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劉寄奴簡介
běi liú jì nú
2 概述北劉寄奴為中藥名,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為《中藥誌》記載的鈴茵陳之別名[1]。《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3 北劉寄奴的別名金鐘茵陳、黃花茵陳、北劉寄奴、園香草[2]。
4 來源及產地玄參科植物陰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的全草[2]。主產江蘇、安徽、浙江、雲南、廣西等地[2]。
5 性味苦,寒[2]。
6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活血祛瘀[2]。
1.治黃疸型肝炎,膽囊炎,蠶豆病,泌尿系結石,小便不利,水腫腹脹,血痢,血淋,產後瘀滯腹痛,跌損瘀痛[2]。煎服:9~15g[2]。
2.治創傷出血,燒燙傷[2]。研末撒或調敷[2]。
7 使用註意孕婦忌服[2]。
8 化學成分本品含芹菜素、木犀草素等,又含強心苷及揮發油[2]。揮發油含α檸檬烯,1,8案葉素、薄荷酮等[2]。地上部分含陰行草醇、異茶茱萸堿、黑麥草內酯等[2]。
9 藥理作用本品有擴張膽管、促進膽汁排泄和肝細胞再生的作用;對實驗性肝損傷有保護作用[2]。對傷寒痢疾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2]。
10 北劉寄奴藥典標準 10.1 品名北劉寄奴
Beiliujinu
SIPHONOSTEGIAE HERBA
10.2 來源本品為玄參科植物陰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的幹燥全草。秋季采收,除去雜質,曬幹。
10.3 性狀本品長30~80cm,全體被短毛。根短而彎曲,稍有分枝。莖圓柱形,有棱,有的上部有分枝,表面棕褐色或黑棕色;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中空或有白色髓。葉對生,多脫落破碎,完整者羽狀深裂,黑綠色。總狀花序頂生,花有短梗,花萼長筒狀,黃棕色至黑棕色,有明顯10條縱棱,先端5裂,花冠棕黃色,多脫落。蒴果狹卵狀橢圓形,較萼稍短,棕黑色。種子細小。氣微,味淡。
10.4 鑒別(1)本品莖橫切面:表皮可見非腺毛,非腺毛2~4細胞。皮層由2~4列細胞組成。中柱鞘纖維成環狀。韌皮部較窄。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都10余列,由導管和木纖維組成,射線細胞單列。髓薄壁細胞排列緊密,有的細胞具細密的紋孔。
(2)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濃縮至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木犀草素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u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壹甲酸乙酯甲酸(5: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三氯化鋁試液,在105℃加熱數分鐘,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10.5 檢查 10.5.1 水分不得過12.0%(附錄ⅨH第壹法)。
10.5.2 總灰分不得過8.0%(附錄ⅨK)。
10.6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70%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10.0%。
10.7 含量測定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
10.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以十八烷基矽烷健合矽膠為填充劑;以乙腈0.3%磷酸溶液(30:70)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349nm。理論板數按木犀草素峰計算應不低於8000。
10.7.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取木犀草素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5μg的溶液,即得。
10.7.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粉末(過二號篩)約l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密塞,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40kHz)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0.7.4 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幹燥品計算,含木犀草素(C15H1006)不得少於0.050%。
10.8 北劉寄奴飲片 10.8.1 炮制除去雜質,洗凈,切段,幹燥。
10.8.2 性味與歸經苦,寒。歸脾、胃、肝、膽經。
10.8.3 功能與主治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涼血,止血,清熱利濕。用於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瘀血經閉,月經不調,產後瘀痛,瘢瘕積聚,血痢,血淋,濕熱黃疸,水腫腹脹,白帶過多。
10.8.4 用法與用量6~9g。
10.8.5 貯藏置幹燥處。
10.9 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