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瑯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諸葛亮簡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壹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壹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
諸葛亮的主要著作
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誌》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二十四篇,十萬四千壹百壹十二字。
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
諸葛亮著名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或雲後篇系後人托諸葛之名偽作,真偽存疑)、《誡子書》。
《請宣大行皇帝遺詔表》
伏惟大行皇帝邁仁樹德,覆燾無疆,昊天不吊,寢疾彌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號啕,若喪考妣。乃顧遺詔,事惟太宗,動容損益;百寮發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後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臣亮親受敕戒,震畏神靈,不敢有違。臣請宣下奉行。○《三國誌》卷三十二《蜀書 先主傳》。
《南征表》
初謂高定失其窟穴,獲其妻子,道窮計盡,當歸首以取生也。而邈蠻心異,乃更殺人為盟,糾合其類二千餘人,求欲死戰。○《北堂書鈔》卷壹百五十八。
《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壹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也。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以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陳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指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馳驅。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邇來二十有壹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懼,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北)〔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雲。
——《蜀書》本傳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拓展內容:諸葛亮的故事
躬耕隴畝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在瑯邪郡陽都縣的壹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父親諸葛圭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壹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漢獻帝已從長安李傕手中逃出,遷到了曹操的許縣。諸葛亮此時已16歲,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是不屑壹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
他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聽到妳要選妻,我家中有壹醜女,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妳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裏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但也有壹種說法指黃月英本人極美,因此遭到鄉裏其他年輕女性的嫉妒而詆毀她的容貌。
隆中對策
三國誌12的諸葛亮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於新野。後來司馬徽與劉備會面時,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 諸葛亮又受徐庶推薦,劉備希望徐庶引亮來見,但徐庶卻建議:“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便親自前往隆中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史稱“三顧茅廬”)。與諸葛亮相見後,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他提問:““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誌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為《隆中對》。劉備聽後大贊,力邀諸葛亮相助,於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系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
赤壁大戰
建安十三年,劉表之妻劉琦後母蔡氏屢進讒言,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壹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之計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妳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指的是晉文公)在外卻可得安嗎?”當時黃祖被東吳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同年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阪追上並大破劉軍。
桌遊《三國殺》中的諸葛亮(標準版)劉備敗走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客,與魯肅結為朋友。
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如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壹個選擇則是激將法,“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鬥。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壹日壹夜行了三百多裏,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遊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劉備於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平定荊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孟達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
三國示意圖張飛、趙雲等鎮守荊州。至次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壹起圍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每當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劉備提供資援。
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魏黃初二年(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被害,諸葛亮領司隸校尉壹職。
諸葛亮的簡介
白帝城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
1994央視版《三國演義》白帝托孤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壹起托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妳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妳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
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逝世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南征北戰
南征
建興三年(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壹具,曲蓋壹個,前後羽葆鼓吹各壹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闿、孟獲,諸葛亮采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闿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大量的資源,並且組建了無當飛軍這支勁旅。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北伐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關中震響。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率領步騎五萬人前往,大破馬謖於街亭。而同時趙雲寡不敵眾,失利於箕谷。諸葛亮乃拔西縣千余家返回漢中。第壹次北伐失敗。
同年冬,諸葛亮趁魏兵東下,關中虛弱,趁機北伐,出兵散關(今陜西省寶雞市西南)圍陳倉(今陜西省寶雞市東),為魏將郝昭所拒,諸葛亮勸降不成,而又糧草不繼,不得已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諸葛亮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建興八年(230年)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今陜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今陜西省城固縣東)、赤阪(今陜西省洋縣東二十裏)。時大雨三十余天,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今甘肅省武山西南壹帶)。
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據《漢晉春秋》記載,同年五月,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司馬懿,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壹百張,於是司馬懿退還保營。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陜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與司馬懿對於渭南,並約吳國***同發兵。期間諸葛亮既屢屢遣使者下戰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激怒宣王司馬懿,但司馬懿忍辱據守不出,並以“千裏請戰”的妙計平息將怒。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國境內與魏國百姓***同種糧自給自足,打算長期駐紮下去,但諸葛亮卻因過於操勞而病重。
病逝五丈原
八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寶雞境內)享年五十四歲。楊儀等率軍還,姜維等遵照諸葛亮遺囑,秘不發喪,緩緩退軍。司馬懿率軍追擊,見蜀軍帥旗飄揚,孔明羽扇綸巾坐在車裏。司馬懿懷疑是孔明用計誘敵,趕緊策馬收兵,於是便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壹事。
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是魏軍主動進攻,蜀軍防守,由於連日大雨,山洪暴發,沖毀棧道,蜀魏並未交戰。
諸葛亮遺言命令部下將自己葬在漢中定軍山,依山勢修建墳墓,墓穴僅能容納下棺材,穿平時的衣服入殮,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
諸葛亮歸葬定軍山勉縣的武侯墓。諸葛亮曾經上表指出自己沒有多余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壹點多余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時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時只需要挖洞壹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諸葛亮死後30年,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壹起在綿竹之戰中戰死沙場。
諸葛亮的主要成就簡介
政治
諸葛亮作為蜀國的丞相,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利,對人開誠布公、胸懷坦誠。為國盡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賞賜,玩忽職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親信也給予處罰,只要誠心認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給予寬大處理,巧言令色逃避責任就是再輕的過錯也要從嚴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勞都給予褒獎,再小過錯都予以處罰。他處理事務簡練實際,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計較虛名而重視實際,貪慕虛榮的事他都不做;終於使蜀國上下的人都害怕卻敬仰他,使用嚴刑峻法卻沒有人有怨言,這是因為他用心端正坦誠而對人的勸戒又十分明確正當的緣故。可以說他是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其才能可以與管仲、蕭何相媲美。
經濟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壹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余畝,灌酒縣七千余畝,***四萬六千余畝。”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壹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壹直延用至今。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習古代開發利用水利資源經驗的基礎上,又不斷增修了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僅勉縣就增修了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
上述實事說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軍事
八陣圖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贊其為“天下奇才”。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誌》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壹,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壹定的貢獻。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文學
《前出師表》(傳為嶽飛所書)《前出師表》,是中國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後主的壹篇表。當時為建興五年,蜀漢已從劉備殂亡的震蕩中恢復過來,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清吏政,兵精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實現劉備匡復漢室。表文表達了作者審慎勤懇、以伐魏興漢為己任的忠貞之誌和誨誡後主不忘先帝遺願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摯,文筆酣暢,是古代散文中的傑出作品。
《後出師表》,是三國時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十壹月諸葛亮二次伐魏前給蜀後主上的表章,為了與建興五年春第壹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區別,後人題曰《後出師表》,此表始見於《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裴松之註引習鑿齒《漢晉春秋》,習氏謂“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於是,自清代始,出現了關於此表真偽問題的爭辯,至今莫訣。
《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壹封家書,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誌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壹生的總結。諸葛亮也是壹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後人留存有多篇《誡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