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胡的藝術成就中阿炳和劉天華誰的貢獻更大?
劉天華是中國近代音樂史上,有著卓越創造力和傑出藝術貢獻的藝術家之壹。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當時正好是我國新文化運動,人們學習西學,學習整理傳統文化,力圖以文化拯救日漸衰敗的中國。
在新文化運動中,劉天華選擇了“改進國樂”的道路,並為之奮鬥壹生。在他壹生短短的三十多年中,從教學、創作,到樂器改革、記譜法等,對國樂做出了多方面的改進,成就斐然、影響深遠。在劉天華對國樂多方面的改進中,首先是從對二胡的改進入手的,他對二胡音樂創作、演奏、教學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使二胡在20世紀得到突出發展,成為壹件備受人喜愛的樂器。
二胡作為中國傳統的民族拉弦樂器的代表,跨越了唐宋元明清等多個歷史朝代,有著上千年的歷史,然而其發展卻是十分的緩慢。自古以來,二胡主要是作為壹種重要的伴奏樂器活躍在戲曲舞臺上,其演奏技法比較單壹,表現力和感染力十分有限,作品的題材和數量都極為匱乏。
但是劉天華卻認為二胡具有豐富的藝術內涵和很大的挖掘潛力。他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探索演奏技藝,虛心尋訪、求教民間藝人,大膽借鑒小提琴、琵琶、古琴等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使二胡成為極富表現力的獨奏樂器,開拓了二胡獨奏音樂的新天地。他用畢生的經歷創作出了不同風格的二胡曲目,如單弦卡戲的大幅度移動把位的《悲歌》,類似古琴演奏的泛音風格的《良宵》,帶有引子、尾聲的自由多段體結構的《空山鳥語》,變奏曲式結構原則的《燭影搖紅》等。他創作的十首二胡獨奏曲不僅在當時曾受到國內外廣大聽眾的稱譽,就是在今天依然被視為民族音樂的珍品,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喜愛與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