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工農紅軍最多時有多少人?

工農紅軍最多時有多少人?

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簡稱“紅軍”。全國紅軍發展到最多時達到約30萬人。

紅軍編制

紅壹方面軍

1930年8月24日,紅壹軍團和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會師,組成紅壹方面軍(也稱中央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毛澤東。當時紅壹軍團轄紅三、四、十二軍,紅三軍團轄紅五、八、十六軍。1931年8月,張雲逸、鄧小平的紅七軍編入三軍團。1931年12月24日,寧都起義的國民黨軍(26路軍)編為紅五軍團。1932年6月改稱紅壹方面軍。1933年編成為紅壹、三、五軍團和江西軍區獨立師,其中,壹軍團轄四、十四、十五軍(十四、十五軍原為五軍團編制),三軍團轄壹、二、三、四、六、七師,無軍壹級,五軍團轄三、二(原壹軍團十二軍)軍。紅七軍團原為1930年贛東北紅軍部隊擴編而成的紅十軍,1933年1月與中央紅軍會師,劃歸壹方面軍,1933年7月20日改為紅七軍團,紅九軍團於1933年10月28日由紅壹軍團三師、紅五軍團十四師合編而成。紅八軍團由紅七軍團二十壹師和中央紅軍直屬二十三師,在1934年9月合編而成,兵力最高達24個軍***7萬余人。1933年編成為,壹、三、五、六、七軍團,1934年7月紅七軍團北上,改名“抗日先遣隊”,10月與1933年初成立的新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後失敗;六軍團作為長征先遣隊先前進至湘西和二軍團會師。1934年長征開始時,壹方面軍編成為紅壹、三(各三個師)、五、八、九(各兩個師)軍團,其中八、九軍團為長征前最後壹次“擴紅”時組建,多為新兵,裝備及戰鬥力較差。湘江之戰時,八、九軍團被打散。湘江之戰後,八軍團番號撤銷。余部編入五、九軍團壹直是作為全軍後衛。九軍團在貴州曾經單獨作戰,以掩護主力進行機動作戰。

1935年毛兒蓋會議之後,紅壹方面軍離開紅四方面軍向陜北前進,其時五、九軍團因駐地在四方面軍中,未能隨軍北上,編入紅四方面軍。俄界會議後,壹、三軍團與幹部團編乘中央縱隊至陜北組成陜甘支隊,到達陜北前全軍整編為紅壹軍團,1935年11月與紅十五軍團匯合,合編為紅壹方面軍。

紅二方面軍

原為紅二、六軍團,1935年接中央命令編為紅二方面軍,後來和四方面軍會師後編成中還包括九軍團和三十三軍壹部整編為三十二軍(和四方面軍的九軍區分)。總指揮賀龍,副總指揮蕭克,政治委員任弼時,副政治委員關向應。

1936年7月,紅二、六軍團到達甘孜與四方面軍會師,奉命組成紅二方面軍,並將原屬壹方面軍的三十二軍(三十二軍就是原壹方面軍的九軍團)編入。

紅四方面軍

紅四方面軍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黃麻起義後成立的紅七軍,黃麻起義失敗後余部以後發展成紅11軍31師。加上在六霍起義和商南起義中誕生的紅32師和紅33師改編成紅1軍。1930中紅15軍與紅1軍合並成紅四軍,軍長為鄺繼勛,政委曾中生,參謀長徐向前。1931年11月,以紅4軍和紅25軍正式成立紅4方面軍。四方面軍總指揮為徐向前,政委為陳昌浩,政治部主任為劉少奇。

鄂豫皖時期:在鄂豫皖根據地時,包括紅四軍及紅七十三師。後四次“圍剿”後紅四軍轉移向川陜發展,留紅七十三師於鄂豫皖堅持。後徐海東率部向陜北突圍而去,到達陜北後編為紅二十五軍,與當地的二十六、二十七軍編為紅十五軍團。

川陜時期(壹、四方面軍會合前):紅四、九、三十、三十壹、三十三軍。

毛爾蓋會議之後,南下時:紅四、五、九、三十、三十壹、三十二軍,與國民黨大戰之後,損失慘重。壹、四方面軍會師時,四方面軍已有三十三軍,在當時左路軍編制內三十三軍是川東遊擊隊改編的。南下受挫後也沒有取消建制,至少在四方面軍西渡黃河被分隔時還有三十三軍。

長征會師之後:

西路軍:紅五、九軍及三十軍壹部。

東路軍:紅二、六軍團及三十二軍。

此外還有紅四軍及三十軍壹部。

紅壹方面軍:紅壹、十五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