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的人物經歷
陳嘉庚,原名陳甲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現屬廈門市集美區)。
1910年,陳嘉庚加入中國革命同盟會,被推舉為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協理及道南學堂總理, 向閩僑募捐五萬多元建築校舍。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福建光復,陳嘉庚被推為福建保安捐款委員會會長,籌款二十多萬元支援福建財政,另籌五萬元接濟孫中山先生。
1912年 ,陳嘉庚攜眷回國,籌辦集美學校。
1917年,陳嘉庚購進三千七百五十噸輪船壹艘,名為“謙泰號”。因兩年來營業順利,派胞弟敬賢回國創辦集美中學和集美師範學校。
1918年,集美師範和中學正式開學。陳嘉庚發起籌辦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
1919年,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正式開學。陳嘉庚回國籌辦廈門大學,組織同安縣教育會,對各鄉小學給予常年補助。
1920年,集美學校增設女子師範和商科,陳嘉庚創辦集美水產航海學校。
1923年,陳嘉庚當選新加坡怡和軒俱樂部總理,在新加坡創辦《南洋商報》。
1925年,創業有成,資產達壹千二百萬元,是陳嘉庚壹生中登峰造極,得利及資產最巨之時。
1926年,陳嘉庚擴建南洋華僑中學校舍,創辦集美農林學校。開始面臨逆境,膠價暴跌,營業虧損甚巨,被迫將廈大和集美兩校校舍建築工程局部停工,但經費仍竭力維持。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陳嘉庚發起組織新加坡籌賑會,被推擔任主席,捐募新加坡幣壹千萬元,支援祖國抗日戰爭。
1938年,陳嘉庚被選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致電汪精衛反對其主張同日本和談。
1940年,陳嘉庚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並率團返國到重慶、延安等地視察慰問。
1941年,陳嘉庚被推為南僑總會第二屆主席。組織南洋閩僑總會。創辦南洋華僑師範學校。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領導組織新加坡華僑抗敵總會。
1942年,新加坡淪陷,避居爪哇三年,陳嘉庚寫成《南僑回憶錄》和《住屋與衛生》。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重返新加坡。11月18日,重慶各界召開“陳嘉庚安全慶祝大會”,毛澤東主席特送條幅,題“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八個大字。
1946年,陳嘉庚創辦新加坡《南僑日報》。
1947年,陳嘉庚召開新加坡華僑大會,反對荷蘭殖民軍屠殺印尼巨港華僑暴行,議決準備對荷蘭實行經濟制裁。為集美各校開拓經費來源,陳嘉庚在香港創辦集友銀行,實行以行養校,是史無前例的創舉。
1949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首途回國。9月在北京出席全國政協第壹屆全體會議,陳嘉庚被選為常務委員。10月1日,參加中華人民***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
1950年,陳嘉庚回國定居故鄉集美村,親自主持集美、廈大兩校校舍的修建。
1954年9月,陳嘉庚出席第壹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壹次會議,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1959年,陳嘉庚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創立廈門華僑博物院。
1961年,陳嘉庚在北京逝世,遺體移集美鰲園安葬。 陳嘉庚17歲(1891年)時渡洋前往新加坡謀生,起初主要在他父親經營的順安米店服務,***做了13年。陳杞柏晚年實業失敗,陳嘉庚接手衰敗的家業後,於1904年創建菠蘿罐頭廠,號稱“新利川黃梨廠”;承接了壹個也經營菠蘿罐頭廠的日新公司;自營謙益米店。是年,陳嘉庚之弟敬賢來新加坡習商,管理謙益米店財務,主理新利川菠蘿廠業務。1905年,陳嘉庚創辦“日春黃梨廠”(兼制冰)。1906年,陳嘉庚入股恒美熟米廠,在福山園套種樹膠。經過兄弟二人同心努力,自1905年起三年間各年分別獲利(實利)5萬多元、4萬多元、13萬元。
