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醫聖"的是誰?

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醫聖"的是誰?

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醫聖"的是張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張仲景生活的東漢末年,是中國歷史上壹個極為動蕩的時代。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外戚與宦官相互爭鬥殘殺的“黨錮之禍”。軍閥、豪強也為爭霸中原而大動幹戈。農民起義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

壹時裏戰亂頻仍。百姓為避戰亂而相繼逃亡,流離失所者不下數百萬。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 年),董卓挾漢獻帝及洛陽地區百萬居民西遷長安,洛陽所有宮殿、民房都被焚毀,方圓二百裏內盡為焦土,百姓死於流離途中者不可勝數。

自從建安初年以來,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癥而死亡,其中死於傷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對瘟疫的肆虐,張仲景內心十分悲憤。他痛恨統治者的腐敗,將百姓推入水深火熱之中。對此,張仲景痛下決心,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壹定要制服傷寒癥這個瘟神。

擴展資料

盡管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但由於他父親曾在朝廷做過官,(漢代從漢武帝開始實行舉“孝廉”“良才”的選官制度,“舉孝廉”,這是漢代發現和培養官吏預備人選的壹種方法。它規定每二十萬戶中每年要推舉孝廉壹人,由朝廷任命官職。

被舉之學子,除博學多才外,更須孝順父母,行為清廉,故稱為孝廉。在漢代,“孝廉”已作為選拔官員的壹項科目,沒有“孝廉”品德者不能為官。)東漢末期多舉世家子弟,仲景承襲家門,在靈帝時(約公元168~188年),被州郡舉為孝廉,進入官場。

在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為長沙太守(長沙郡:秦置,下轄湘、羅、益陽、陰山、零陵、衡山、宋、桂陽等9縣,治所湘縣今長沙市)。

但他仍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觸百姓,就不能為他們治療,自己的醫術也就不能長進。於是張仲景想了壹個辦法,擇定每月初壹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百姓進來,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個地仔細為群眾診治。

百度百科-張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