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韓國舞臺劇

韓國舞臺劇

滿是淚水的世界上,我死便可了結

尋找幸福的人生,尋找妳太空虛

微笑的花兒,哭泣的鳥兒,命運都相同

熱衷於生活的可憐的人生,妳是在刀片上揮舞的人。

――《死之詠贊》

壓抑,是我看完韓劇《死之詠贊》的第壹感覺。如果不了解這部劇裏的相關歷史可能看得也雲裏霧裏的吧。

尹心德(Youn Shim Duk),被譽為“韓國第壹個現代女性”,是韓國古典音樂歷史上第壹個女高音歌唱家。她的故事在1991年就被改編成壹部獲獎無數的韓影,導演獲得了相當於韓國奧斯卡獎的榮譽,還有同名舞臺劇。

尹心德十八歲時,作為第壹個到日本音樂學校讀書的韓國女性,拿到了東京大學的獎學金。當時,也就是1921年前後,韓國是日本的殖民地,忍受著日本的統治,在東京的韓國學生常常聚會,想辦法幫助自己的國家。其中壹個學生名叫金佑鎮,是壹個來自西南部木浦的開朗、富裕的年輕人。起初,安靜、有書卷氣又冷靜的佑鎮並不喜歡大膽、開朗的心德,因為這壹特質在當時被認為是男孩子氣。他在十歲的時候就接受了包辦婚姻,和壹個沒受過教育的女人結了婚,他的妻子仍然留在木浦照料他們的孩子。

1921年,同學們決定暑假回到韓國,通過表演戲劇和音樂募集資金,幫助國民。在旅途中,心德和佑鎮開始了解彼此,並對韓國社會有了進壹步認識——廣大的農村地區和未接受教育的人群。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有四分之三的韓國人是農民,盡管在1922年教育從四年延長到了六年,但是在1930年代中期,只有不到六分之壹的韓國適齡兒童來到官方承認的學校就讀。在這種情況下,韓國人幾乎對戲劇和古典音樂壹無所知,心德和佑鎮被現狀打擊了。作為祖國的陌生人,這種感受讓他們心有戚戚,他邀請她們全家拜訪木浦。

1922年,心德結束了在日本為期七年的學習,回到了韓國。她高大、時髦、美麗,還有非傳統的做派,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她會穿長裙,戴壹朵玫瑰花,唱起歌劇詠嘆調,即使在那個時候,古典樂在韓國都沒人聽過。男人們擠滿了演奏廳,就為壹睹芳容,韓國第壹個“現代”女性。

但是心德很沮喪。作為壹個癡愛讀書的人,她有幾百本書,閱讀了很多尼采和叔本華的著作,常為韓國社會的現狀哭泣。“他們不懂我的音樂。”她經常哀嘆道。人們為她著迷,但並不真正欣賞她的音樂和才華。在佑鎮的鼓勵下,她開始嘗試表演,但並不成功,因為她不是演員。

佑鎮在家庭的壓力之下,畢業後返回家鄉繼承家業。為了令父親滿意(他的母親在他四歲的時候過世了,父親則結了六次婚),佑鎮每天麻木地在文件上簽名,記錄產出多少米,賣出去多少米,但他的誌向在於文字,他喜歡寫戲劇劇本。他經常從郵局收到英文書,在工作結束後,他回家整夜地讀書。

在1926或1927年,日本著名的日東唱片公司邀請心德到大阪錄專輯。妹妹聖德為她鋼琴伴奏,她在十四張唱片中錄了二十六首歌。在完成專輯之前,她要求加上壹首《死亡的贊美詩》。

錄制完成之後,心德給佑鎮打了電話。那時,他已經放棄了家產,身無分文地搬到了東京。他和朋友住在壹起,計劃到德國學習戲劇。接到心德的電話,他來到了大阪。後來,兩個人登上壹艘開往韓國的船。在航行的第壹個夜裏,淩晨四點鐘,心德和佑鎮跳下船雙雙自殺。留下空無壹人的客艙。

當時,全國的報紙頭條都刊登了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尹心德和有錢男人自殺殉情的消息。但是,自殺的原因是他們都對當時的生活感到絕望:“社會並沒有準備好接納他們。他們出生得太早了。”心德只有二十九歲。

心德專輯最後收錄的《死亡的贊美詩》,成為她最著名的壹首歌,也成為了韓國第壹首廣為傳唱的流行歌曲。

悼念,應該也是這部劇的出發點之壹。

在當時最優秀的兩個年輕人,活得是如此疲憊不堪,無數個力量撕扯著他們。如果只說他們兩人是殉情,也許太過淺薄。

無處安放的家國情懷,命運扼住了他們的喉嚨,愛情成了他們唯壹的稻草。他們是為了生活活下去,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選擇了死亡而已,人生中第壹次也是最後壹次,想過最符合自己的生活,就算那種生活成為他們人生的結束,也義無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