新加坡當時的法律沒有規定“父債子免還”,但以信譽為重的陳嘉庚雖然經濟拮據,卻宣布“立誌不計久暫,力能做到者,決代還清以免遺憾也”。面對家道中落,陳嘉庚艱苦奮鬥了4年時間,終於有些盈利,他便不顧親友反對,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找到債主,到1907年為止,連本帶利還清了父親所欠的債務。此事成為新加坡華人商業史上壹大佳話。當然,當時也曾有人說他“傻”,但他說:“中國人取信於世界,決不能把臉丟在外國人面前!我們中國人壹向言必信,行必果。”陳嘉庚“壹諾萬金”的信譽迅速傳遍了東南亞。此後,人們十分相信陳嘉庚的商業道德和信譽,都願意與他做生意。可以說,陳嘉庚之所以能在家業衰敗後艱苦創業10年左右成為百萬富翁,與他“壹諾萬金”的誠信商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當橡膠第壹次從巴西移植到馬來西亞,陳嘉庚即用2000元購了種子,播種在菠蘿園中,進而大面積種植,到1925年,他已擁有橡膠園1.5萬英畝,成為華僑中最大橡膠墾殖者之壹。之後他開辦橡膠制品廠,生產橡膠鞋、輪胎和日用品。鼎盛時期(1925年)營業範圍遠及五大洲,雇傭職工達3萬余人,資產達1200萬元(新幣,約值黃金百萬兩)。
陳嘉庚首創橡膠制品大規模生產,促進了僑居地民族工業的發展;他開辟了橡膠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輸出的國際市場,在華僑中第壹個打破英國壟斷資本的壟斷局面;他還培養了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和技術人才。 1937年10月,陳嘉庚發起成立“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任主席,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廣泛響應。
1938年10月,在著名閩僑菲律賓的李清泉(他致函陳嘉庚,稱南洋華僑應該在香港或新加坡,組壹籌賑總機關,領導募)印尼的莊西言(他亦致函陳嘉庚,囑托他在新加坡組南僑總會,所言目的與李清泉同)倡導和勸說下,又經國民政府行政院(莊西言致函陳嘉庚後,致電行政院建議陳嘉庚領導南僑組織籌賑總機關)致電要求,陳嘉庚出面聯絡南洋各地華僑代表在新加坡開會,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陳嘉庚被推舉為正主席(李清泉、莊西言為副主席)。他帶頭捐款購債獻物,精心籌劃組織,使南僑總會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內便為祖國籌得約合4億余元國幣的款項。此外,他組織各地籌賑會為前方將士捐獻寒衣、藥品、卡車等物資,以及在新加坡和重慶投資設立制藥廠、直接供應藥品等。
1939年,陳嘉庚應國內之請代為招募3200余位華僑機工(汽車司機及修理工)回國服務,在新開辟的滇緬公路上搶運中國抗戰急需的戰略物資。
1940年,陳嘉庚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團歷訪重慶、延安等地。他據實發表關於延安觀感的演講,盛贊陜甘寧邊區的新氣象。通過對國***兩黨轄區的訪問,陳嘉庚認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陳嘉庚不僅是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實業家,而且也是壹位畢生熱誠為國興學育才的教育家。陳嘉庚事業達致頂峰時,不過擁資壹、二千萬元左右,在當時的華人企業家中,比他富有的人為數不少,但為國家和民族興學育才始終如壹地慷慨輸捐而自己壹生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的,唯有陳嘉庚。正因為如此,黃炎培先生曾說:“發了財的人,而肯全拿出來的,只有陳先生。”陳嘉庚傾資興學重點,壹是集美學校,二是廈門大學,三是新加坡華僑學校。即立誌興辦集美學校,從小學到中學及各類專業院校,學校規模之大,師生人數之多為全國之冠。與此同時,陳嘉庚在新加坡又先後積極資助與創辦六所華僑華文學校,開創了華僑在海外辦學新風。1919年,陳嘉庚公司進壹步發展,企業資產總值約達400萬元左右,便雄心勃勃地回國籌辦全國第壹家僑辦大學--廈門大學。為做表率,他帶頭認捐400萬銀元。其認捐數額正好與其當時全部資產總值相當。陳嘉庚在愛國興學方面用錢氣魄之大,目光之遠,舉世罕見。
陳嘉庚說:“民智不開,民心不齊,啟迪民智,有助於革命,有助於救國,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萬代的事業,是提高國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麽時候都需要。”本著上述辦學目的和動機,他不惜傾資辦學。 陳嘉庚致富後首先想到的是興學報國。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於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於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早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獻2000銀元,在家鄉創辦惕齋學塾。民國3年3月創辦集美高初兩等小學校,此後又相繼創辦女子小學、師範、中學、幼稚園、水產、商科、農林、國學專科、幼稚師範等,並逐步發展,在校內建起電燈廠、醫院、科學館、圖書館、大型體育場。在昔日偏僻的漁村裏建設起舉世聞名的集美學村。陳嘉庚興學的動機和愛國情懷,可以從如下他在1918年“致集美學校諸生書”中得到反映:
