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我們如何理解茅盾的《子夜》?

我們如何理解茅盾的《子夜》?

《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1896壹1981創作的長篇小說,初版印行之時1933年即引起強烈反響。瞿秋白曾撰文評論說:“這是中國第壹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壹九三三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國貨年》歷史的發展證實了瞿秋白的預言。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日本著名文學研究家筱田壹士在推薦十部二十世紀世界文學巨著時,便選擇了《子夜》,認為這是壹部可以與《追憶逝水年華》普魯斯特、《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媲美的傑作。

茅盾的小說,素以全景式地展現宏闊的社會生活畫面見長。《子夜》的舞臺設置於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並沒有截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夜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裏錯綜復雜的鬥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並,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裏。同時,作家又通過壹些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從而實現了他所設定的意圖:“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壹九三零年動蕩的中國得壹全面的表現。”當然,茅盾的“大規模”“全面”描寫,並不是把各個生活斷片隨意拼帖在壹起。他精心結構,細密布局,通過主人公吳蓀甫的事業興衰史與性格發展史,牽動其它多重線索,從而使全篇既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場景,又沿著壹個意義指向縱深推進,最終以吳蓀甫的悲劇,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理性認識:“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子夜〉是怎樣寫成的》

茅盾近乎以寫史的態度創作小說。《子夜》的情節,是被鑲嵌在壹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壹真實的歷史時空裏的。小說中描寫的壹些情景,如公債交易、蔣馮閻大戰等,都是有據可查的真實的史實。《子夜》把這類非虛構性的話語引進小說,與虛構性話語融匯、輝映,應該說是相當大膽而富有創造性的文體試驗。《子夜》的史詩品格,無疑得益於“詩”與“史”兩種語言巧妙調適與組合。

《子夜》在整體布局上具史詩般宏闊,但細節描寫的筆觸又極為委婉細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顫動的波紋。這壹特點,早在三十年代,吳宓先生就曾指出過並大加贊賞,稱《子夜》“筆勢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噴薄,不可控搏。而其細微處復能婉委多姿,殊為難能可貴。”茅盾認為吳宓的評論真正體會到了“作者的匠心”。《我走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