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文言文
薦 jiàn
1. 推舉,介紹:推薦。舉薦。薦擢。
2. 頻仍,屢次:薦仍(壹再)。薦饑(連年饑荒)。薦食(壹再吞食,喻不斷侵略)。薦臻(接連來到)。
3. 進獻,祭獻:薦羞(進獻肴饌)。薦新(以初熟谷物或時鮮果物祭獻)。薦胙(供獻鬼神的肉)。
薦 jiàn〈副〉
再;又;接連
薦,再也。——《爾雅》
薦,重也。——《小爾雅》
晉薦饑。——《左傳·僖公十三年》
以薦食上國。——《左傳·定公四年》
饑饉薦降。——《國語·魯語上》
2. 茅土之薦的薦古文解釋是什麽薦:形聲。從草,存聲。本義:草墊子。在這裏同千乘之賞的“賞”同義,解釋為“賞賜”,“嘉獎”。
茅土:指王、侯的封爵。古天子分封王、侯時,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築壇,按封地所在方向取壹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作為受封者得以有國建社的表征。《文選·李陵》:“ 陵 謂足下當享茅土之薦,受千乘之賞。” 李善 註:“《尚書緯》曰:‘天子社,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黃土,將封諸侯,各取方土,苴以白茅,以為社。’” 漢 蔡邕 《獨斷》卷下:“天下大社以五色土為壇,皇子封為王者受天子之社土,以所封之方色,東方受青,南方受赤,他如其方色,歸國以立社,故謂之受茅土。” 唐 李頎 《行路難》詩:“ 漢 家名臣 楊德祖 ,四代五公享茅土。” 明 何景明 《醉歌贈子容使湖南》:“聖朝分封重茅土,詞林禮樂超前古。” 清 蔣士銓 《壹片石·夢樓》:“茅土已先滄海變,桃花休向墓門紅。”
享茅土之薦:指享受,接受賜土地、封諸侯的嘉獎賞賜 。
3. 《婁師德薦才》文言文翻譯文言文《婁師德薦相》翻譯為:
婁師德,鄭州原武人。二十歲時考中進士科,授任江都尉。揚州長史盧承業賞識他的才能,曾對他說:“妳是做宰相的材料,我要把子孫托付給妳,怎麼能用對待屬吏的平常禮節來對待妳呢?”
上元初年,婁師德幾次補任監察禦史。正值吐蕃侵犯邊塞,朝廷招募勇士前去討伐,婁師德上表直言請求充當勇士。高宗大喜,特授予朝散大夫名分,從軍西征,他屢立戰功,升任殿中侍禦史,兼河源軍司馬,並主持營田事。天授初年,幾次升官授左金吾將軍,兼檢校豐州都督。並依舊知營田事。武則天降書慰勞說:“卿平素滿腔忠勤,又精通武略,朕因此把要害地區委托給妳,把軍隊大權交付給妳。自從卿受命守備北疆,總管軍隊事務,往返靈、夏之間,檢校屯田,收獲很多,京倉豐足。省去了和糴的費用,免除了轉運的艱難,兩軍及北鎮兵馬好幾年都能夠自給自足了。勤勞的成效,日益顯著,特別給以嘉獎,表示深深的喜悅。”
長壽元年,召入婁師德授夏官侍郎、判尚書事。第二年,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武則天對婁師德說: “官軍在外鎮守,必須依靠邊境營田,卿應當不怕勞苦,再次充任檢校使。”於是又任婁師德為河源、積石、懷遠等軍及河、蘭、鄯、廓等州檢校營田大使。不久升任秋官尚書。萬歲登封元年,改任左肅政禦史大夫,並依舊主持政事。證聖元年,吐蕃進犯洮州,朝廷令婁師德與夏官尚書王孝傑前去討伐,在素羅汗山與吐蕃大將論欽陵、贊婆交戰,官軍大敗,婁師德被貶為原州員外司馬。
萬歲通天二年,召婁師德入朝任鳳閣侍郎、同鳳合鸞臺平章事。當年,兼檢校右肅政禦史大夫,並知左肅政臺事,又與河內郡王武懿宗、狄仁傑分道安撫河北各州。神功元年,授任納言,多次受封為譙縣子。不久詔令婁師德充任隴右諸軍大使,並檢校河西營田事。聖歷二年,突厥入侵,又令他檢校並州長史,兼充天兵軍大總管。當年九月去世,追贈涼州都督,謐號為貞。
當初,狄仁傑未做宰相時,婁師德曾經推薦過他,等到狄仁傑做了宰相,不知道婁師德曾經推薦過自己,多次排擠婁師德,讓他充任地方官。武則天曾拿出婁師德過去的推薦書讓狄仁傑看,狄仁傑非常慚愧,對人說:“我得到婁公如此寬容,這才知道我比婁公差得太遠了。”婁師德很有學識修養,度量大,喜怒不形於色。自從全力擔負邊疆重任以來,前後三十多年,恭勤對待部下,孜孜不倦。雖然參知政事,深懷畏避之心,始終能保持功名,很受有識之士推重
哦!
4. 推薦優美的古文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遊記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時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裏,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壹。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式,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誌。是歲,元和四年也。
鉆鉧潭記
鉆鉧潭,在西山西。其始蓋冉水自南奔註,抵山石,屈折東流;其顛委勢峻,蕩擊益暴,嚙其涯,故旁廣而中深,畢至石乃止;流沫成輪,然後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畝。有樹環焉,有泉懸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遊也,壹旦款門來告曰:“不勝官租、私券之委積,既芟山而更居,願以潭上田貿財以緩禍。”
予樂而如其言。則崇其臺,延其檻,行其泉於高者而墜之潭,有聲潀然。尤與中秋觀月為宜,於以見天之高,氣之迥。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非茲潭也歟?
鉆鉧潭西小丘記
得西山後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鉆鉧潭。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丘之小不能壹畝,可以籠而有之。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問其價,曰:“止四百。”余憐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已時同遊,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鏟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雲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遊,舉熙熙然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枕席而臥,則清冷冷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雖古好古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茲丘之勝,致之灃、鎬、鄠、杜,則貴遊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棄是州也,農夫漁父過而陋之,賈四百,連歲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已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書於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