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的實質
1.(必要)有成功的組織人;
2.(必要)有壹個傑出的領導者;
3.(必要)聯盟的主體部分必須在聯盟內部占據極大優勢,甚至與聯盟內部的第二、第三勢力聯合體持平;
4.(輔助)聯盟內部有對聯盟強烈的迫切性。
成功的組織人,說的就是策劃整個聯盟的誕生的人。每個聯盟的誕生都需要壹個理由,更多時候是因為外患而被迫聯合。因為只有在遭到對自己威脅很大的情況下,才能最大地放下成見、放下部分對其他人(勢力)的提防來進行聯合。這是聯盟的理由。有理由還不夠,還需要促成、組織這場聯盟的人。而在更多時候,這些組織者更多地被叫做說客,例如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張儀,縱橫戰國多國來形成各種聯盟相互對抗相互瓦解。
在這裏,說客的能力就很重要了。因為各個勢力的利弊就擺在這裏,各自都有自己的分析,基本都明白怎麽做才會讓自己利益最大化。說客的工作就是在各方想獲得自己最大利益的情況下,利用美好的期望來平衡維護各方利益,在各勢力都明白自己無法獲得最大利益的情況下進行聯合來防止自己利益受到更多的損害。難點也在於,簡單的聯合容易,聯合之後壹起獲得的利益如何去分,這才是影響聯盟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這也是說客所面臨的壹個困難點,如何給出有說服力的利益許諾(空頭支票),許壹個不存在的大餅,頭頭是道說著每個勢力占多少。同時,確保有聯合意向的各勢力真心聯合也是難點。君不見壹戰時候的意大利臨戰倒戈“痛扁”德奧聯盟麽?
總結下來,就是兩個難點:
1.利益如何分配;
2.如何確保真心聯合。
讓我們來看看反董卓聯軍是怎麽組織起來的。
可以看出,曹操作為聯軍的組織者,首先發出的是矯詔,在的到袁紹的強力支持之後,隨即發出檄文。兩份東西的名義都是“忠義”,即扶持王室。目的十分可靠牢固,也最終成功召集十七鎮諸侯前來相助。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曹操在整個過程裏面幹了兩件事情:
1.召集各方諸侯;
2.培養自己的勢力。
在這裏,曹操並沒有解決上面提到的兩個難點,他只是簡單地將各路諸侯召集到壹起而已。此時的曹操看起來還是有點天真,因為他對壹個聯盟之所以能否成為聯盟還不夠了解,覺得大家是能夠團結壹心對抗董卓,這樣能在之後滎陽打敗以及曹操負氣出走的表現看出來。
組織者不給力,那就只能靠聯盟的領導者來解決聯盟內部的隱患。壹個成功的領導者,在我看來得有以下幾點:
1.領導者自身的勢力必須在聯盟內部占據極大優勢,甚至與聯盟內部的第二、第三勢力聯合體持平(與聯盟的第三點類似);
2.如何協調內部勢力的期望利益以及現實變化的落差;
3.分配內部各項工作並能順利開展各項工作。
簡單來說,就是讓下面的人無論是實力上還是內心上,都認可這個盟主。所以,盟主的地位不能也不可能被輕易挑戰到,這是壹個重中之重。這必須要盟主自身有很強的優勢,基本能單獨壓倒內部第二第三強的勢力。做不到這點,其他勢力就很容易離心離德。就像民國時期的北洋軍閥,出兵進攻蔡鍔,卻因為害怕自身勢力損耗過大而期望內部其他勢力去攻打,最後不了了之。這裏最重要的壹點就是當時的直系和皖系軍閥旗鼓相當,無法完全命令另壹方所致。
那麽現在我們來看下袁紹這個被推舉而來的盟主。
袁紹之所以為盟主,就是因為他的身份。不過,在當年,身份可是很重要的。還記得我在第壹篇裏面提到的劉備出場第壹句話嗎?身份在當年可是個香餑餑。然而在袁紹當上盟主之後,袁紹基本沒有幹什麽有助於聯盟“內部團結、實現夢想”的事情。
讓我們來看壹下整個聯盟到底都幹了什麽事情:
對於聯盟內部的矛盾多次視而不見,不安撫曹操、孫堅等真正英勇之士,卻與其他人整天在大本營內飲酒作樂;在整個出征路上,基本不派出自己的嫡系部隊,沒有立下半點戰功卻高居要位。作為壹個盟主角色,不維護內部團結、不身先士卒,卻畏手畏腳、毫無主見、鼠目寸光,這等盟主,如何服眾?只可惜苦了曹操、孫堅等忠義之士。也是在此刻。曹操、孫堅、劉備等也認清了,“豎子不足與謀”,無法把希望寄托於這等鼠輩之人,與這群人在壹起只會郁郁不得誌。同時,曹操、孫堅更是清醒地意識到,勢力決定壹切,槍桿子裏出政權,現在最重要的工作必須讓位於建立自己的根據地,壯大自己的實力。
東漢末年的走向,已基本可以預見。
最後附上《過秦論》中的壹段:?插播兩個小鋪墊。
羅貫中在這裏隱藏了兩個小鋪墊,對以後的故事發展有著壹定影響。
第壹個,在關羽溫酒斬華雄之後,曹操的表現是:
第二個,孫堅痛斥袁術斷其兵糧:
這是兩個很有意味的鋪墊,對以後故事情節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隱藏作用。作者的細心與故事布局,可見壹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