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碎語||漫讀摘記《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2
文/書山花開
(12)部編教材《孟子二章》“思考探究”中有壹題“《孟子》文章以雄辯著稱,大量使用排比句,氣勢非凡。反復朗讀並背誦課文,從中舉出壹兩個例子做具體分析”。這是通過排比句體現孟子文章風格的。《中國散文通史先秦卷》指出孟子散文藝術,“主要表現在說理和論辯的的技巧與氣勢上”(P176)。前者體現在“完整的說理邏輯,層次分明”,“充分運用多種論辯的技巧,在論辯中巧設圈套,循循善誘,層層推進”,“還在論辯中善於使用比喻和寓言故事”等,後者則表現在“處處洋溢著淩厲的氣勢”。
《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在解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時也突出了孟子文章的氣勢,“因為孟子的文章中,有壹種強大的推理和情感力量”。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句式。
這是對第壹段句式的分析,枚舉式的歸納的句式,不僅由點連成線,由個例上升到普遍性,而且論據充分,富有氣勢。
接著分析後面的壹段,三個方面展開,壹層壹層地加深,在避免重復和單調的基礎上,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個體的例子轉向治國之道的揭示。
(13)對《背影》的解讀,《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先澄清壹個觀念,就是善與美是不同的。
接著是怎樣對《背影》作還原式文本細讀:
A.比較:同類之比,如和羅中立的油畫《父親》的比較,顯示出個性,時代的烙印;異類之比,都是講無條件的奉獻,《荔枝蜜》寫的是對社會的奉獻,《背影》則是“寫對兒子無條件的奉獻”(p457)。
B.科學的抽象:“科學抽象的最起碼要求是從感性之異中求得理性的抽象之同”。
最後探究“還原方法的具體運用”,提到了《背影》中作者的省略和回避之處,“寫到父親與他的矛盾,都含含糊糊,被省略了,被淡化了”。
(20181112)