也能切斷將會引發的社會影響和相關問題,不讓其他人模仿跟隨。
該不該為了救人而犧牲的問題,早在40年前就被討論過。1982年7月,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學員張華,為救1名掏糞老農,獻出了自己年僅24歲的年輕生命,張華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二批大學生,用社會精英的生命置換壹個掏糞老農的生命,值不值得?
生命不是算術題,道德感更不能用數字衡量,用壹條生命拯救另外壹條生命,是生而為人最高尚的壯舉。無論是陳建軍還是張華,亦或是那些有名不能說的緝毒警察,他們都背負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電影《救火英雄》中有壹句臺詞:我們救的不是火,是人,是生命,我很清楚指令,也明白做消防員,不該壹命換壹命,我們只是希望能救壹個是壹個。
和平時期犧牲最多的職業,就是消防員。新中國成立以來,超過600名中國消防員在戰鬥中犧牲,犧牲消防員的平均年齡只有24歲,2003年衡陽大火、2015年天津爆炸,單次事故犧牲的消防員就高達數十至上百人。
除了在戰鬥中犧牲,消防員日常的訓練也存在著危險。8年前,只有21歲的朱銘駿在演練中從2米高的雙杠上摔下,全身癱瘓,於是他開始用遊戲逃避現實,和網絡的接觸,讓他收到很多人的幫助和鼓勵,他開始考取心理咨詢師證,幫助其他絕望的人,如今朱銘駿還成為了B站的遊戲UP主,在平臺和其他UP主的幫助下,他收到了世界上第壹張電競護理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