“教育不振則實業不興,國民之生計日絀,……言念及此,良可悲已。吾國今處列強肘腋之下,成敗存亡千鈞壹發,自非急起力追難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數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舉不足攖吾念慮,獨於興學壹事,不惜犧牲金錢竭殫心力而為之,唯日孜孜無敢逸豫者,正為此耳。諸生青年誌學,大都愛國男兒,尚其慎體鄙人興學之意,誌同道合,聲應氣求,上以謀國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庥禎,懿歟休哉,有厚望焉。”(按:“致集美學校諸生書”,錄自《陳嘉庚先生紀念冊》) 1921年陳嘉庚認捐開辦費100萬元,常年費分12年付款***300萬元,創辦了廈門大學,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個系,這是唯壹壹所華僑創辦的大學,也是全國唯壹獨資創辦的大學。廈門大學於1921年4月6日開學,陳嘉庚獨力維持了16年。後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嚴重打擊華僑企業,陳嘉庚面對艱難境遇,態度仍很堅定地說:“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廈賣了,作為維持廈大的經費。
陳嘉庚傾資興學,他希望有誌之士,聞風繼起,振我中華,故雖企業收盤,仍多方籌措校費,艱苦支撐,百折不撓,估計他壹生用於辦學的款項,約達美金壹億元以上。在他的倡導下,許多華僑紛紛捐資興學,蔚然成風,影響極為深遠。 陳嘉庚為集美和廈門大學興建數十座雄偉的高樓大廈,自己的住宅卻是壹所簡樸的二層樓,既小且暗,辦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他的生活艱苦樸素,自奉菲薄。床、寫字臺、沙發、蚊帳等都是古老的。外衣、褲子、鞋子、襪子全都打補丁。他家有數百萬財產,晚年卻為自己規定低的夥食標準即每天五角錢,經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幹、腐乳加上壹條魚。他身體力行的座右銘是:“應該用的錢,千萬百萬也不要吝惜,不應該用的錢,壹分也不要浪費。”
盡管陳嘉庚曾是南洋成功的華人大實業家之壹,但他的個人生活卻始終十分簡樸。他的個人自傳中寫到,“我之個人家庭,年不過數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過。在集美建壹住宅,不上壹萬元,他無所有。”但是他極具公益心,尤其對於興辦教育,非常熱心。早在1913年,他就在家鄉創辦小學,1918年又創辦師範學校,並設立中學,附設男女小學和幼兒園。隨著他的企業的興旺發展,他又繼續在集美開辦水產航海學校,商業學校,農林學校,幼兒師範等,同時也設立了科學館(現集美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圖書館和醫院等,使集美成為了系統完整的學村。 在新加坡,陳嘉庚對於當地華僑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熱心,1919年創辦了規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是當時南洋地區華僑的最高學府。在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又創辦水產航海學校,南僑師範和南僑女中等學校。當時有教會請陳嘉庚捐款10萬元創辦壹所大學,陳嘉庚慨然答應,但提出要以兼設中文課程為條件。
在承擔集美、廈大兩校龐大開支的同時,陳嘉庚還於民國10年聯絡新加坡華僑,組織同安教育會,支持同安縣創辦40多所小學。民國13年,陳嘉庚把同安教育會改為集美學校教育推廣部,至民國24年,先後補助本省20個縣市的73所中小學,補助總額達193227銀元,全部由陳嘉庚承擔。在僑居地,陳嘉庚竭力倡辦華文學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學校總理。民國4年在新加坡捐資創辦崇福女校,民國8年又捐資3萬元創建南洋華僑中學,後來又捐40多萬元作為該校基金。民國36年3月,創辦南洋女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